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线路:(刻印印书雕塑、同利肉燕)——衣锦坊(水榭戏台)——黄巷(小黄楼)——南后街(花灯雕塑、马鞍墙、叶氏民居)——安民巷——文儒坊(乡约碑)——宫巷(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南后街(甘液境、蓝建枢故居)——吉庇巷、光禄坊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今天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刘,大家可以叫我小刘,很高兴能够为大家提供服务,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会依次游览三坊七巷的等等,再次预祝各位游客旅途愉快,也相信三坊七巷的人文气息和特色的建筑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回忆。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杨桥巷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由巷变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为杨桥路。旧时杨桥巷东头南面有“台湾林”大院,因为这个大院就有海峡两岸的一段佳话。陈宝琛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访台时,结识了台湾板桥林氏家族的林维源,促成了他的二妹陈芷芳与板桥林家结亲,陈芷芳嫁给了林维源的侄子林尔康。甲午海战后,林尔康携妻带子渡海来到福州,在杨桥巷建楼盖屋定居,林尔康女儿林慕兰,嫁给了严复的三公子严叔夏为妻。严叔夏1952年至1956年曾任过福州市副市长。严复的孙女严倬云和严停云都是响誉台湾妇女界的名人。严停云以姑姑华严的姓名为笔名,创作了大量散文,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严倬云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嫁给后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的辜振甫。辜振甫先生因“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严倬云从小在福州长大,后到上海读书十几年,再后就随母去了台湾。人们从上面的史实,不难看出海峡两岸千丝万缕的源缘关系,两岸本是一家人。【双抛桥】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至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在古代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荫,称为“合抱榕”,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传之久远。“合抱榕”被市民评为“十大榕树”,可见它在福州市民中的位置。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2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继续造福过路的人们。【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我们现在所处的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林觉民,闽县(今福州市区)人,辛亥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从小就有叛逆性格。天资聪慧的他厌恶八股文,13岁那年在被迫参加童生试时,他在试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第一个走出了考场。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3月3日,林觉民放弃了他十分珍惜的留日学习机会,为筹划广州起义,由日本来到香港。3月底,林觉民返回福建家乡,召集同志,赶制炸药。林觉民投身革命,卖掉家产用以制造炸弹,他的妻子陈意映不但不反对,还拿出自己的首饰和陪嫁来支持他。林觉民运送炸弹出城时要把这些炸弹放在棺材里,然后要一个女人来扮做寡妇哭她丈夫,这个女人本来他是要陈意映来装扮的,陈本人也很愿意,但是,林觉民考虑到陈已身怀有孕,就另选了别人。1911年4月24日,离起义只有三日了,林觉民料定此去九死一生。天亮前,他写下了《禀父书》和《与妻书》两封绝笔。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与方声洞等率先袭击总督衙门,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在堂上发表演说,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林觉民被捕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到光禄坊。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在《禀父书》里写道:“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怒之。”《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殷殷的情意和深深的歉疚,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新婚不久,陈意映就曾请求林觉民远行时能将她带上,生死都愿相随。二十多开前,林觉民从家中离去时,陈意映无奈地靠在门上看着丈夫身影越行越远,泪眼婆娑,心乱如麻,却绝没想到那竟是永绝。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竟然以这样的文字与妻子“如晤”,怎么能“如晤”?!陈意映望断秋水,等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悲恸。吾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正是因为“至爱”,所以才是至痛。《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一封《与妻书》,海峡两岸不约而同都将它收入中学课本。印尼、新加坡等国的华文教材中,据说也有它的位置。林觉民故居也是“世纪老人”——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的故居。林觉民被捕后,林氏家族逃离此宅,房屋卖给冰心祖父谢銮恩。隔墙外南侧“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塾课徒之所,这里培养出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屋里的柱子上还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虽然时间不长,但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这样回忆到:“我们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南后街林觉民、冰心的故居,同时也是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的祖居。林长民与林觉民是3同曾祖父的堂兄弟。