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提能演练(一)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题应首先依据材料一中“王者之制”“田方千里”等信息判断“制度”,然后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及其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第(2)题主要依据材料三中有关对宗法制影响的信息作答。第(3)题应依据材料三,对比材料一、二中所涉及的有关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特点回答。答案:(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2)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14.【解析】本题选取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这一热点,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旨在考查学生用文明史观准确理解、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答案:(1)皇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由皇帝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皇族特权制是皇族(皇帝的父母、兄弟、子女等)无功而获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的制度。(2)中央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官位不得世袭。(3)朝议是秦汉时期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由于朝议召集与否、朝议的结果采纳与否、采纳的程度如何,都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因此,朝议的功能与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4)郡县制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课时提能演练(二)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第(1)题注意读懂和提炼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第(2)题考查唐代三省体制的影响与评价,注意读懂材料,分析评价角度。第(3)题特别要从明代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所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主要原因。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14.【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举孝廉”、“九品官人之法”、“科举考试”可知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然后分析其特点。第(2)题从材料一中“高下”和材料三中“按科应试,共同竞争”作答。第(3)题则结合隋朝时期门阀世族的衰落来作答。第(4)题结合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来作答。答案:(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3)门阀世族的衰落,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课时提能演练(三)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影响。第(1)题比较简单,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注意按要求答题,即仅从材料中概括条约内容,针对内容分析危害。第(3)题考查中国受不平等条约影响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答案:(1)材料一《南京条约》;材料二《马关条约》;材料三《辛丑条约》。(2)材料一,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与掠夺原料;破坏了中国的贸易和关税主权。材料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有利于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三,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各国在中国驻军;外国侵略军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认识问题的能力。第(1)题,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回答,作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出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对这种转型的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方面阐释。第(2)题,归纳材料内容,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回答。第(3)题,结合三大史观回答。“清代中国”向近代文明转型,是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惊醒了中国,中国人开始向世界看齐,是全球史观。答案:(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课时提能演练(四)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面对日本侵略国共两党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及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2)题要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关键信息,形成对比。结合日本的野心和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分析国民党抗日态度变化的原因。第(3)题分析材料主旨,找出相同因素。答案:(1)不同点: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号召全民族抗战,反对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幻想。材料二中,国民党认为尚未到最后关头,对日寇仍寄予和平苟安的幻想,并企图依靠外交解决问题。(2)国民党基本放弃了以外交手段和平解决的幻想,并号召人们抵抗侵略,表示决不放弃中国领土。其主要原因有:第一,日寇对上海的进攻使四大家族的经济中心受到威胁,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日寇的侵略也使英、美在华利益进一步遭到威胁;第二,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也给国民政府施加了压力。(3)相同的立场是抗日,相同的影响是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4.【解析】第(1)题,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远东危机”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1936年”可得到答案。影响从对美、英利益角度思考。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国民党积极抗战的表现。第(3)题回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答案:(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回答“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也可。)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了美、英等国在华利益。(2)①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②领导正面战场的抵抗(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大战役);③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3)原因: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课时提能演练(五)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第(1)题要仔细审读材料一,从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注意不要照搬原材料;第(2)题要注意从不同立场的角度分析问题;第(3)题要注意审题,“从材料二本身的选取角度”是答题关键点,注意作者是西方传教士,从立场角度看,他与清政府和太平天国都没有利益上的利害关系,因此是相对客观的;第(4)题对于选取材料的原则,要注意选取一手资料和原始资料等。答案:(1)洪、杨等领导人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等领导人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2)不矛盾,都应当是当时作者的所见所闻,因为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观察和记叙历史事件的角度会有所不同。(3)客观。理由:材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实录,且材料作者与清政府和太平天国都没有利益上的利害关系。(4)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等。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第(1)题既要从武昌首义精神及辛亥革命的功绩分析,也要注意海峡两岸共同的民族情感。第(2)题注意阅读和归纳材料主旨。第(3)题不仅要回答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要归纳材料提供的信息。答案:(1)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两岸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民族情感;深受武昌首义精神的感染。(2)辛亥革命给封建主义致命的一击;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之路十分艰难。课时提能演练(六)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从国际因素及国内的阶级力量的变化、思想的解放等因素进行分析;第(2)题两人的异同关键是看对待民众力量的态度;第(3)题在五四运动中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角度进行分析;第(4)题,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答案:(1)原因: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3)态度: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原因:中国处于抗战时期,需要激发民族情绪;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看法一,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或者传统的礼教只能强化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专制统治)。看法二,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亟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只要答到其中任何一方面且言之有理即可)(4)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不同时代和不同立场的人为各自目的,以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内容解释五四时期的历史。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的历程。第(1)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在思想和组织上的条件,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组织上是指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第(2)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3)题需要概括共产党在1945年至1949年所做的努力,注意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这个角度。答案:(1)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改组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工农运动掀起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夺的权益。(3)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课时提能演练(七)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要注意时代背景,仔细分析材料信息,回答特点及影响。第(3)题注意对比两则材料中相关信息,结合时代的变迁分析原因。第(4)题要言之有据,根据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得出认识。答案:(1)特点:明朝内阁只备顾问而没有决策权。实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民主性、广泛性;农民积极参与。积极影响:推动了抗日根据地民主化进程,调动了边区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4)实现民主,要有公平、合理的选举方式和广泛的选举权;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民主有阶级性。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从经济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角度分析。第(2)题考虑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3)题结合中国向西方学习中,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作答。第(4)题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成就即可。第(5)题指出人类社会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多样性、继承性等。答案:(1)社会状况:商业发展
本文标题: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0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