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11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2《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3《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4《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诸书。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5《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6《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7《史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2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8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9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投附窦宪,随大军北攻匈奴。10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11《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12《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周贞定王十六年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简答题1(1)《尚书》记事上起于尧,下讫秦穆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3(2)《尚书》实际上二十八篇,每一篇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3)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孔子编订的。全书编排,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历史过程。2(1)同《春秋》一样,同属于编年体史书。具体来说,也是以鲁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条举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记事也是起于鲁隐公元年。(2)用史实疏证《春秋》。如《左传》对隐公元年夏五月《春秋》经文“郑伯克段于鄢”一句的传释,生动详细的叙述了郑庄公家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其在用史实疏证《春秋》时,也兼释义法。《左传》就是这样通过叙事与说义相结合来传释《春秋》。(3)《左传》叙事,不只详明当时事件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4)《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也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使《经》文所无也不妨记下来。这就是其灵活性。3(1)大史据各方面材料看,其职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参加策命的典礼。有时,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史。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2)小史秩卑,其职务是佐大史。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3)内史其秩最尊。有时,内史还奉王命出使诸侯国。由于内史地位高,故钟鼎铭文中有他们的名字。(4)外史秩亦卑,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掌管当代和古代的文书档案材料。(5)御史秩亦卑,御史的职务是掌管图书记录时事。(6)周王室设左史和右史。4(1)从体例上说,它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别体史书的发展开创了先例。如后世陈寿的《三国志》等,可以说都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2)《国语》记事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伯,共记了约五百多年的史事。与《左传》相比,其下限相同,但上限却提前多了。其中许多材料是《左传》所无的,即使有些史事,《左传》有记载,但详略不同,且往往有出入,这正可以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证。5(1)有“本纪”十二篇,记载的主要对象是历代帝王或最高当权者。(2)“表”十篇,分三类:即世表,年表,月表。(3)“书”八篇,分专题记载各种典章制度。(4)“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诸侯世系。(5)“列传”七十篇,记述各时期将相大臣及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以表现各个时期的社会内容。6(1)《今文尚书》传自伏生。伏生原有《尚书》,因秦焚书,故将《尚书》壁藏起来。后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伏生回乡求其所藏《尚书》,亡数十篇,只得二十九篇。由于伏生所撰《尚书》是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尚书.》。但辞多艰涩,诘屈聱牙,与商周以后文辞不同,所以是真《尚书》(2)《古文尚书》就是得自孔子壁中的《尚书》,以其用古字写成所以称《古文尚书》。其4在武帝时,虽然未列于学官,但在当时就已在私下传授,而且世代相传从未中断。东汉贾逵所授的《古文尚书》就是孔安国所传授的《古文尚书》。7《尚书》实际上是二十八篇,每一篇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例如:《尧典》,记尧舜事迹。《禹贡》,记夏禹治水及任土作贡之事。《金滕》,记周公因武王病祈天,求带武王病之事。《顾命》,记成王崩,康王即位之事。《皋陶谟》,记舜、禹、皋陶讨论如何把国家治理好之事。《洪范》,记武王访问箕子,讨论治国安民之事。例如:《甘誓》、《汤誓》、《牧誓》,是关于战争誓词。《大诰》、《多士》、《多方》,是为国家大事告民书。《微子》、《无逸》、《立政》,记载某人因某事同某人的谈话。8《左传》对中国史学最大贡献,是为我们保存大量史料:关于人民起义记载;有关战争记载;有关诸侯争霸记载;有关田制、军制改革记载等其还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其材料丰富,是研究春秋时历史的最重要史书。(1)《左传》在思想观念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把周王室与一般诸侯国等同看待,与《春秋》尊周思想不同。(2)《左传》集中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作者试图用无神论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3)《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其不单纯写军事行动,而着眼于政治,注意战争性质,注意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9(1)就是按国别叙述史实,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首列《周语》,反映尊周。次列《鲁语》、《齐语》因二国为周的股肱之国。再次是《晋语》、《郑语》,因二国对周平王东迁有助。最后是《吴语》、《越语》、《楚语》,所谓荆蛮之邦,应在最后。(2)以记言为主。全书几乎每条都以记言为目的,单纯记事而不记言者极少。(3)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而不是著述体历史著作。全书虽经左丘明编订,但对所收资料加工、润色不多,所以全书语言、文风不统一。10(1)《汉书》基本上沿袭《史记》纪传体,但其开创了以纪传体断代为史的先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及专题断代史。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归于“列传”。在“纪”部分,于《武帝纪》之前加《惠帝纪》,于其后加昭、宣、元、成、哀、平等六篇帝纪;“表”部分,《汉书》立了八“表”;“志”部分,立了十“志”,其中六“志”取材《史记》;“传”部分,其七十“列传”基本仿照《史记》,还增加了专传、合传、类传、民族转。(2)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一百二十卷。11(1)《汉书》开创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2)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整齐、严密。(3)其十“志”虽来源于《史记》八“书”,但比八“书”内容丰富的多。(4)《汉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文赡而事详”(5)《汉书》增传较多。12(1)陈寿(2)魏、蜀、吴(3)《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513(1)十纪、十志、八十列传,三种体例。(2)十“纪”,共十二卷;八十“列传”,共八十八卷,其中有八列传因太长分上下卷,故增多八卷。(3)范晔14(1)编撰方法。《后汉书》专传较少,合传较多,类传次之。其效法《史记》,不仅在类传方面,以类相从进行编次,而且合传不分时间先后,按其人行事相同以类相从。(2)思想性。《后汉书》记述社会上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崇尚节义的人士在一定历史时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