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个人笔记综合基础知识
一、政治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思维与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绝对观念”;宗教神学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心外无物”;“唯我论”辩证法:普遍联系,变化发展,承认矛盾;主张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而上学:彼此孤立,静止不变,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恩格斯把物质运动区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建立了科学的物质范畴,从而科学的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的方法论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哲学上把事物从肯定阶段出发、经过两次否定达到否定之否定阶段这样一个过程,叫做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表明,事物的发展从形式上讲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认识和实践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的普遍道路和总规律。劳动资料生产力系统劳动对象社会经济机构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本的、决定的方面)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为国体服务。国家的对内职能:第一,政治职能。第二,经济职能。第三,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及大部分社会科学社会意识形式不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及一部分人文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爱因斯坦曾说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生产中的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配置价值规律是商品运动的基本规律交换中的价值规律:刺激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流通中的价值规律: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流通形式(G—W—G’),商品流通公式(W—G—W),解决矛盾的关键条件,即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率的三个公式: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或=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或=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促进生产力提高*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1)Ic在本部类内部实现(2)Ⅱ(v+m)在本部类内部实现(3)I(v+m)与Ⅱc在两大部类之间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1)I(c+Δc)在本部类内部实现(2)Ⅱ(v+Δv+m/x)在本部类内部实现(3)I(v+Δv+m/x)与Ⅱ(c+Δc)在两大部类内部之间进行交换。平均利润率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占社会总资本的比例。从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趋势看,它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列宁在1917年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毛泽东思想萌芽期著作:《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期著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1930年5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表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已略具雏形。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完整概括和系统论述。毛泽东在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指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战争和战争策略》等文中,科学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成“团结——批评——团结”;在八大前后,提出了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中,初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期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精辟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39年10月,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阐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1955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次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生产力标准拓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了党章,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思路。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文革结束后,党内严重“左”倾错误的主要根源就是教条主义态度。1977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海军党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的讲话中,把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概括为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是全党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把解放思想鲜明地提到了突出的位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提出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十三大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十四大把这一理论写进了党章总纲,十五大提出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谈话,阐发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同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同美国记者的谈话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提法。同年6月,在会见香港人士时,对“一国两制”构想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国家利益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要改善当的领导,必须明确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和党的职能。要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要在执政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政治先锋队的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首先要改善的是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四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江泽民2000年2月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十条基本经验的核心,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报告强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当今世界,科学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成为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本文标题:个人笔记综合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3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