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综合真题及解析
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咨询电话:010—8248737713701202290年真题及解析科目一:代码050102科目名称: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综合考试年份:2008招生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一、填空题。这一题比较简单,都是中文专业的一些常识性知识。文学方面的主要是考察一些著名的作品、作家情况。可能会古代文学中一些诗句的上下句填充。如08年就考了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一句诗。外国文学侧重对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考察,也可能会举出世界名著的一个人物让写出自哪部小说,如“于连”出自哪本小说(司汤达《红与黑》)。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必须牢牢掌握,古代汉语会有一些文化和语言常识的考察。比如:“武姜”的武是指?姜是指?(“武”表示丈夫姓武,武庄公,“姜”表示母家姓姜。)二、简答(1必做,2、3选1)1、结合实例谈谈现代汉语中句法研究中的语义分析2、比较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3、希腊神话的特点【参考答案】:考本专业的考生第1题是必须要做的。2、3两题我们不太擅长的话,就找一个相对简单的记忆较深的来回答。所以我们做的解析以1、3为例。1、试题解析:1)知识点:这一题考察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三个平面结合的研究方法的理解问题,重点考察考生对其中语义分析的理解。2)答题思路:现代汉语句法研究中的语义分析句括两方面的内容:1、句子的语义框架分析。2、句子的歧义现象分析。之后分别举2-3个实例加以说明。详细解答如下:一、所谓句子的语义框架分析就是指出句子中各个成分充当的语义角色,是施事、受事、动作、工具还是目的、方式等等。下面各例的语义框架各不相同(标注在方括号内):张三吃了那个苹果。[施事---动作---受事]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咨询电话:010—8248737713701202290那个苹果张三吃了。[受事---动作---施事]他在排电影票。[施事---动作---目的]桌上放着一盆花。[处所---动作---受事(存在物)]以上几个例子如果只从句法结构来分析,则都是主谓/主谓宾结构,没有区别。但从语义角度分析则各不相同。二、分析句子的歧义现象。句子的歧义现象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通常所说的歧义分析只关注由构造层次、句法结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造成的歧义,如:我们两个人分一个西瓜:我们两个人分一个西瓜//我们两个人分一个西瓜(构造层次不同)我们需要进口设备:我们需要进口设备[进口和设备是修饰关系]//我们需要进口设备[进口和设备是述宾关系](句法结构关系不同)反对的是他。[动作---施事//动作---受事](语义结构关系不同)对于构造层次、句法结构关系不同构成的歧义现象,只需要层次分析就能加以分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句要如何分化的问题,这种歧义现象需要运用新的分析手段,就是变换分析法,这是语义分析手段在句法分析中的运用。以“反对的是他”为例,当句中的他是施事时,反对后可以加个宾语成分,说成:“反对这一方案的是他。”从这个角度看,原句可以变换为“反对。。。的是他”;当他为反对的受事时,可以有“反对他”的说法。从这个角度看,原句可以变换为“反对他”。“反对的是他”的词类序列可以写成:V及物+的+是+NP,我们可以将NP为施事的句式写为A式,为受事的写为句式B,那么A式可以有如下的变换:A式→C式:V及物+实词语+的+是+NP反对的是他→反对这一方案的是他苦练的是她→苦练基本功的是她遵守的是他→遵守规则的是他B式则可有如下的变换:B式→D式:V及物+NP反对的是他→反对他吃的是馒头→吃馒头看的是电影→看电影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可以变成C式,而不能变换成D式,B式则只能变换为D式,不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咨询电话:010—8248737713701202290式,显然“反对的是他”这样一种层次分析无法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给以分化了。3、希腊神话的特点试题解析:1)知识点:考察对古希腊文学知识的了解。古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2)答题思路:先简介希腊神话的地位、主要内容,然后进入正题,列举出名篇代表加以说明、充实。详细解析如下: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早期文明的主要成就,是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对后代欧洲文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希腊神话既包括神的故事,如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人类的起源等等,也包括半神的英雄的传说,反映了辽远的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及人对自然的斗争,也有许多反映希腊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知识的。希腊神话同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它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一)、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所谓“同形”就是神和我们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明,还是希腊传说中的英雄,都具有人的形体,甚至比人更像人。(二)、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性。所谓“同性”就是说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怒哀乐。神之所以为神,之所以美,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景仰,也是因为他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他也会像人一样,有肉体的需要,有欲望,而且他也会犯错误。希腊的神经常会犯错误,有些神还很愚蠢,比如说众神之王宙斯就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别的神甚至是凡人的捉弄。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显得可爱。传说中的英雄也是如此,感情丰富多变,完全是人的化身。(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氏族关系。神话反映了人类处于蒙昧时代的情况,比如两性关系和家庭形式上,有着明显的杂交和血缘家庭的痕迹,母子和兄妹可以结婚。分别反映了母系和父系的两种氏族关系。希腊神话想象力丰富、故事性极强,哲理性也高,因此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三、论述题(4选2)1、文学中想象的作用2、陶渊明的诗歌特征3、谈谈语言的接触4、古文句读及翻译(材料是左转)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咨询电话:010—8248737713701202290说明:语言学的人自然会选择后两题3、谈谈语言的接触试题解析:语言的接触是语言学概论当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主要以胡明扬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与社会”中第三节“语言的接触”一节的内容为参考。