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产阶层旅游消费偏好及营销对策研究课题类别:设计□论文□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全称):指导教师:2010年4月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的同时,社会结构中经济生活的主体阶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整个社会结构随之发生了较为显著地变化。中产阶层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已经初步形成,虽然目前中产阶层的数量还不占绝对的优势,但是社会结构向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产阶层在中国的壮大是必然的。中产阶层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全新的消费观念,他们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因而,近年来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纷纷展开了对这个阶层的研究。旅游在中产阶层的生活中已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研究他们在旅游方面的需求偏好对于旅游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促进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结构的消费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的同时,社会结构中经济生活的主体阶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整个社会结构随之发生了较为显著地变化。稳定的社会发展机制逐渐催生了一个新的中产阶层的产生和发展。他们活跃在中国经济生活当中的重要位置上,且规模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几十年里,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和稳定的中坚力量。2009年8月,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接受专访,在深入解析新中国成立60年社会变迁的同时称中国中产阶级所占的比率在2008年已达22%~23%。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数字将不断地上升[1]。1.有关中产阶层界定的研究由于中产阶层本身的历史流变复杂,不同学者在使用“中产阶层”一词时的理论背景和理解各异以及所处历史时代的不同,这就使得迄今为止仍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有关“中产阶层”的定义。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和意识形态等原因,中国中产阶层的界定久更显复杂。国内学者关于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种:1.1根据收入或财产标准界定中国中产阶层根据社科院的测算标准,家庭财产在15万元至30万元之间可以算作是“中产”,目前中国城市居民中有49%的家庭符合这一标准,但考虑到我国农村大多数家庭收入偏低的现实,最终可以推测出,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占全国人口的19%左右;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目前中等收入阶层的年收入定位在25000一35000元,整个中间阶层所占的就业人口比例大概为15%;刘鹤把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作为中产阶层。Bourdieu(1979)以恩格尔系数作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标准对中产阶层进行划分[2]。1.2根据职业或行业标准界定中国中产阶层。朱光磊(1998)认为中国中间阶层指“脑力劳动者,即广义的白领阶层”;薛求知、诸葛辉(1999)从行业上来划分,认为保持传统垄断行业的从业人员(如航空、金融、保险、电讯、外贸、房地产、旅游、烟草、电力等)与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构成了中国的中产阶层[3];徐泅河(2001)将中间阶层界定为中小公司的经理、外资企业的高级雇员大学教师、科学家、律师、医生以及党政机关和公共管理职位中层以上官员[4];萧灼基(2002)将5种人界定为中产阶层,即科技企业家、金融证券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中介机构的专家、私营企业者和炒股票者、外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吴敬琏(2002)则仅将专业人员界定为我国的中产阶层;宫捷(2004)把中产阶层界定为:个体和私营业主、企业家、商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公务员[5];郁方(2005)提出中国的中产阶层基本上有五大类:一是白领阶层,包括经理、外资企业白领雇员、国有和其他形式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特殊垄断行业(金融保险、电信等)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和雇员。二是中、小规模企业的商业精英阶层(企业家)。三是一定层次的政府官员(政治精英),行政职位大体上为局级、处级、科级。四是专业人士(智力精英),文化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包括教授和研究员等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大学和中学教师、建筑师、律师、会计师和精算师及其他人才等。五是新型文化人,包括影视制作人、编辑、记者和专业撰稿人等;1.3以多元标准界定中国中产阶层张建明等(1998)提出以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来界定中国中间阶层[6];李强(1999)以改革开放为界,将中国中产阶级分为新老两代。传统中间阶层包括普通干部、普通知识分子和国有企业职工,而新中间阶层主要是25~35岁上下、具有较高学历、就职于三资企业或新兴行业、有很强的高消费倾向的人;胡俊(2002)认为中产阶级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仇立平(2002)将职业分类与韦伯的阶层指标结合,以收入、声望和权力为度量指标来界定中间阶层;张惟英(2003)界定的“社会中间人群”是指具有稳定而且较高的社会地位,以薪金为主要谋生来源却不直接面对物质生产,具有合法而且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并保持稳定的生活状态,对社会和时代的主导观念有较强的认同感,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的人;杨素云(2003)认为,中产阶层是指社会中具有中等的收入、中等的社会地位、较高的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和技能的社会群体;刘琳(2003)提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张宛丽等(2004)将中间阶层界定为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消费能力及相应的闲暇生活质量,以其具有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公共事物形成权威评价,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周晓虹等(2005)通过对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和武汉五城市的电话抽样调查,分别划分出“收入中产”、“职业中产”和“学历中产”,然后取重叠人群作为“中产阶层[7]”。