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体育事业管理改革专题
社工Q0841中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专题小组成员:官柳杨静郑双李玉林程玲慧夏梦凡指导老师:袁文艺社工Q08412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体育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体育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竞技体育作为中国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民关注的一个焦点,政府也投入大量奖金发展竞技体育。全民体育水平是一项衡量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标准。目前,我国全民体育发展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分析我国体育体制在现状和问题,对体育体制进行改革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体育事业体制改革体育产业竞技体育全民体育社工Q08413目录摘要第一章绪言第一节改革的背景与重要性第二节研究范围与目的第二章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第一节我国体育体制发展的历程第二节我国全民体育发展的现状分析第三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分析第四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第三章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对策第一节我国全民体育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对策第二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对策第三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对策第四章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第一节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研究第二节我国体育改革可供参考的目标模式第三节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第五章结论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言第一节改革的背景与重要性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拼搏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世界体坛举足轻重的力量。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精彩写照。社工Q08414回顾20世纪中国体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国家和民族在这个世纪所赋予的文化任务,中国体育已经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任务;然而,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不等于说就已经实现了从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完全转变。实际上,传统体育观念与现代体育观念的冲突,传统体育体制与现代体育管理体制的碰撞,仍然是当代中国体育的主要矛盾。这就是说,体育观念和体育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全实现。目前,我国全民体育发展存在人们健身意识观念淡薄、场地设施资源缺乏、经营管理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等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等问题。竞技体育管理中也存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各级组织权责不明、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等问题。现在可以估计,彻底地实现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封闭的、条块分割的传统体育体制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开放的,依托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体育管理体制“转型”,建构起完整的中国现代体育管理体系大厦,将是21世纪中国体育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第二节研究范围与目的中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所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中国体育产业、全民体育、竞技体育三个方面的改革,重点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体制。研究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其目的是为更好解决我国全民体育、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创造条件。社工Q08415第二章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第一节我国体育体制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一、我国体育体制发展的历程1、1978-1980年三年调整,形成举国体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一度瘫痪,濒临崩溃,在这百废待兴之际,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了中国新时期的一个转折点,社工Q08416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于是全国上下各级体委重新建立起来,中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体育行政机关开始重新运作。1978年下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拨乱反正,清除了“四人帮”在体育事业的流毒和影响。1979年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并确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政策,初步形成了奥运战略。1980年的全国体工会议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战略,更加确定了以竞技体育为工作的中心。这三年的调整,三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举国体制正确正式形成。举国体制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与我国的国情基本相符,它集中了国家很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最大限度地发展体育事业,使得在文革时期被严重破坏的体育工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作,并为80年代的体育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期间,国家体委制订的奥运战略推进了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制订了一系列有关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1979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但总体来说,由于国家“侧重抓提高”方针的引导,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明显滞后于竞技体育,从而形成了竞技体育一头热的局面。2、1981-1984年,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经过三年的调整,中国的体育事业已基本步入正轨,在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开始对体育体制各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试点,1981年,开始进行以提高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协的地位及作用为内容的改革试点,1983年,开始对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进行多方面改革,1984年开始对体育科研体制进行改革。这一切为1986年的体育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80年代中期,国家体委逐步形成了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协调发展的思路。这一阶段育体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顺着三年调整的方向进行的,以竞技体育为中心这一政策得到了巩固,从而在短短几年内,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令全世界震惊。1982年,中国选手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得61枚金牌,列金牌、将牌数第一。特别是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队获金牌总数第4位,标志着中国跨入了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而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中国的举国体制。3、1984-1992年中国体育体制的初步改革在1984年至1985年之间,中国掀起了一股体制改革的热潮,中央制订了《关于经济体社工Q08417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改革的方针、政策,全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对旧有体制进行程度不一的改造与完善。同时,1984年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的佳绩也令国人振奋,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这种外在环境及内在动力的推动之下,1986年4月15日,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为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次体制改革的中心是由国家包办体育过渡到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转变国家体委等行政机构的职能,理顺体委与各方面的关系,恢复、发展行业体协和基层体协,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并对竞赛体制、训练体制、科研体制等分别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这次改革虽然解决了当时的一些难题,但总的来说,改革的性质、方向尚不明确,它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原有体育体制的修补、完善,而未触及到根本,因而,旧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经费不足、责权不分、管办合一等弊病依然存在。4、1992年——现在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深化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市场经济的确立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利益权力再次分配、社会力量有所加强,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时,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条件已成熟,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包办一切事务,下放权力给社会,由社会办体育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建立一种新型的、顺应市场经济基础的体制已是大势所趋。于是,1993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下达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了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转变,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在这一阶段中,国家对体育的各个领域分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在1993年,成立了14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1997年又组建了6个,并对3个管理中心进行了调整,20个管理中心管理着41个单项协会和56个运动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同时,国家体委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精简,1994年,国家体委机关由原来的15个厅、司、局缩减为13个,工作人员由470个缩减为381人。1998年,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国家体委再次进行了机构改革,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国国家体育总局,改组后的国家体育总局由国务院组成部门改变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内设机构减少到9个,人员编制由381人减少为180人,但主要职责不变,这一系列的机构改革提高了我国体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其次,政府机关职能由过去的办体育转变为间接的管体育,由过去的事无社工Q08418大小一手包办转换为以制订政策法规、实行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责的宏观调控。同时,国家也开始重视体育的法治建设,1995年颁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标志着中国体育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转道。作为体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竞赛与训练体制在90年代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转变。首先,对全运会体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1、改变举办时间,从第7届全运会开始,全运会改在奥运会后一年举行,而不是原来的奥运会前一年举行。2、调整项目设置,缩短战线,突出重点,从1997年第8届全运会开始,全运会的项目设置为28个大项,并力求与奥运会项目设置一致,比1993年第7届全运会的43项减少了15项。3、改革了积分方法,如:凡在奥运会、全运会前的一次世界锦标赛取得前三名的奖牌,同时计入全运会;在全运会上创、超全国记录的实行加牌加分。其次,原有的国家队集中训练这一单一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即国家、地方、解放军、企业、高校等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办优秀运动队,从而形成了国家与地方相互竞争、全社会来办竞技体育的可喜局面。另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问题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被摆上了议程。在80年代我国就形成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备指导思想,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进入90年代后,国家体委的工作重点也慢慢由竞技体育转移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上来,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在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中通过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学校体育。这次工作重点的转移,对整个体育界来说是一场转折性的变革,对提高我国全民身体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90年代的改革,相对80年代来说,要更为深入、更为彻底,是一场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变革,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把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将体育与市场联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一些深层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如体育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仍未理顺;全国体育总会与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依旧是虚设;又如,虽然体育事业的法治建设有所改善,但“人治”色彩依然很浓,这些都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逐渐去完善,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第二节我国全民体育发展的现状分析社工Q08419全民体育参与状况。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经过近15年的发展,我国全民体育事业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赞同与认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底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2000年中国的体育人口占可统计的7~70岁总人口的33.9%,比1996年提高2.5个百分点。从发展情况来看,《纲要》的颁布极大地推
本文标题:中国体育事业管理改革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