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如何发现及近期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如何发现及近期案例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何以蔚然成风?造假的目的繁多,花样手段也不少。一般先选择在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上动刀,伪造销售单据,或者通过赊账交易来操纵利润。但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而且玩得人多了,轻易就能被人发现,所以需要更隐蔽的手法。时下中国的许多创业者,都将把公司做上市当做是企业家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但并非辛苦把自己的公司做上市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资本逐利的天性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又驱使着他们朝着更大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如果发展速度不够快,那么就要想点办法让自己快起来,或者说,面子上好看一点。即使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也还想要更快的效果。因此,有不少上市公司选择在财务上造假或者舞弊这一捷径来达成他们的目标。组团造假A股的上市公司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宠儿和热捧对象,他们可以凭借自身已经上市的标签,继续从股市中得到更多的资金补给,也可以把业务触角伸得更为广阔。证监会每年下达的处罚决定书中,15年有10家上市公司涉嫌财务造假,14年14家,13年11家,仅仅3年就达到了35家。诚信与社会责任向来是公司重要的立身之本。但为什么继公司组团上市后,再一起组团造假呢?高顿财经金融观察员Evans指出,A股的上市公司,造假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些甚至从未上市之前就开始造假了。原因很简单,为了快点上市,顺利完成IPO。好不容易上了市,发现市场行情不好,业绩开始亏损,不能让别人知道,于是继续在财务上做手脚,对外美化财务报表等。除了IPO和弥补亏损之外,其他能够为造假提供场合和机会的,比如重组收购、关联交易甚至会计准则的选择,上市公司也不会轻易放过。花样繁多有人可能会有疑惑,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报表上,都是客观的数据和数字,一般都是最能说明情况的,难道还能有猫腻?没错。造假的目的繁多,花样手段也不少。一般先选择在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上动刀,伪造销售单据,或者通过赊账交易来操纵利润。但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而且玩得人多了,轻易就能被人发现,所以需要更隐蔽的手法。因此财报上带“其他”字样的会计科目,有时就成为了造假公司的天堂,如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应收款。其他,顾名思义,就像是一个大型的集装箱一样,除了主要的之外,其他的东西都可以往这个盒子里扔,一来二去就成了杂乱多的地方,鱼龙混杂。而且一般这些科目估价的随意性很大,加之很少被人注意到,所以就给造假提供了空间和土壤。低违法成本据媒体报道,在35家涉嫌舞弊造假的公司中,有32家被罚金额没有超过60万,上百万上千万的更是属于个例。所以上市公司之所以这么胆大妄为,组团造假,还是因为造假违法处罚的成本过低。与动辄上千万上亿的虚报利润相比,几十万的罚款实在显得微不足道。且造假的公司,受到的处罚往往是证监会的公开谴责,行政处分或者不疼不痒的罚款,很少上升到刑事责任层面。人在铤而走险之前,考虑的不仅是巨大的利益诱惑,也会权衡一下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如果实施行为后得到的利润远远大于所要承担的后果,被放大的逐利之心自然会蠢蠢欲动起来。二、财务造假是如何被发现的?一直想把这个案例写出来,但总是犹豫不决。一来担心说破了不好,二来担心以后公司的司机朋友、财务朋友和其他部门的朋友们都对去调查或者审计的人会保持一份戒备心,不再跟他们轻松地聊天了。各位读案例之前,要注意:审计或者调查的目的,并非是警察抓小偷!而是通过审计和调查,获取公司的信息,以增加对公司的信心。审计师确信公司没重大问题,才敢签发报告,让报告使用人信赖财务报表;投资者确信公司没问题,才敢投资。