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大众哲学》导读
本体论大纲一、绪论1.《大众哲学》介绍2.《大众哲学》的特点及在当下的意义二、艾思奇从本体论说起的缘由1.本体论的概念2.世界观是多样的3.世界观的归类与哲学上的两大营垒三、艾思奇对于唯心论的批评1.直接的唯心论:“主观的观念论”2.间接的唯心论:“二元论”四、艾思奇的唯物论思想要点1.唯物论并非都是对的2.唯物论的立足之地:世界的物质性3.要区分哲学上的物质与物理学上的物质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大众哲学》的三个特点:紧扣时代主题、创新文章形式和直白、生动活泼的语言K02:本体论用以回答“最高存在”世界观的精髓问题,艾思奇之所以从本体论说起是因为,本体论和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最高存在共性的认识K03:艾思奇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艾思奇通俗地解释了这个两个理论自相矛盾的观点K04:艾思奇的唯物论思想要点:唯物论并非都是对的;唯物论之为唯物论,就在于它立足于世界的物质性;区分哲学上的物质与物理学上的物质正文一、绪论1.《大众哲学》介绍著名哲学家艾思奇(1910—1966)之《哲学讲话》,最早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第一二卷(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连载,1936年1月出版单行本,同年6月出第四版时,改名为《大众哲学》。1978年10月三联书店印行新版时,选用的是作者1950年的修改稿。2000年中国社会出版社的版本。2.《大众哲学》的特点及在当下的意义以下为《大众哲学》的三个特点:(1)紧扣时代主题《大众哲学》把当时国家的形势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紧紧连在了一起,清晰地阐明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怎样的危难形式,当时的中国民众面临怎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对当时的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2)创新文章形式《大众哲学》简短精练、便于间断地阅读。每个小标题对所论述的问题起到概括归纳的作用,逻辑严密,论证层层深入。读者可读了一段文字论述后又看看小标题的归纳,降低了没有受过抽象思维训练的读者的阅读困难,唤起了阅读热情。(3)直白、生动活泼的语言《大众哲学》丢弃了那种半土不洋的、学究气的语言,努力以其目标读者能懂的语言说话,这就使他的著作有了一定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如,“两军对战”、“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天晓得”、“原来是一家人”、“用照相作比喻”、“是朋友还是豺狼”、“无风不起浪”、“谈虎色变”、“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等等。《大众哲学》在中国革命战争中,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昂扬斗志,使其幻化成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据说蒋介石说,“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蒋介石还对陈立夫说:“共产党能写出大众哲学,你们身为国民党党员就写不出来,你们这帮该死的,白吃饭,不做事。”学习《大众哲学》,有助于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的实现,也对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参照。二、艾思奇从本体论说起的缘由1.本体论的概念“本体论”是一个西方哲学概念,源自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它用以回答“最高存在”这一世界观的精髓问题。“本体论即世界观”。反过来说,世界观就是对“最高存在”的回答。2.世界观是多样的艾思奇开篇就提出来,由于人对于世界有各自的见解,形成厌世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宿命论者、享乐主义者几类,他们的见解各不相同,世界在他们的眼睛中也各有不同的形象,他们的行为也就依着世界观的差异而成为各色各样。但世界只是一个,而映在人的眼睛中的样子,竟有这么多的差异,到底哪一种样子是世界的真面目呢?换一句活说,哪一种世界观才是正确的呢?3.