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历史地理[论述题]1、简要叙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论述题]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过程?(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比较大的有六次。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这条河自宿胥口以下北流,至今巨鹿县东北流,走漳水水道,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即史书记载的“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较长时期内固定下来,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经一条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嘉?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5)金代黄河河道(1128-13世纪中叶)。南宋建炎2年(1128)年冬,人为决河李固渡,使黄河由泗入淮入黄海。从此黄河不再东北流向渤海,改为东南流入淮泗。这是黄河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道。(6)元代至明初河道(13世纪中叶-1390)。元至元23年(1286)黄河在原武等地决口15处,黄河在原武或阳武境内分成3股,一股由徐州入泗,大致为古汴水河道;一股由颖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至此,黄河下游自太行山东麓至黄淮平原西缘的华北平原上绕了一圈。这算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改道。元至正年间,贾鲁曾对黄河进行了治理。元末明初黄河又多次决口,河道大致在颖水和泗水之间的地域范围内摆动。(7)明至清咸丰年间河道(1391-1854)。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河道仍有频繁的南北摆动,多股分流。后由于人工治理,河道逐渐向单股入淮转变。这一时期白昂、刘大夏、潘季训等人先后对黄河进行了治理。(8)清咸丰五年年以后的河道。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携大清河入渤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光绪元年(1875)黄河全线筑堤,黄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今天黄河下游河道。[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填空题]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要点:简述经济重心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的过程;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可自由发挥。[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B:黄河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论述题]简述云梦泽的变迁?江汉平原上的云梦,从广义上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则主要指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因为汉水泥沙作用,已开始缩小。西汉时期,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到东汉时,继续向东南推移,已移至华容东南。唐、宋时,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平陆。北宋时曾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以安州云梦泽著称于世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被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论述题]简述历史时期鄱阳湖的变迁?古彭蠡泽原与长江水面相连,西汉以后逐步脱离长江水道,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湖面在九江以南扩展成较大的水域,在湖口与长江相通,形成新的彭蠡泽。唐代彭蠡泽继续扩展,从唐末五代到北宋时期,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元明两代,鄱阳湖逐渐向西南方扩展。清初松门山以南的陆地也相继沦没,鄱阳湖的发展至此达到鼎盛。自清代后期以来湖底日益抬高,湖面不断萎缩。20世纪60至70年代前期,不适当地围湖告造田,加速了湖面的萎缩。到1976年短短的22年间,洪水湖面就缩小了1200多平方公里。[论述题]简述毛乌素沙地的历史变迁过程?秦汉时代毛乌素沙区是“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业兼有发展的地区。413年赫连勃勃曾在现今流沙地区修建夏王朝都城统万城,“临广泽而带清流”,是风景宜人地区。唐王朝建立后,曾在毛乌素沙地南部进行屯垦,唐中后期民族间纷争频繁,军事行动引起农田荒芜和渠道废弃,战火焚烧森林,战马践踏草原也使天然植被破坏,致使沙化越来越严重。至994年夏州已深在沙漠中。明代在陕北修筑长城,在边地屯田,开荒樵柴频繁,后因屯军逃死,所垦荒地几经废弃,于是边墙周围就地起沙。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边防城镇已经四望黄沙,不产五谷。18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以借地养民、移民实边政策开垦本区,草原破坏已达到极点,靖边地区无森林茂树水草肥美之地,而是遍布硬沙梁草地滩。