背景介绍:我从会计师事务所离职后,受投资界一位朋友的委托,帮忙尽职调查A地的B公司,就发现财务造假了。企业第一印象:老板熟知资本运作去之前,我就在网上搜查了一番B公司和老板的信息。大老板熟悉资本市场和上市流程,企业管理经验丰富,二老板对行业非常熟悉,两人都是做销售出身。我是外行小辈,要了解这个企业,就要下更多功夫了。公司的网站自然是要翻个遍,网上的相关新闻也要翻个底朝天。企业第二印象:司机闲谈佐证后续发现刚坐上司机的奔驰,我就开始跟他聊天,非正式调查开始!我问公司有几台车(固定资产及老板公私财产是否分明)、司机一个月大概多少钱(收入水平)、他忙不忙(老板的业务接待状况)、公司有几个司机(业务状况)、他需不需要加班(工作节奏)、大家加班多不多、有没有加班费(工资体系)、公司大概有多少人(员工人数)、午饭在哪里吃(福利)等等。要知道,这样拉拉家常,司机朋友往往侃侃而谈!这还可以为之后正式的调查提供佐证。企业第三印象:财务人员独立性不强前一天晚上我到了A地,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B公司,接待我的是主管财务的大姐C。简单寒暄之后,我就开始工作了。跟以往一样,我让他们把三大报表、明细账和科目余额表都导出来,让我在他们的电脑上查看。我一边让他们把财务资料准备好,一边盘算着如何快速找到突破口,查验财务和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在索要资料时,我发现C大姐非常谨慎,眼神迷离,想让我看但又有些犹豫。我心里暗暗地保持职业怀疑,这公司可能有问题!在中午轻松的饭局上,我得知C大姐是老板多年的朋友,独立性不强。除了她真正懂点财务,其他财务人员都是听命行事,专业性不强。考察一个公司的财务时,首要任务是了解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强,账表可信度略高;独立性强,职业素养高,企业造假的阻力相对较大!经过一天的调查,我最终发现了B公司的问题:1、软件企业资质造假我在翻看审计报告时,得知该企业是软件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可是之前B公司未提及自己有软件销售业务。我的职业敏感告诉我,立刻查找相关规定!细致解读一些规定后,我发现这些文件对软件企业业务和财务上的重要限定有:(1)年软件销售收入占企业年总收入的35%以上。其中,自产软件收入占软件销售收入的50%以上;(2)软件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年软件收入8%以上;(2)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然而我拿到的财务数据是,上一年度软件销售收入占比39%,比35%只高那么一点,有打擦边球的嫌疑,而本年已过大半,软件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到15%;闲聊中得知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位占地面积很小,不到20人,而公司人数近200,离规定的比例50%很远;此外研发费用几乎占到软件收入的一半,与实际开支相差甚远。查账后发现,研发费用主要由研发人员工资构成,而他们的工资数字显然是人为调整的,与实际严重不符。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B公司根本就不能被认定为“软件企业”!我要求翻看软件合同,一翻合同就明白了!数十份合同,卖的都是那一两个软件,合同签订时间集中在第四季度。有个别客户一年内还“买”了两次这个软件。而同一个软件的售卖金额可以低至几万,高达几十万!另外,B造假的背后,还有多家“客户”配合“购买”软件。软件企业资质造假了,交的软件销售增值税是假的,税务局“即征即退”的增值税也是假的。造假就像个泥潭,一旦陷入,往往越陷越深。2、主营业务收入虚增我倒抽一口气后,继续往下考察主营业务。来不及多问,我决定一上来就自己看合同,以便了解业务性质,判断收入确认方式。这些合同带来的收入有两种确认方式,一种是要按服务期间来确认;另一种是客户签收货物后就能确认收入。(1)不懂会计制度而虚增通过询问并查阅账务,我得知第一种收入,他们一收到钱就做收入了。许多民营企业都是收多少钱,记多少收入。但事实上,如果这钱是12月收到的,而服务期是一年的话,在当年只能确认12月份的收入!因为你还没提供完服务呢,还有11个月需要你服务,活还没干完,不能做收入。(2)利用关联交易而虚增在应收账款的账目中,我留意到有家公司B1的期末余额不大,但期间的交易额很大。我恰好又在财务办公室的一个角落看到一摞账本,侧面赫然贴着B1的标签!由此我怀疑B1是一家关联公司,后来我托人从B公司买了点东西,并索要了发票,开过来的发票抬头果然是B1。这验证了我的判断:B公司的东西有很多是卖给B1的,B1再慢慢卖给终端客户!后来我又打听到,B1的法人代表其实跟B都是一家人。3、收入成本不配比,毛利作假去之前我就知道,B公司主营产品的季节性波动不大。