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2013-03-29)
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杨卫星1袁涛2冯彦辉3(1.开封市中医院,河南,开封475000;2.焦作市中医院,河南,焦作454000;3.解放军153中心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观察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伴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的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疗法,对照组采用三维正脊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7d、14d,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改善疼痛、麻木症状(P<0.05),其中治疗7d后,治疗组疼痛、麻木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两种疗法疼痛、麻木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LDH能有效地缩短疗程,具有较好的疗效。关键词三维正脊;骶管阻滞;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指因各种原因致使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等,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1]。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是下肢疼痛或感觉麻木[2]。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LDH患者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笔者于2011—12~2013—02,来我院门诊就诊LDH患者,采用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22~67岁,平均40.7岁;病程2~10周,平均6.3周;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经CT检查确诊,L4~5椎间盘突出37例,L5~S1椎间盘突出24例,L3~4椎间盘突出5例,两个及以上椎间盘突出34例。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疗法,对照组采用三维正脊法。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无病例脱离情况,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凡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3],并伴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的患者方可入选。作者简介:杨卫星,1983年—,汉族,河南省开封市,医师,18236549016研究方向:颈肩腰腿疼通讯作者:袁涛,电话:18236549016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使用三维正脊腰椎牵引床。俯卧位,胸部和臀部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胸腰板和臀腿板上,患处椎间隙与两固定板间隙相对应。治疗参数根据身高、体重、年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置,慢牵引力量为体重的30%~70%,屈曲度12°~16°,时间为15min,分2次牵引。慢牵结束后,旋转角度12°~15°,先向患侧旋转再向健侧旋转。患侧再重复1次。该方法牵引可纠正椎体间三维方向的病变,恢复脊椎生理弧度,能完成中医正骨医生用手法不能达到的某些组合动作,实现了人工手法不能达到的三维立体、交替牵引。1.3.2治疗组在使用三维正脊腰椎牵引床的同时予骶管阻滞治疗,处方: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30mg+维生素B121mg加入12ml生理盐水;(2)操作步骤:俯卧位,显露骶尾部,定位骶裂孔位置。用普通7号针头按45°方向刺入皮肤,穿过骶尾韧带后如有突破感,说明针尖已进入骶管。如无此感觉,应调整刺入方向,必要时另选偏上或偏下的穿刺点。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后即可缓慢注入药液。注射时会有轻度的阻力,但不影响顺利推注。注药时要注意注射部位有无肿胀,避免药液注入软组织内。注射过程中患者常感到患侧臀部胀麻不适,甚至疼痛并放射至小腿为正常的反应,同时提示疗效可能较满意。反应较重时应停注片刻,减慢注射速度。注药完毕患者应平卧30min。每周注射1次,2次为1个疗程。1.4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d、14d对其相关指标进行评价。评价人员为不参与治疗的专门人员。1.4.1疼痛评定标准[4]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甚至影响食欲、睡眠。1.4.2麻木评定标准[5]0分:无麻木;3分以下:轻度麻木;4~6分:中度麻木;7~10分:重度麻木。1.4.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6]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明显好转: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劳累后可出现症状,但休息可缓解,不需继续治疗;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但仍需要继续治疗;无效: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满足方差分析条件时,组间采用Mann-WhitneyU非参数检验,组内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疼痛评定结果显示在治疗7d、14d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Z=-2.149,P=0.032<0.05);在治疗14d后,两组间疼痛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Z=-1.883,P=0.06>0.05),详见(表1)。表1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S)组别例数治疗时间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对照组455.69±0.702.18±0.72▲1.04±0.71▲治疗组425.64±0.621.86±0.65▲△0.76±0.66▲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2.2麻木评定结果显示在治疗后,两组患者麻木情况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其中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麻木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Z=-2.045,P=0.041<0.05);在治疗14d后,两组间麻木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Z=-0.936,P=0.349>0.05),详见表2。表2两组患者麻木改善情况(±S)组别例数治疗时间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对照组304.53±1.662.63±1.38▲1.67±1.56▲治疗组244.42±1.281.83±1.40▲△1.25±1.26▲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2.2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14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有效率为96.0%,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χ2=0.177,P=0.674>0.05),详见表3。表3治疗14d临床疗效比较(n=50)组别治愈明显好转好转无效有效率对照组101917492.0%治疗组15249296.0%3讨论随着LDH患者的不断增多,众学者对其研究也不断的深入,目前认为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多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主要是腰椎退行性改变;外因则有外伤、劳损或过劳、受寒受湿等[7]。其临床表现多为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麻木、活动受限等,其中腰腿痛是本病最常见症状,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其致痛机制可能有以下四种:即神经缺血机制、软组织卡压机制、腰椎小关节致痛机理和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致痛机制,通过上述作用机制,使周围组织及神经发生缺血、水肿、无菌炎症等,从而导致疼痛[8];下肢麻木是本病另一主要症状,其可能是由机械性压迫神经根所致[9]。因而,如何有效的消除炎症反应、解除机械性压迫,已成为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上的治疗一般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且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手术疗法存在创伤大、脊柱稳定性破坏严重等缺点[10],因而,临床上对非必须手术的LDH患者侧重于非手术疗法。三维正脊法是非手术疗法中较有效而且治疗时间较短的方法,其通过纠正病变椎间三维改变和松解椎间软组织紧张关节,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的新疗法[11,12]。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单纯的三维正脊疗法,通过观察发现,该组患者疼痛、麻木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方面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单纯三维正脊疗法能不同程度改善疼痛、麻木症状,具有较好的整体疗效,这一结论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观点。治疗组在应用三维正脊疗法的同时,采用骶管阻滞治疗,治疗7d后,发现在改善疼痛、麻木情况及整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骶管阻滞的药物经骶裂孔注入骶管内,阻断疼痛刺激传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药物在骶管内形成液体剥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松解粘连的作用[13],从而与三维正脊疗法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从而达到缩短治疗时间的目的;治疗14d后,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其机制可能是治疗较长时间后,单纯的三维正脊疗法就能同治疗组一样,起到全部或部分消除机械性压迫、炎症反应等病因,从而起到缓解或消除疼痛、麻木症状的作用。综上可知,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一定程度上节约治疗时间,有效的缩短疗程,尽早消除或缓解LDH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改善其工作和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值得推广。此外,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之后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做更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1]李义凯.软组织痛的基础与临床[M].世界医药出版社,2011.340.[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87—1689.[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6.[4]崔加义,张宏光,吕希华,等.电脑三维牵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2003,15(2):34-35.[5]郭玉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麻木症状的临床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22.[6]崔加义,张宏光,吕希华,等.电脑三维牵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2003,15(2):34-35.[7]郭波.浅谈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因[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106-107.[8]张铁英.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痛机理探讨[J].光明中医,2009,24(14):2173.[9]王福根,高谦,毕胜,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机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20-1322.[10]陈开林,蒋劲,肖礼祖,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种治疗方法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3):151.[11]刘松江.三维正脊牵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8):634-635.[12]肖华强,唐显,刘建.三维正脊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6):520-521.[13]黄智明.非手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6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8,30(9):1460-1461.
本文标题: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2013-03-2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1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