[填空题]黄河下游的湖泊中,与文学巨著《水浒传》紧密联系的湖泊指的是()。大野泽(巨野泽)[填空题]历史时期我国长江河段中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河段。下荆江[填空题]江汉平原上广义的云梦,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主要指江汉平原以()为主的一部分。湖沼地貌[填空题]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天然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分为()、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森林[填空题]从历史文献《禹贡》所记载的土壤等级来看,秦汉以前()的土壤肥力等级较高,而地处长江流域的土壤肥力相对较低,这与今天我国土壤肥力状况相反。黄河流域[填空题]从时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是由西北向()逐渐推进。东南[填空题]渤海湾位于()河口与滦河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很大影响。黄河[填空题]长江河口的崇明岛最早大致出现于唐代()年间。武德[单选题]以下各时期在我国气候史上不属于温暖期的是()。C:西汉、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公元600年)[单选题]历史时期有“震泽、“具区”、“笠泽”之名的湖泊指的是()。D:太湖[单选题]以下所列沙漠(沙地)中,属于在地质时代已经形成,但在人类历史时期有所扩展的沙漠(沙地)是()。B:塔克拉玛干沙漠[单选题]春秋时期,最早设置县级政区的诸侯国是()。B:楚国[论述题]关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要点:要介绍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四种观点及其依据,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自由发挥。[论述题]简述历史时期渤海湾海岸的变迁过程?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间,海岸的演变受到这两条河的影响很大。大致可分为滦河河口三角洲、黄河河口三角洲和渤海湾西海岸三部分。滦河三角洲在历史上堆积延伸较慢,明代滦河三角洲在柏各庄附近。19世纪以来,由于清末开禁围场,森林草地受到破坏,入海泥沙大增,伸展速度加快,现代西南海岸已经比明代伸延了10~20公里。公元前7世纪以前黄河在今天津附近入海,部分海岸伸展到今海岸附近。两晋南北朝时,黄河入海口南部岸与今海岸靠近,但北部海岸远离今海岸。9世纪海岸大约在今新三角洲附近。1128年以后黄河改由淮河入海,黄河河口海岸转为沙质海岸,出现海浸。到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再入渤海,经过近百年堆积形成今天的新三角洲。渤海湾西海岸冰后期出现海浸,距今6000年左右海水达到最大高程时,海岸可能与现在的4米等高线相当,自天津市北部育婴堂至静海北小屯的第IV贝堤,大致形成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距离今海岸约50公里。第III堤起于天津市东南的小王庄,经巨葛庄至沙井子,年代距今3400年左右,大致代表殷商时代后半期的古海岸线。第II堤北起海河北岸的白沙岭向东南,东经泥沽至歧口,大约形成于西汉至唐宋时期。第I堤从塘沽至歧口,大约在明末最后形成。[论述题]简述我国历史时期政区变化的过程?夏、商、西周时期的实行分封制;秦汉魏晋南北朝州郡制;隋唐五代两宋道路制;元明清民国行省制。[论述题]简述我国长城的历史作用?其一防御掠夺,保护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相继兴起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这些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有机会就进入农耕区,游牧民族统治者为了掠夺财富而经常南下,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内犯,中原政权修筑长城,长城在战术上确实起到了作用。许多王朝的前期政权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与有长城的保卫有很大关系。其二保护屯田,促进北部边区的开发与发展。长城沿线在古代一直是较为落后的地区,历代政权多向这一地带移民屯垦,发展该地的农牧生产,促经了边地经济的发展,同时长城的修筑又可以保护边地居民的安全。其三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长城的修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牧地区间正常的贸易往来,但在一些军事关、堡等地逐渐形成农牧民族间贸易往来的重要地区,既保证了交通的通达,也促进了边地商业贸易的发展。[填空题]宋代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是()。路[填空题]伴随着俄罗斯的东侵,中俄间爆发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尼布楚条约[填空题]先秦时期,我国历朝都城分布呈现出以()为轴线东西迁徙的格局。黄河[填空题]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城市指的是今天的()。南京[填空题]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其境内修筑的长城又被称为()。巨防[填空题]金朝为了对付蒙古的侵扰修筑长城,金长城有两道,即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其中()东起根河南岸,向西至额尔古纳河东岸南行,至满洲里之北向西穿过俄罗斯境,再西入蒙古国境内,沿乌勒吉河与克鲁伦河之间西南行,达肯特山东南麓。明昌旧城[填空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