但是当我画出毛利率曲线时,惊呆了!最高与最低值相差高达12%,有几个月的毛利率低得出奇!财务人员解释不出原因,尴尬一笑,让我自己看账。我心领神会,要了一个月的产品出入库汇总表,以查看B公司的成本是如何入账的。在记账凭证上,产品出库汇总表上只有品种大类名称和金额,仅有会计签字,这个金额是没有得到库房主管确认的,也没有明细账可以对应。我又将结转成本的金额与B公司电脑上当月库房的出库记录进行比对,发现差异还挺大!后来随机抽了两个月的成本结转凭证,也是同样的问题。调查到此,我也不必再细查了。不过是一天功夫,我对B企业的信心跌到低谷。其他为避点个税和社保而进行的不规范操作,都不足挂齿了。发现B公司这么赤裸裸地造假后,我的职业道德还受到很大的挑战!后来我将造假的要害陈述给老板,并力劝好好做主营。那个财务负责人C事隔两个月后给我打电话,说软件业务不做了,还对我表示感谢,因为C一直以来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她也知道这样是不行的,但她无法影响老板。接到这个电话后,我忽然理解了她当日的尴尬一笑。让我欣慰的是,后来这个企业逐步放弃了软件业务,我告诉他们享受这个鸡肋优惠,得不偿失!以上这些方面,是我一个周末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但是这已经足够伤害投资人的信心了。至于发现的其他一些问题,比如虚设员工避点个税和社保,我觉得这都是小事了。民营企业在中国生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艰难,有些灰色地带可以低调地走,但雷池坚决不可越!这一次的调查,真是开了我的眼界。此前虽有审计民营企业的经历,但能聘请四大做审计的公司,大体上还是规范的。感悟:无论是审计还是尽职调查,执行程序的背后,其实考察的是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是对原始商业生态的一个认识过程。我庆幸自己逐渐地从那一堆程序中开始尝试着跳出来看问题,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与诸位分享。三、近期财务造假案例(一)扒一扒参仙源,一家新三板首例财务造假的企业新三板挂牌公司参仙源(831399)发布《关于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公告》:公司因2013年将外购野山参作为自挖野山参销售,少计成本55,382,210元,导致虚增利润55,382,210元;同时,因公司2013年将野山参销售给关联方辽宁参仙源酒业有限公司,认定关联交易虚增收入73,729,327元,导致虚增利润73,729,327元。根据其转让说明书,公司2012年亏损2329万元,2013年盈利1.11亿元,扣除虚增的1.29亿元利润,该公司2012至2013年实际上是连续两年亏损的。为此,农业股参仙源成了新三板首例财务造假企业。农业股容易出现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存货不好核实,难以审计;二是大量使用现金导致收入、成本确认困难;三是农企依据国家税收规定部分收入可以免征增值税,利润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造假成本低。参仙源虚构了大量交易,那么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虚拟交易,否则虚假交易就会被一眼识破。一般来说,销售收入最终必然反映在报表资产上,既然农业企业有如此多现金交易,那么公司就应该有大额的“货币资金”,但是“货币资金”则需要银行的存款证明,在如今银行监管愈发严格的情况下,银行总不至于冒着存在巨大风险为这些财务造假而伪造大额存款记录吧。银行不配合,农业企业在财务造假时也不敢伪造银行存款记录,因为审计很容易就能够发现。虚增收入后,企业面临虚假的现金流难以匹配的问题,会造成账上大量不存在的“现金”,因此,这些造假公司就只好用虚构的银行存款购入“存货”、“在建工程”、“房产”、“设备”、“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等进行圆谎,这样,就解决了子虚乌有的“现金”的出路,又实现了“利润”到“资产”的转化。造假的关键在于不被人察觉,转化为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目的就在于农企这些项目都极难审计其真实性,例如蓝田股份宣称在建工程是无法盘点的水下建设,存货则是水面的鸭子、水里的鱼、湖底的王八和莲藕等,
本文标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如何发现及近期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2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