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讲稿)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共滨海县委党校邢怀凤十二大把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六大党章根据时代要求和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特点,从党的规定性的角度,将党的根本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概括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它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统一。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强调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说明它的阶级性,两个先锋队说明它的先进性(一)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是现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1.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1847年6月马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次年制定了第一个共产党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性还具备一些特殊优点。身受三重压迫,使得它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外来资本的入侵,开放沿海沿江城市,便于组织和团结,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来自破产农民,对农民有深切了解,便于同农民结成联盟。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迫切要求组成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作基础,有其先进的阶级基础。同时,它又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每一个党派都有其宗旨,中国历史上三次诸子百家争论,对中国社会2发展进程起推动作用。有两次对现代中国起决定作用,第一次是先秦诸子百家争论,建立了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维新派、农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粉墨登场,最终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解决了这一问题。第三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争论,1978十一届三中会会召开,重新确立了“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但是我们纵观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他老人家从未把这两点放在一起谈论过。有一段时间背离了这一路线,在这一时间内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但没有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还倒退。比如错误分析当时国内形势,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不堪回首,人们也不愿去触及这心痛的一页。另一方面,违背客观规律,在策略上确立“大跃进”、(58年1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东汕头晚稻亩产3000斤,此时的袁隆平准备把实验室亩产800斤经验加以推广,6月16日,河北亩产3650斤,8月1日湖北早稻田亩产15000斤每亩,8月22日,安徽43075斤,9月18日四川82452斤,广西130434斤。刘少奇评价三年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民公社、(包括把富队、穷队合并在一起、实行剥夺人民的“共产”,取消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大办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等在内的),总路线三面红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2.建国以来党在压力下成长。首先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毛泽东“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访印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年终于确3立在联合国地位,1971年7月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1月11日中美建交。1972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建立外交关系。至此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承认。3.先进性建设的两次失误。由于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失误,在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方面,我们党也有过深刻的教训。1957年开展的整风运动,本意是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克服党内的不良倾向。但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出现了“反右”扩大化的倾向,此后党的左倾错误日益发展,1957年庐山会议以后,全党开展了一场反右倾斗争,一大批党员干部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3年,又发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改称为“四清运动”,结合进行整党。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党员进行重新登记。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从1969年到1971年,开展了以思想上和组织上“吐故纳新”为主要内容的整党建党运动。由于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的错误,这些运动都没有取得应有的增强党的先进性的效果。(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党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当时还很弱小,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呢?我理解,关键在于它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她代表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是先进的,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夺得全国政权。当时的共产党,既没有地盘号令一方,也没有资金买枪买炮,更没有钱发奖金。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心甘情愿、前赴后继去奋斗呢?因为共产党的事业是在为人民谋解放,是正义的,具有先进性,所以老百姓愿意跟着共产党,而且生死与共直到胜利。执政党保持先进性,这与执政前相比,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所谓更重要,是因为人民对执政者的要求高了。以中国共产党人而论,革命胜利前,人民是把共产党与国民党相比较。革命胜利后,如果说比较,则往往把党的现在与过去相比较。还要看到,在共产党成为胜利者、成为执政者之后,党的干部成了执政者,党成为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核心,自然也就成了人民关注的热点、评判的重点。在执政后,你手中的权力,成为敌对势力的腐蚀对象,成为一些人收买和利用的对象,执政者面临着更多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亡党亡国。4苏联共产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们曾把一个贫弱的苏联建设成强大的工业国家,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灯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共产党逐步僵化、不再进步了,也就失去了先进性,从而失去了人心,导致政权垮台、苏联解体。这其间经历几个阶段:在它只有20万党员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发展到200万党员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到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交出了政权。这个20万、200万、2000万说明什么呢?并不是人多就能取胜,如果到一定阶段不再进步,不能为人民谋福利,不能在各个领域发挥领导作用,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一个党并不是越大越强,而是越先进才越强盛。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人是如此,政党也如此。一个党,开始时一呼百应,横扫千军,并不意味着常胜不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日子长了才能见到真功。一个党要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就“不能吃老本,要立新功”,就要与时俱进。很多事情在历史上是有惯性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如此。我们党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点全国人民心悦诚服。因此,中国共产党即使犯了一些错误,人民也会谅解。但执政党不能躺在历史的功绩上睡大觉,“惯性”是有限的。只有不断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永葆先进性,才能继续赢得人民的信赖,否则,再大的历史功绩也不行。有如小平同志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在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尤为重要。从国际局势看,我们正处在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但世界并不太平,打开电视,世界上每天都有战火。我们讲和平发展、奉行和平外交,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但也有人不这么看,不这么想。在全球大格局中,中国代表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冷战已经结束,但一些人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正因为如此,在能够提升我们国力、增强影响力的关键问题上,一些国家总是对我们设置障碍。比如,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涉台、涉藏、涉疆等问题上一些国家总是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如古话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一个人的脑子里经常有点压力,保持清醒,就能够稳健地往前走,否则就要跌跟头。从国内情况来看,经过八十年的发展,我们党的状况发生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变化,一是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5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目前党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同这两大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又有两个方面的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同党的状况的发展变化相吻合,从而不断增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巨大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个是党的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我们党的状况的发展变化不相吻合,同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不相符合,如果不坚决加以改变,任其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就会产生不容忽视的离心力和破坏力,既有损党的形象,更有害于党的事业。正是针对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这种“不适应”和“不符合”的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显得尤为重要。2.党是以工人阶级的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一个政党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作指导,不仅关系着这个政党的性质,也关系着它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前途和命运。戈尔巴乔夫新思维。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护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战略”。由于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他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各种反对势力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他又推行政治多元化,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发动了“八一九事件”,事件后国家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订《明期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大部分原苏联加入独联体。独联体是独立国家的联合,而不是一个国家,至此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三天苏联正式停止存在。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关键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毛泽东指出:“指导一6个伟大革命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