1919年林长民在国内报刊上率先披露巴黎和约的内容、从而引燃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林徽因是作家和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参与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同时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南后街【牌坊】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牌坊正面中间一对是由郭道鉴撰联、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字体为行草)的:“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据史书记载,宋代福建共有7607人中进士,其中有22位状元,按人口比例为全国第一;明代福建有2410人中进士,在全国名列前茅;清代有1337人中进士,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从三坊七巷大宅走出的,仅仅一条文儒坊,1958年以前,保留下来的“解元”、“世进士”等纪念金榜题名的御赐牌匾就达十余面之多。近代三坊七巷更是才子扎堆。当地人说,因为金斗河与安泰河围绕着三坊七巷呈人字形叉开,活像一本翻开的书本,所以,这里的子弟格外善于读书。旁边一对是柯云翰书写(字体为行草)的“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作为三坊七巷中轴的南后街,曾经试馆林立,每逢乡试,各州县员生云集而来,书声琅琅,意气奋发。南后街与位于和平门外北京琉璃厂单说古旧书店就有24家之多,花灯店更比肩接踵,达数十家之多,绚丽火红,一路绵延而去。清末举人王国瑞在此处游览时,一时兴起,感慨吟出一名“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就是这个人,第一次将南后街与琉璃厂类比了起来。郎官巷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在七巷中,郎官巷的长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了。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它略微弯曲,所以,当年它的长度据说列七巷之首。在郎官巷原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讲的是,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因为这个刘涛,也因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郎官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官呢?“郎”其实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即古“廊”字,指宫殿的廊。郎官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时就开始置设了,秦、汉相沿,东汉时,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任事的人通称为尚书郎,职责范围与过去的郎官不同。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的要职。到了清代初年,刑部设十四个司,各司长官正的称郎中,副的称员外郎,总称“郎官”。“郎官”为五品以上,专门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可以说是皇帝的高级参谋人员,虽然品级不高,但很受皇帝器重,是朝廷重要官职的候补人选。宋朝著名学者陈烈也居于此巷。在这条巷里住过的还有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接下来请大家参观严复晚年的居所---严复故居。【严复故居】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毛泽东推崇严复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严复于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州市南台,少年时期,严复先在福州船政学院接受了西式的教育,后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4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短暂地在福州船政学堂从教一年,从此开始了执教天津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的历史,对于近代海军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严复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更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样一个脑中装满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学说的人,犀利的双眼早已透彻看穿中国铁板一块的旧制度的弊端,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从西方回来后,严复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对科举恋恋不舍。在他身为北洋水师总教习,甚至副校长、校长之后,竟还先后参加过四次乡试。先是为自己捐了一个应试的资格,然后1885年回福建应乡试,没有中;1888年、1889年两次入京参加顺天乡试,又没中;1893年4月,他不小了,已近不惑之年,竟再回福建应试,还是没有中。甲午战争,中日在海上一场恶战,这场战争几乎就是大清国彻底走向衰败、日本迅速走向强大的一个分水岭,那么对于严复来说,是不是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呢?那以后,他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斗士一样跃上战场了。1898年,严复译述《天演论》单行本出版,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化原理,阐述其救亡图存的观点,对处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年代的中国人民,起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改良主义思想倾向与严复早年的战斗性格截然不同,却又有着一脉相承的必然性,使他对十月革命持批评的态度,甚至对封建帝制的复辟也持明显的同情立场。这一点无论从他早年对封建帝制的情感上的留恋中,还是从他晚年的政治思想中,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严复在运用西方思想武器改变中国现状的愿望无法实现,又发现资本主义也不能解救中国的情况下,必然地选择了向传统文化寻求济世良方的道路。历史在演进,个人认识总带有局限性,尽管严复晚年有迷惑与彷徨,但他通过政论文章和八大译著,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
本文标题:三坊七巷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8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