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东北大学博士培养方案挂网上的(2012机械)1111
1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2012年版2前言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按照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学术要求标准的原则,组织有关学院、学科制订了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同时结合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需要优化了课程设置,补充了一些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培养方案。列入本培养方案的学科是学科建设与发展处发布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共涉及83个。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学院可对2012级以前未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实施该培养方案中的“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具体要求以学院规定为准)。3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一、培养目标(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三)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四)在科学和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二、学习年限(学制)及培养方式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博士研究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和导师组根据学生的来源、去向、科研项目等情况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三、研究方向(一)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与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结合。(二)在拟定研究方向时,应注意其先进性与引导作用,充分凝练和概括,不应重复和重叠,不应是研究课题的罗列,也不应是导师学术兴趣的组合。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政治、文化、道德、外语、专业素质的内容。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博士生修课的最低学分为10学分。各学科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学科的最低学分要求。(一)课程设置与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2学时2学分学位课外国语96学时6学分学位课学术报告与讲座32学时2学分学位课第二外语64学时4学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32—48学时2—3学分选修课专业课32—48学时2—3学分选修课4(二)教学组织与修课要求1.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文件的精神,博士研究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作为必修课程。2.“外国语课程”着重对博士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对于入学时已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申请免修条件:(1)通过国家大学外语6级考试或国家外语4级考试且成绩优秀(605分以上)或通过国家公共外语5级考试。(2)有出国学习和工作1年以上经历者或在外语应用方面(如口译、笔译)取得显著成果者。免修的考核办法:对于符合第(1)条件的申请者可在规定时间填写有关登记表,直接办理免修免考。对于符合第(2)条件的由外语教师和所在学科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考核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按听、说、读、写4方面对申请免修者作综合考核。对于第一外语语种为非英语语种的博士生,是否必修二外英语由学院和导师确定。3.“学术报告与讲座”的学分可通过学生本人做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环节来获得。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报告每做一次计6学时,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每一次计4学时,累计20学时计1学分,在毕业前须累计学术报告与讲座的学分为2学分以上。4.博士生如果在经过了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和培养后其本专业基础知识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能基本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所缺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来获得补充,在博士阶段可不必再开设专业领域中的课程。为了拓展知识面,可以选修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该类课程的选修与否由导师根据学生基础和课题需要等情况来确定。确需单独开设且拟纳入教学计划的博士专业课程,应由学院审定。5.教学组织(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外国语等公共课程在研究生院统一编定的班级学习。分别由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组织教师授课。(2)“学术报告与讲座”的学分由各学院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和讲座的情况记载计算学分。(3)单独开设的博士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开班最少人数为5人,少于5人者原则上不开班。不足开班人数而确需开班的,按实际听课人数与要求最少开班人数(5人)的比例计算教学工作量。6.课程注册与重修博士生应根据自己的修课计划进行课程学习。选课实行注册制度,课程注册的追加与撤消须在开课后两周内完成,未注册的课程不能参加考试,已注册且未撤消的课程必须参加考试,旷考5者的成绩按0分计。课程考试不及格者,可重修(学位课程必须重修),在下学期(或学年)开设本门课程时重新注册学习,并参加该课程考试。学位课程成绩至少及格。五、学位论文工作(一)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1.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和获得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主要环节,是博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的全方位的训练。2.博士学位论文不仅能够表明作者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反映作者是否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表明作者是否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3.博士学位论文必须体现作者在科学或专门技术方面是否做出了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性成果。如自然科学类:探索了有价值的现象、发现了新规律,提出了新命题、新方法;纠正了前人在重要问题的提法或结论上的错误,从而对该领域科学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创造性地解决了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等。人文科学类:填补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空白,在本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有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等。(二)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文献阅读、调研、选题、开题报告、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环节。1.选题与开题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全面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应为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对国民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此外,选题应具有可行性。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和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工作,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归纳总结正确,在分析前人工作基础上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选题的背景、意义和前沿性;(2)课题的创新性;(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可行性;6(4)论文工作计划进度、预期成果;(5)开展本研究的基础和条件保障;(6)研究所需经费预算、经费落实情况。博士生应在入学1年至1.5年内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导师所在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内3至5名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2.论文中期检查对博士学位论文要进行中期检查,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一年左右进行。检查的内容主要为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已取得的理论成果或有价值的实验数据等。博士生应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各学科或导师所在基层组织应组织3至5人的专家小组负责对本学科博士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形式可结合研究生的学术讨论或专题研究报告会进行。3.论文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计算准确、图表规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善于总结提炼。学位论文应包括:(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说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2)阐述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论文一律采用计算机排版、打印,具体格式参照《东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和《东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的要求,并在答辩通过后按照标准封面装订。4.博士生除完成学位论文外,在学位论文评阅前应在国际及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若干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达到本学科规定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的要求。六、论文评阅符合送审条件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工作,由研究生院和学院共同组织。研究生院负责组织7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直接聘请或委托高水平院校(所)聘请3名校外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学院负责聘请另2名专家进行论文评阅工作。聘请的5名评阅专家应具有教授职称(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4名,校外专家不少于3名。只有回收的全部专家意见认为论文水平达到博士学位水平要求的才可以进行预答辩。七、预答辩和论文答辩博士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本学科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撰写的学位论文通过专家评阅且经导师推荐后方可在学科内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与正式答辩的时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便于修改学位论文。预答辩通过者填写学位材料,申请正式答辩。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学院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委员由学院负责聘请。答辩程序按照《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工作细则》进行。按照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身份申请博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按照《东北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进行。八、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环节专门规定(一)学习年限直接攻博研究生学习年限原则上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二)课程设置与学分1.直接攻博研究生的课程由博士课程和硕士课程两部分组成,直接攻博研究生修课的最低学分为45学分。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为:直博外语(一)64学时4学分学位课直博外语(二)32学时2学分学位课直博外语(三)96学时6学分学位课直博专业课程(一)32学时2学分直博专业课程(二)32学时2学分所在学科最新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学位课程(外语除外)必修课所在学科最新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外语除外)必修课直博专业课程(一)、直博专业课程(二)是否开设以及是否确定为必修课程由所在学院决定。8选修其它研究生课程由学生和导师根据具体需要确定。2.直接攻博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二年内完成。直接攻博研究生需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研究方向,在入学后两周内确定全部修课计划,进行课程学习。(三)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攻博研究生一般应在入学后两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对博士学位论文开展情况的中期检查环节,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一年左右进行。(四)其它事宜未尽事宜按照本纲要的相关内容、所属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及学校、学院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执行。其他规定与本实施纲内容要若有不一致之处,以本纲要为准。9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一、学科简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在传统制造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本学科融合了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出现了全新的面貌。为节约资源与防止污染,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绿色制造技术也正在成为本学科的一个发展方向。机械设计与理论、计量与测试、力学等学科与机械制造学科密切相关;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电子学的渗透形成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则支撑了自动化制造系统及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与本学科有密切联系。二、培养目标博士应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中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机械设计、制造、监测与控制、制造系统及其自动化、制造企业管理以及上述
本文标题:东北大学博士培养方案挂网上的(2012机械)11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0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