1)知识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现象与社会的接触、发展是分不开的,本题考察考生对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语言转用、语言混合等等的理解2)答题思路:指出语言接触的几种类型和结果,结合实例分别加以简单论述。详细解析如下: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冲突、移民杂居等各种活动都会使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发生接触,这种接触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结果。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双语现象、语言的转用、语言的混合等,都是语言互相接触的结果。以下分别加以介绍。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只要社会之间有接触,语言中就会产生“借词”。“借词”又叫外来词,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汉语中的“吉普”、“沙发”、“尼龙”、“逻辑”等都是从英语借入的词。英语中也有大量词是从法语、德语中借入的。民族间的接触是经常发生的,因而各种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但不同的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却可能有所不同。有些语言易于接受外来的借词,词汇中借词比重比较大。如英语中借词比重很大。而汉语则不同,汉语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借词形式,而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语素来构成新词,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成分。因此很多借词后来都被意译词所取代,如借词“德律风”、“版克”等后来就分别为“电话”、“银行”所代替。另外像“基因”、“香波”、“维他命”、“可口可乐”这些词也是加入了丰富的汉语特色,尽可能让人们能够从汉字的意义上获得借词词义的提示。在词语借用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当然这个过程中,词的音和义都会有一些变化。“封建”、“经济”、“干部”等一批古语词早期被日语借去,后来又被汉语借入,意义都发生了改变。语言中的借词可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中借入的,因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因此我们从借词的历史层次,可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可以了解伴随社会接触的语言接触的历程。“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着双语现象,他们在族内使用本族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但在同汉族人(或外族人)交谈、做生意,是用汉语,他们听汉语广播、看电视,看报纸都用汉语。双语现象虽然名之为“双语”,但也包括某一言语社团使用多种语言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双语现象是不同社会、不同言语社团相互接触的结果,但产生双语现象的具体社会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在一起,在社会交往需求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双语现象。我国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咨询电话:010—8248737713701202290少数民族中凡是和别的民族杂居的部分,双语的程度都比较高。这种双语现象是可以对等的,双方都可能学习并使用对方的语言,也可以是不对等的,即双方是学习和被学习的关系。例如,旧金山的华人几乎都会汉语和英语,旧当地其他说英语的人居民并不会说汉语。其次,外语教育也会促进双语现象的产生。“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替换”。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互相融入,最后混合成一种新的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主要是通过语言转用的方式实现的。语言转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在竞争中获胜而取代对方,也是由相关的社会因素决定的。首先,语言转用与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例如,我国的北魏时期,鲜卑族和汉族处于民族融合的关系之中,鲜卑族的统治者顺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提倡本族人学习并使用汉语,结果汉语取代了鲜卑语,成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其次,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最后,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我国历史上金王朝曾全力保护本族语言,却还是以失败告终就是一个证明。语言转用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双语现象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一个民族兼用其他语言的双语现象可能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因为语言转用的发生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语言混合”。语言混合的形式有“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洋泾浜语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它不是使用者的本族语,而是在交际双方都不会对方语言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混杂双方语言成分的交际工具,所以一般来说,它都是在某一外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简化,并经过当地语言的适当改造而形成的产物。它的特点在于: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没有人把它当成第一语言;语音夹杂有当地音,语音结构也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词汇数量有限,基本上来自外来语言,但也包含一些当地语言的词汇成分;语法也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外来语言中丰富的语法范畴几乎消失,复杂的不规则的变化也都被缩减等。洋泾滨的前途有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如中国的洋泾浜
本文标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综合真题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4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