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终调研测试试题
1黄浦区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第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以下四张图片都是位于黄浦区的宗教场所,其中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A.白云道观B.董家渡天主堂C.小桃园清真寺D.沉香阁之大雄宝殿2.米辰峰主编的《古代世界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些袖珍国家的规模还不如中国的一个中等乡镇。”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希腊城邦的特点是:A.独立自治B.小国寡民C.封闭保守D.彼此隔绝3.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4.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商的妇好墓出土了几千件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此外还出土了6800多枚海贝,同期的一些中小型墓,虽然没有青铜器随葬,却有海贝随葬,有的墓随葬的海贝也有数百枚。这些海贝可以印证,商朝时:A.贝是当时普遍使用的装饰品B.海产品在商朝消费量比较大C.贝是当时体现社会等级差别的象征D.贝可能是流通货币或个人财富的象征5.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董仲舒D.朱熹26.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右图中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7.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8.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年曹丕书房的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是:①书案上有毛笔、纸张②一摞印制的书籍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步辇图》④墙角放有青铜编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9.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材料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0.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的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11.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种现象说明:A.文庙的兴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B.文庙兴建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儒学教育C.文庙的兴建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1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A.两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13.历史上,天灾人祸加上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外族的入侵,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导人的是:①陈胜与吴广②朱元璋③李自成④洪秀全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据《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逐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15.下表是宋、元、民国、当代等不同时期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编纂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山阴志》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3②《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③《四明志》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④《绍兴志》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16.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意大利是一个典型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从但丁到加里波第,他们是无与伦比的完美典型。”这里“现代世界的曙光”指的是:A.工场手工业B.新航路开辟C.文艺复兴D.宗教改革17.17世纪时从英国到印度最经济的航线是:A.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B.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C.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区→印度D.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18.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实际上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19.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A.北京、上海B.莫斯科、圣彼得堡C.东京、大阪D.利物浦、曼彻斯特20.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以下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A.拿破仑战争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2.“只要我们大家都能消除对德国工业统治的恐惧心理,对于欧洲联合的最大障碍也就消除了。唯一的办法是,把德国工业从战败国被歧视的地位解脱,把法国的工业与德国的工业都放在同一起点上。”此观点导致了:A.欧元的诞生B.欧盟的成立C.欧共体的成立D.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23.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4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4.1903年的北京,某茶馆有四位中国茶客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义和团,曾和官兵一起血战洋鬼子。”乙说:“我办了一个机器磨坊,官差经常来要钱。”丙说:“我住在东交民巷,每天都和几个邻居老头打麻将。”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每月还有银子拿。”四人之中谁一定是在吹牛:A.甲B.乙C.丙D.丁2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下列内容中涉及对孔子重新认识和评价的有:①《孔子改制考》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三民主义”④新文化运动中新道德与旧道德的论战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6.据《申报》载,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当时的南京民众在“谈到孙文博士时称他为新皇帝”,有人认为总统“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种委婉的称呼”。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有称“总统陛下”的,有写“恭请圣安”的。这些本质上说明了当时:A.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B.中国仍然存在帝制复辟的危险C.进步观念落后于政治实践D.孙中山在群众中具有崇高威望27.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其历史依据是:A.毛泽东思想已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结合中国当时国情C.毛泽东思想为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D.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认同28.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29.“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宵。彩云拴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30.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修辞方法(加词汇的运用)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叙述历史的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著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A.英法战争B.一国两制C.巴黎条约D.抗日战争以下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国家的稳定B.笼络北方知识分子C.保证考生机会均等D.平衡南北政治势力32.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5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提高议会权威,实现对王权的限制B.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适宜环境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D.使英国确立了总统内阁制的政体33.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和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深入思考可以得出:国家1871年1900年煤炭钢铁煤炭钢铁英国117.06.7225.013.9德国37.91.75149.815.1美国41.91.77240.824.0A.三国煤钢产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B.英国比美德更重视新能源的开采和新技术的应用C.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经济发展较快,主要是因为完成了统一D.三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为20世纪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3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C.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D.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35.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B.客观分析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洛里斯的特许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1155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颁发给洛里斯的特许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居住在教区的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房屋以及占有的土地付6便士作为租金;2.教区的居民不缴纳通行税,并不必为自己栽培的谷物付测量费;3.如果不能如所希望的当天回到自己家中,任何人不可派遣城市人去远行,不论是步行还是骑马
本文标题: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终调研测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3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