世界观的归类与哲学上的两大营垒艾思奇认为,世界观的归类要回到世界的归类:世界的一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例如我们的思想、感觉、意志、感情等等,一部分是属于我们以外的,这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称其为主观的事物,属于外界的我们称其为客观的事物,这就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两大根本分类。由此决定,有一种世界观完全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它把客观事物都当作是主观中的幻影,以为世界上除了主观的东西以外,什么也不存在。它过分夸大了主观,以至于否定了客观事物,我们就把它称作观念论。另一种世界观承认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独立法则,又承认主观是由客观中派生出来,这一大类的世界观,我们就叫做唯物论的世界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三、艾思奇对于唯心论的批评1.直接的唯心论:“主观的观念论”所谓“直接的唯心论”即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艾思奇称为“主观的观念论”,把世界当作一团感觉的观念论。它完全否认了客观东西的存在,以为世界的一切只是主观的东西,所以,除了观念论这一个总名称以外,它还私自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主观的观念论”。艾思奇认为,主观的观念论,实在有很多的使我们不能佩服的地方;我们很容易看出它的马脚。拥护它的人说世界只有感觉,那么我们就要问:“这感觉是从那里来的呢?这百花缭乱的感觉现象,总应该有一个来源。”对于这问题,主观的观念论者很难答复。因为如果要使他的主张彻底,他应该说:“世界就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也就只是我自己内部生出来的,并没有其他来源。”这样一来,我们马上就可以指出它的荒谬:“世界既然都只是我的感觉,那么,整个的世界就只是我一个人了。除了我一个人之外,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了。”这就成了独在论,任怎样狂妄的哲学家,也不至于会主张独在论罢。有谁敢于说:“我不是我父母生的,恰恰相反,我的父母才是我的感觉所生出来的?”有谁敢说:“并不是我生存在世界上,恰恰相反,整个的世界才是在我的感觉中生存着的”呢?主观的观念论者为要避免这种不通的地方,所以,并不敢彻底地主张独在论。他不得不给感觉找一个另外的来源。结果,他就不得不向神灵求救说:“感觉是神的心中发生的,我们的感觉,就是神的感觉中的一小部分。”于是这主观的观念论,最后也和前面的宿命论一样,只有走到宗教的怀中去只好向宗教求救了。2.间接的唯心论:“二元论”所谓“间接的唯心论”即二元论。艾思奇说,二元论不是一件特别的东西,它不过是将观念论和唯物论拉连一下,二者每个占一半的地位。在十八世纪末叶时候,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就是一个最大的二元论者。如果康德的前面有一块招牌,他一定承认它是客观的东西,承认它在外界独立存在着,并且承认那是物质。但他又说,这物质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却不能够认识。我们所能看见的这世界、这招牌,只是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是一个“现象世界”,而那物质的本来面目(他称为“物自体”),却与这现象世界完全不同。你如果问他:你的一切感觉是那里来的?他可以答复你,感觉是物自体触动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这一点可以算是唯物论了,但回过头来他又会说,感觉世界与物自体完全不同,我们所看见的都是主观的幻影;于是又成为主观的观念论了。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成了康德的二元论。“二元论的脚根是站不稳的。这就好像一个人要骑著两匹马跑,非常不便而又危险!”结果,只有随便丢弃了一匹,才能解决这危机。康德的哲学就是处在这样的一个地位上,它一脚骑着观念论,一脚骑着唯物论,两匹马冲突起来,就使他驾驭不了。这是早已有人指出过的。人们问康德道:“你既然认识不到物自体,那为什么能武断它是存在的呢?譬如,你前面有一间屋,当你还没有方法认识它的内部的时候,你怎能断定里面有人呢?”实际上,康德就是这样;他还没有认识到屋子的内部,就想断定屋子里有人,他不能认识物自体,却偏要说物自体存在,这是不合理的。这一个问题,康德就没有办法作合理的解答,他只好说:“这是幸运。”这样一来,命运之神的心意又支配起世界来了,又丢了唯物论的马,一直冲到宗教的殿堂里去,这是二元论的必然的命运。四、艾思奇的唯物论思想要点1.唯物论并非都是对的那么,客观的东西是些什么,唯物论的答复是:“客观的东西就只有物质,不是死的物质,物质本身会自己运动,用不着其他的力量来推它,宇宙间一切千变万化的现象,都是物质自己运动的过程。”唯物论的答案,和观念论是势不两立的。但是,艾思奇指出,不能满足于唯物论三个字,唯物论也有不同的种类,像法国十八世纪的那种唯物论,叫做“机械论的唯物论”,它主张一切物质的变化运功,都是机械的变化和运动。