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专题八深度点拨有效解读环境伦理及案例评析
专题八深度点拨——有效解读环境伦理及案例评析主讲专家:朱明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任建东《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作者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赵聪原海淀进修学校校长,北京教育学院,特级教师《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师用书主编戴颖《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师用书作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赵聪】两位专家好,我们上一讲探讨了科技伦理的问题,这一讲我们还是继续伦理问题的讨论,但是角度转变到环境伦理。我以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理解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这两个专题,都是不容易的,不容易表现在,高中学生可能对于科技、环境的理解比较感性,比较直观,比较表面,比如说,你问一问“科技、环境你们是怎样解释的”等问题的时候,高中学生大都不能具体回答出科技、环境等内涵的东西,而是会回答出相关的事件、事情、成果、表现等,如科技成果或者环境保护等。如果再深入问题:“科技伦理、环境伦理”,那么他们就感到比较“遥远”了。高中学生对于概念及内涵的把握需要提升,但是我想,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及价值并不能定位在理解概念及内涵上,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从经济、科技、环境的角度,看待并且深入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才是根本的目的。应用伦理学就应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的选修课也是如此。【朱明光】你说的正是课程设计的想法。关于为什么要单独设立环境伦理这一专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作为本课程的五大专题之一,特别是作为与经济伦理和科技伦理并立的三个应用伦理专题之一,本专题具有上述所有专题的共同特征,即系统性、理论性、现代性和探讨性。同时,就此专题设置的考虑而言,还有其独具的意义和意图。在我看来,把握这个专题的独特价值,至少可以着眼于这样三个视点。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并列,成为五大建设之一,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不可忽视。比如,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广泛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又如,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所有这些议题,都极其需要环境伦理的支撑。所以,强化环境伦理的教育,兼具基础性和现实性,更具紧迫性,势在必行。二是从道德伦理学说自身的发展来看,过去我们讲传统意义的道德和法律概念,限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行为规范,而基于现代生活定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丰富和拓展。如教材所述的道德概念,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更为人们所熟悉。所以,我们在开展道德建设、实施道德教育的内容中,讲述环境伦理的重要意义,同样是不言而喻、不可或缺的。三是从现代伦理面临的挑战来看,突出反映在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探讨性方面。就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表现为代际关系的冲突,也表现为区域关系的冲突。例如,面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从京都协议到哥本哈根会议的争论,如何就“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达成共识,不仅是政治议题,也是伦理议题。又如,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如何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要借助历史的眼光、哲学的思维,而且要包涵伦理的意义。包括,如何正确解读所谓“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尊重其他动物”等命题,从伦理意义上讲都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仍存在很大的探讨空间。由此可见,相对集中地讲授环境伦理,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是历史的必然;在高中阶段,相对系统地学习环境伦理,不仅有课程论的依据,而且有教学论的理由。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赵聪】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补充几句: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和土壤环境以及其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所以,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现在的高中学生从小就知道环境需要保护,而且在学校不同的学段都学习或者说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但是他们大都是“环境保护法”所说的环境保护,是与我们现在的环境伦理的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区别。环境保护法说的环境是有一定范围的,是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的环境。学生知道环境保护法,了解相关方面的内容这很好,对于我们继续深入思考环境伦理方面的问题,很有帮助。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举一个小例子:“世界地球日”的设立。这里有几张关于“世界地球日”的图片(图片PPT)。从环境保护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环境保护不仅仅需要环境保护法,而且需要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了解有关“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等相关的领域的问题,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思考、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任建东】是的,学习环境伦理的内容,学生应该初步了解、知道这些相关的内容,而且不仅知道,高中学生应该能够把这些问题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等联系起来认识,增强认识世界的能力,理性面对我们国家、社会、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环境问题就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也是多种多样,但大致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那么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赵聪】这是关于次生环境问题的几张图片(PPT)。其实,高中学生对环境问题,对于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的表现有了解,而且对于它们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也有认识。但是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在环境伦理方面,也就是说需要高中学生,能够从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提高学生的进一步的深层次认识。【任建东】对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在这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人类应该如何把握协调、统一、和谐呢,回答却是不同的。