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世界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序号标题主要内容出镜于忠利:参加本次研讨的教师是:威海古寨中学的王涛老师,文登实验中学的郐红荣老师,我是来自文登教研中心的于忠利。一、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史观视野下的世界史教学于忠利:历史新课改需要史学观念更新。我们先介绍一下传统史观及其局限性。(一)传统史观及其局限性郐红荣: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唯物史观是我国的基本历史观,其核心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经典唯物史观到现代唯物史观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出五种社会形态史观,这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一直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该史观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并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资本主义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国史学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对待世界历史也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该史观还特别影响了我国史学界对历史分期(中国史和世界史),并因此出现诸多学术争议。如世界历史分期,根据这种观点: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历史学科的构建曾经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但该史观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现在它已经不能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了。因此,近年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于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已淡化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而更多地体现出新史观的特色。板块+主题式的课程设计思路已基本打破了旧史观的影响。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史观,正确掌握这三种史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标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教学。1.整体(全球)史观郐红荣:1.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所谓全球史观:指史学家们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全球历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关于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关于世界近代早期(1400-1800或1500-1750)的历史定位等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价值。王涛: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全球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就是整过世界的形成过程,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全部,是世界各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发展和互相融合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全球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历史不仅是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总和,而且是人类和全球是一个整体,要求我们从全球化的大视角整体去研究世界历史。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学习历史,考查分析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世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近现代史都可以放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分析。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在课标中的体现:郐红荣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在课标中的体现:全球史观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反映尤其明显。课标指出:“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课标又说:“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王涛:全球史观在新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有多处表现:历史教材通过吸取这一新的史学思想,可以进一步帮助中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增进他们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了解,自觉地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交流、影响和碰撞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益于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去体会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和光明进步的前途;有利于学生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掌握,并能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历史的伟大贡献。说到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避免思想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主义精神。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课后活动与探究中要求,在世界地图上长出亚非四大古代文明的地理位置,并填写名称和大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这节课中获得的是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总体信息,而不是中外历史分割的信息。另外还有第六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课后练一练:波斯帝国形成的时期与我国的哪个历史时期大致相同?12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与探究:联系所知道的中外历史知识,对同一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作一简单对比。新课程教科书对全球史观的阐发,不仅体现在知识点的设置和分布方式上,而且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定位和阐释上也有明确的表述。譬如在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全球化趋势等具体问题中,也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于忠利: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全球史观(1)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2)从整体角度把握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3)重视国际交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之一。例如:近代大西洋三角贸易。不仅从欧洲工业品、非洲黑人奴隶、美洲原料考察,还可从人口迁移、动植物传播及思想文化交流等方面理解。郐红荣:我们在运用全球史观教授世界历史时的正确态度应当是:(1)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2)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3)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4)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于忠利:(二)现代化史观了解了全球史观,我们再来谈谈现代化史观。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说: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现代化史观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所主张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的观点是错误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力固然是“一元”的,但并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的、互动的,是一种合力。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按照现代化理论的解析,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现代”。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现代化具有一种扩张的本能,从一开始这种本能就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它由欧洲西部推向整个世界,进至今日,世界上已没有一个角落没有受到现代化的波及,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钱乘旦主张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并进而主张“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当代中国的主题是现代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也是现代化,这两点是以现代化为主题创建新的学科体系的时代与学术基础。以现代化为主线,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准备、起动、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现代化的全球扩张、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首尾相接,组成了完整的世界现代化过程。现代化理论家一般把世界现代化的开始时间定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从那时起,世界先后掀起了四次现代化浪潮: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它的原动力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借助蒸汽机、煤和铁,英国成为第一个初步工业化国家,并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美、法、德、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紧随其后完成工业化进程。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由此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工业国家美国首次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第三次浪潮源于二战之后的美国,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标志,出现了合成工业、核工业、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航天工业和激光工业,很多生产领域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第四次浪潮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知识经济为标志,以高科技产业群的崛起为主要特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化史观对历史教学的启示:1.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运用现代化史观认识人类历史的演进,要注意把握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演进的情况,特别是在工业文明的历程中,物质文明起到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变迁往往带动了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2.现代化有内源型和外生型、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类型,革命或改革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内涵发展和学习创新也是实现现代化不可缺少的。3.现化化理论是建立在一元多线理论基础上(罗荣渠观点)的,即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有存在多种社会形态。因而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既有普遍的规律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既要把握其共性,又要注意把握其个性(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每一个民族在此转变中采取的具体类型不同,选择的社会制度不同,则显示出了现代化的多样性)。4.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独立的思想和经济根源都与现代化相连;独立是民主和平等思想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表现;独立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因此,第三世界国家必须将民族革命和民族革命结合起来(即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才能最
本文标题:世界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0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