2006年9月份开始的由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情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新中间阶层生活调查”(这个调查被认为是中国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新中间阶层全国普查),为“新中间阶层”大致勾勒了如下形象:[1]具有较高学历,受过专业化训练;[2]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3]以工资薪金谋生;[4]对社会公共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力;[5]强调自我成就、自我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当的影响力;[6]拥有生活必需的体面财富、闲暇时间。2.旅游消费者偏好的研究现状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旅游效应和旅游需求特征。因此,旅游行为研究必然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多种研究方法。而对旅游行为的研究,既要研究微观层面的行为主体的旅游行为,也要研究宏观层面的旅游流的形成机制和运动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旅游行为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等,进而掌握所要研究的旅游市场及其旅游行为。从目前国内外旅游消费理论发展来看,尚未找到专门、全面、深入研究旅游消费偏好的著作。我国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它的关注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且我国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与旅游业发展几乎同步进行。主要是从经济学、心理学、人文地理学几方面对旅游者行为进行了研究。2.1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旅游消费者行为是个体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在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谷明(2000)结合旅游者心理、经济支持、社会体验等多维度分析了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重构旅游者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理性行为,研究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8]。李云鹏(2005)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其数量关系。2.2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心理学家对旅游行为研究主要着眼于旅游者的动机分析、决策、旅游偏好等方面的分析,目前我国已公开出版的旅游心理学著作包括李灿佳的《旅游心理学》(1986),刘纯的《旅游心理学》(1998),甘朝有的《旅游心理学》(2000),邱扶东的《旅游心理学》(2003)等。娄世娣(2002)将旅游动机分为:更新生活、寻求广义之爱、逃避现实、好奇探索、健康娱乐及社会交往,提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服务、促销以及旅游创新是旅游动机激发的重要因素等。王家骏(1994)通过对无锡地区居民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调查,研究了距离与可达条件等因素对旅游决策的影响;郭亚军等(2002)采用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勾勒出旅游者决策的基本行为特征,并构建了旅游者决策模型。王林(2001)对旅游决策风险进行量化研究,将旅游决策风险分为功能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身体风险,并分析了旅游决策风险的成因,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9]。2.3从旅游学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保继刚(1987)以北京市为例,对旅游者动机、旅游决策、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开始深化,出现了RAS分析等新技术,并从城市旅游者的新角度透视市场结构,如吴必虎等对上海市游憩者行为规律进行了讨论,总结出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以及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规律,并从旅游者个体特征角度,讨论了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子与目的地选择之间的关系;《旅游消费者行为学》(2004)一书从旅游服务业的视角研究消费者行为,通过分析旅游业的运营、目的地、酒店住宿、观光旅游、零售旅游等各领域中的消费者行为,对旅游消费的未来趋向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综上所述,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依学科角度不同,侧重点各异。心理学者注重对旅游流动决策行为的研究;地理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际的旅游目的选择及空间流动选择;经济学者则偏重于旅游购买行为及消费行为的研究。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及行为专题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3.中产阶层旅游消费偏好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研究的文章并不多,专门针对中产阶层在旅游消费方面的偏好的研究就更少了。史铮《中国城市中产阶层消费特征》(2005)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城市中产阶层的消费结构状况,发现:城市中产阶层在“高档享受型”消费品拥有量上大大超过城镇居民平均拥有量;在日常消费结构上体现出不同于低收入阶层的特征;满足发展需求的消费项目支出已经超过满足最基本的生理性需要项目支出;休闲消费成为日常消费支出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对城市中产阶层消费观念指标分析得出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已经具有了一定但还不普遍的时尚个性消费倾向、身份价值消费倾向和超前消费倾向,其消费观念介于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之间,总体上趋向感性消费[10]。赵九州《中国中产阶层消费文化及其品牌传播研究》(2006)研究内容包括中国中产阶层消费偏好研究和品牌传播研究,并尝试针对新消费者的提出相应的品牌传播策略。通过对中国中产阶层消费历史沿革、消费特征、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趋势等多维度变量的解析,来呈现与探究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11]。仲红梅《上海白领旅游消费研究》(2005)以上海白领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消费偏好进行定义,分析总结影响旅游消费偏好的各种因素;再经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得出上海白领旅游消费偏好的共同性和由于不同年龄、收入、职业等因素影响下消费偏好的差异性[12]。陈伟军《中国中产阶层女性旅游消费偏好与市场开发研究》(2007)基于来自全国61个大、中、小城市的问卷调查资料,对中国中产阶层女性旅游消费偏好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根据研究总结出中国中产阶层女性旅游消费偏好结论:如身体健康是中产阶层女性旅游的最重要动机,她们在旅游时偏爱特色小吃,喜
本文标题:中产阶层界定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3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