比如,在环境问题上,实际上就有不同的观点,有“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这些“学说”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它们都有两个字——“中心”,这些以人类、动物、生物、生态为中心的观点,我们不要求高中学生学习具体内容、鉴别比较这些说法是否合理,而是通过介绍或者说从名称上,学生就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多么重要,一直是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高中学生能够从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思考,懂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道理。【朱明光】说到可持续发展及科学发展,我们的学习这个专题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这里一定要联系“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学习内容。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并提出了统筹这些伦理关系的相关方略,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首先,表现在发展目标的转变,从追求短期发展目标、过分突出发展的物质成果,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更为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表现在评价机制的改变,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CDP,转变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的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再次,表现在发展方略的更新,全面降低发展成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就在于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着眼,用较小的发展成本实现较大的发展收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生态环境,降低生态环境的成本,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做法。二是降低资源成本,关注人们的内在生命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以及代际利益,摒弃不顾质量和效益,以大量消耗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为代价来支撑发展的做法;主张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降低社会成本,关心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赵聪】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环境伦理角度看,我们要想保护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同时处理好三对伦理关系,即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环境伦理为我们处理和协调这三对关系提供了三条基本的伦理原则,需要学生知道并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三条基本的伦理原则是:环境正义原则、代际平等原则、尊重自然原则。教科书把三条并为两条,是针对高中学生的情况,减少了代际关系与代际平等原则的讲述,老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加入相关内容。教师教学用书里面有相关内容,可以参考。为了老师们教学实施,任老师是否可以就伦理原则给我们补充一些内容。【任建东】关于环境伦理原则,实际上在不同国家、不同人文背景、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下,人们由于立场、观点、角度的不同,有具体的诠释。我们在指导高中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伦理原则的解释上,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学习的方向,并且知道环境伦理需要协调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需要人类不断地加以探求。例如,环境正义的含义,美国国家环保局将“环境正义”规定为: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全体人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收入、原始国籍和教育程度,应得到公平对待并卓有成效地参与。有的学者将“环境正义”定义为减少在国家、国际间与世代之间因不平等关系而导致的不平等环境影响。还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正义”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是国家内部的问题,也在国际上、世代间非常严峻地存在着。有的学者则将环境正义作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实施正义的可能性问题,即种际正义;狭义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所有主体都应拥有平等享用环境资源、清洁环境而不遭受资源限制和不利环境伤害的权利,一是指环境享用权利与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的统一性,即环境利益上的社会公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环境正义”的理解解释是多种多样,但从这些说法中,我们也看出“环境正义”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的问题。以二氧化碳减排为例:西欧国家对减排要求最为积极。他们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已经基本稳定,如法国60%的能源依靠核电,瑞士90%以上依靠水电,减少排放对他们的经济影响不大,而环境却能得到改善。他们要求2000年-2005年全球的排放量能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海岛国家也是积极支持减排的力量,特别是太平洋上的小岛国,他们本身排放量很小,但很怕气候变暖后海平面升高而国土不保,甚至沉入海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人均排放量很大,而核能所占的比重又相对比较小,减少排放对他们经济影响很大,他们是竭力反对减排的。中东各产油国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也是反对减排的,因为减排就意味着减少他们的能源出口量,就要大大削弱他们的财源。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排放大国,而且排放量增长很快,但又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排放量很小,要减少排放就等于限制经济发展。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问题。【赵聪】我想插一句中国的态度: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在即,中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中国政府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了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但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将尽最大可能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切实行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任建东】是的,中国的态度树立了一个榜样。以减排为例,是想说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其中包含各种关系,但实质关系是种际、代际、代内、国际、国内等不同人群在环境利益分配中的权利与责任。【赵聪】是的
本文标题:专题八深度点拨有效解读环境伦理及案例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8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