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三大自然区域与三大经济地带
1中国地理:三大自然区域与三大经济地带知识构建考点一: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及人类活动特征三大自然区内容项目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势海拔较低,属于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差别显著,属于第二级阶梯海拔很高,为第一级阶梯气候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植被以森林为主草原、荒漠主是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钙质土、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很并,土层粗瘠水文多外流河(湖)以内流河(湖)为主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源头人类活动最主要农耕区牧业、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三大自然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以土壤和植被为明显标志划分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线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为界线青藏高原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线东部季风区整体特征:雨热同期,季风性显著内部差异:南北热量差异,划分为4个自然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整体特征:干旱内部差异:东西水分差异,划分为两个自然区整体特征:高寒内部差异:自然景观的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青藏高原区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依据:经济社会和发展水平范围东部地带:12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地带:9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带:10个省级行政区经济差异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西部最落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西部较慢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历史基础、民族心理、产业结构、开放政策2考点二东部季风区四个自然地区比较考点三三个经济地带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比较地带优势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地带①有我国四大主要工业区;②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③交通便利;④经济国际化程度高;⑤科技文化水平高①能源、原材料不足;②北方淡水短缺;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大江大河下游防洪问题严重①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②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③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④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中部地带①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②林牧业基地,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③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④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①铁路运输能力不能适应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需要;②生态问题严重:水土流失、森林砍伐、河床淤积、洪涝灾害和风沙危害等①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烟叶工,使其成为全国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②成为商品粮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③加强通信和交通特别是东西向运输通道建设,发展与东西部的横向联系;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西部地带①具有边境经济贸易的优势;②各种资源很丰富,特别是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西南水力资源充足除少数地区外,大多数地区:①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②科技文化教育不发达;③基础设施落后;④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出现荒漠化①改善生态环境;②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③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基础设施建设;④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⑤开发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⑥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考点四相关概念辨析(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会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国民生产总值(GNP)表示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和社会产品和纯收入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除去本国(或地区)投在国外的资本和服务的收入后,就是国内生产总值。(2)经济地带、经济地区和经济特区经济地带是地域空间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战略划分,是最高层次的划分,如我国依照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分界(积温等温线)3200℃4500℃7500℃地形山环水绕,平原广布大平原,大高原山地丘陵低山丘陵温度带寒温带及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植被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热带季雨林土壤黑土为主黄土广布红壤砖红壤作物春小麦冬小麦水田作物为主水田作物及热带经济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3经济区又称综合经济区,是把经济上存在着有机联系的地区结合在一起,以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以其向外辐射的地域范围所构成的具有全国意义的地域生产结合体。经济特区是指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有别于一般地区的特殊开放政策,给予减免关税等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外商来投资兴建工业和其他经济事业,以及进行体制改革试验的特殊区域。(3)国土资源与土地资源它们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般说来,国土即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国土资源即自然资源,而土地资源又是自然资源的一种类型和一个组成部分。广义的国土资源除包括自然资源外还包括社会资源(即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4)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关系。区域发展(即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国土整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手段。这种关系可理解为手段和目的、措施与结果的关系。典型例题分析例1(2006年上海地理试题)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调整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为7361亿元,2004年为13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单项选择)。A.肥沃的土壤B.低洼的地势C.发达的确科技D.便捷的交通(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工业。4(4)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多项选择)。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B.丰富的矿产资源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5)20年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工业部门最为突出。(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7)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关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多项选择)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C.劳动力素质较低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8)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有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解析】本题考查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及产业调整的知识,20世纪80年代,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外来资金。技术,促进了珠三角的发展,重点发展了轻纺工业。90年代后,产业调整,开始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但目前面临能源供应紧张,劳动力素质低的困难。构建泛珠三角地区,可以促进周边落后地区发展,也可促进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产业升级,实现双赢战略。【答案】(1)水田劳动集约化(集约化)(2)B(3)劳动轻纺(4)CD(5)技术(或知识)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6)1.8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7)AC(8)湖南、云南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周边省区可利用珠三角资金、技术,还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港澳地区充分利用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并进行产业转移巩固练习读“我国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从气候上看,甲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②从自然带上看,甲是温带荒漠带,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从地形区上看,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乙位于东北平原④山脉东西两侧的差异,显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A.①④B.②④5C.③④D.②③【解析】C我国大兴安岭东侧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西侧(甲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从自然带上看甲地是温带草原带,乙地是温带森林带,并且从乙地向西自然植被受海陆位置的影响,经度地带性明显。故C选项正确。2.与乙地气候成因一致的另一种气候,可能分布在()A.澳大利亚西部B.我国秦岭—淮河以南C.南美大陆东南部D.非洲大陆东南部【解析】B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成因是由海陆势力性质的差异所致,而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导致的,故B选项正确。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为: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千克/(公顷·年)],其中,Q:太阳辐射收入[105焦耳/(厘米2·年)];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S土壤有效系数。根据下表数据,依据公式,完成11~12题。地点Q(105)TWS拉萨8.50.380.50.6酒泉6.30.420.10.8沈阳5.10.400.90.8武汉4.90.631.00.83.下列地点中,每公顷粮食产量最高的是()A.雅鲁藏布江谷地B.河西走廊C.辽河平原D.江汉平原4.关于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A.青藏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自然限制因素是气温较低,土壤肥力差B.河西走廊粮食生产的主要自然限制因素是降水较少,气温较低C.江汉平原粮食生产的主要自然限制因素是光照条件略差D.东北平原粮食生产的主要自然限制因素是气温低和降水较少【解析】3.D4.D由四地的Q、T、W、S数值可计算P的大小,即每公顷粮食最高产量,逐项进行对比可知沈阳(东北平原)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不足,无霜期较短。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等温分布图,据此回答5~7题。5.如果造成甲地和乙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势高低,则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约为()A.666米B.1000米C.1334米D.1668米【解析】B乙地气温介于18℃~20℃,甲地气温介于20℃~26℃,即相差4℃~8℃,所以相对高度在666.67米到1333.33米之间。66.丙地受寒潮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受高原、山地的阻挡B.纬度较低C.距冬季风源地远D.受海洋暖温气团控制【解析】A丙地位于四川盆地,北边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巴山地阻挡寒潮。7.丙地与甲地相比,发展种植业最具优势的条件是()A.光照充足B.地形平坦C.土地深厚D.水源丰富【解析】B甲地靠近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崎岖不平。丙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较为平坦,所以相对而方,丙地发展种植业最具优势的条件是地形平坦。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回答8~11题:8.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的排序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9.目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是()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27%~41%之间D.西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10.三个地带比较()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些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C.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D.随着经
本文标题:三大自然区域与三大经济地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9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