所谓机械的运动,简单地说来,就是单单位置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而不是性质上的变化。机械论者以为,世界上的物质性质是永远不变的,我们所看见的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性质,都可以用位置和数量的变化来解释。那时的法国唯物论者拉美特里曾著过一本书,题名:《人——机械》,也可以翻译作《人就是机械》,就是把人类当作机械来解释的。这样就否认了事物在性质上的进步。艾思奇指出,另外还有一种唯物论,不但承承认物质性质的变化及数量和位置的变动,同时更看重性质的变化;不但看重性质的变化,并且认为性质能够发展,能够进化。因为性质的发展和进化,所以物质又能够从低级的简单的状态变化成高级的状态,高级的物质就具有高级的性质。人类是世界上的最高级的物质,人类的思想就是一种高级的物质性质。因为,思想或精神只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由物质中派生出来的。这一种唯物论,它能合理地解释思想和精神发生的原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2.唯物论的立足之地:世界的物质性唯物论之所以被称为唯物论,就在于它立足于世界的物质性。实际上,简单的实践(如艾思奇讲的冬天如何保暖的问题)便能够说明我们的周围是一个独立存在着的世界,它独立地变化,运动,没有任何其他的外力支配着它。这样的世界,就是物质的世界。艾思奇概括了物质世界的特点:首先,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的独立的存在。我们已经知道,客观就是指我们自己的心意以外的一切东西。物质是在我们的心意之外存在着,所以是客观的。其次,实践为我们证明,一切物质都会运动,自己变化,自己运动,自己不能运动的物质,是不可以想象的。如果我们说物质自己不会变化,那么,世界上一切千变万化的现象是从哪儿来的呢?在这里,我们就不能不另外假定一种东西,作为物质的推动者。于是我们就和万物有生论者一样。至少说物质是被一种心灵的力量推动着,这心灵的力量就是灵魂或神。但是,我们的实践已证明过,神灵的支配不能使物质运动变化,我们只看见过物质世界在那儿独立地运动,变化,神灵的影子半点也没有。我们看见许多人在求神拜佛,而求神拜佛的结果并不见得就能达到所希望的目的。再次,物质的无穷无尽的运动,并不是绝对的混乱。物质运动的每一种形态,都有一定的限制,一定的规则,水到冰点就结冰,到沸点就沸腾。铁经过适当的锻炼就可以制钢,可以制造机器。就人类自己来说,每天做十小时的工作,总得要摄入一定的饮食,不可过多,也不能太少。天气冷,穿厚点衣服,是可以抵御的。物质变化的这一定的规则,就成为种种的科学的法则。物质运动的法则,也是我们在长久的实践中证明了的。3.要区分哲学上的物质与物理学上的物质最后,艾思奇提出,要区分哲学上的物质与物理学上的物质。认为物质必须有固定的体质,这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观念,有体质的物质,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哲学上认为,凡是实实在在地在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独立地运动变化的东西,在哲学里就叫做物质的东西。物理学上的物质,在哲学上看来,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状态,或一个阶段。这一点,在研究哲学的时候必须要分清楚才行,不然我们就要落到观念论的圈套里去,以为体质不定,就是整个的物质世界的消灭了,这就动摇了唯物主义。现代物理学还是证明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正确的。返回顶端认识与实践大纲一、艾思奇以照相比喻认识的缘由1.照相与认识都要有物质前提2.照相与认识都能反映客观外物的存在3.认识高于照相:人的反映是能动的,由感性进入理性二、艾思奇论证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依据1.不实践甚至不能知道胡桃里面是否有肉2.实践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3.实践影响哲学的党性的形成三、艾思奇的真理论1.实用主义是错误的2.真理必须有客观性3.真理有绝对的内容和相对的形式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认识论的开篇,艾思奇以照相比喻认识,他认为,照相与认识都要有物质前提和反映外界事物的能力,但是认识高于照相K02:艾思奇从人对胡桃的认识说起,论证了实践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并说明实践能够影响哲学的党性的形成K03:艾思
本文标题: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大众哲学》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3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