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1简述苏轼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词史上常将辛弃疾与苏轼相提并论,合称苏辛,二人颇有相似之处.范开稼轩词序说:”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坡公尝自言与其弟子由文珌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之所为.公之于词亦然,苟不得之于嬉笑,则得之于行乐;不得之于行乐,则得之于醉墨淋漓之际.挥毫未竟而客争藏去,或闲中书石,兴来写地,亦或微吟而不录,漫录而焚稿,以故多散逸.是亦未尝有作之之意,其于坡也,是以似之.”过人的才气,豪放的气质,坎坷的经历,特别是辛弃疾有意学习苏词,都是二人风格相近的原因,然而二人也有相异之处第一,时代不同,词人的经历不同,词中的感情内涵也不同.清人尤侗说:”夫苏公以殿阁之才,屏弃蛮烟瘴雨之外,惟与老僧谈禅,或强闲人说鬼;辛公当南渡时,自恨抱负未尽,至欲据牛头山,决西湖之水,陈同莆骇而遁去.彼两公者,何如人哉!其见于词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略见一斑”苏轼的遭际诗党争攻击所致,辛弃疾面对的是亡国异族的危险.清人阳希闵词轨卷六说:”苏如诗家太白,,非辛可观,惟辛有一段耿耿不忘恢复之思”二人面对的时代矛盾不同,所激发的思想感情不同,作品的风格自然会有差异。第二,二人风格个性的差异,苏、辛二人个性不同,不仅表现再为人处世,还突出表现再作品的风格上.清人陈廷焯自雨斋词话卷八说:”稼轩求胜于东坡,豪壮或过之,而逊其清超,逊其忠厚”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东坡性情旷达,词作自然天成,稼轩性情豪放,词作沉郁痛快.再作词的态度上,苏多呈天籁,辛多以人力.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沈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因为”王鹏运因为说:“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皆指出苏词飘逸超诣,辛词功力深厚的特点,苏、辛二人词的种种特点都与其个性有深刻的关系。第三,词调守律的不同,苏轼豪放词再北宋即有不谐音律之评,宋人晁无说:“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李清照《词论》也说:“(苏词乃)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而稼轩词则有“当行”之誉,即指辛词合于音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辛之当行处,苏比不能到”陈廷焯《云韶集》卷五说:“苏、辛千古并称,然东坡豪宕则有之,但多不合拍处,稼轩则与纵横驰骋中,而部伍极其整严,尤出东坡之上。第四,二人对待作词的态度不同,苏轼生活于北宋,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词学观念中尚不能完全摆脱词为“小道”、“末技”的传统影响,因而苏轼不免有游戏为词的作品。辛弃疾自是全力作词,并将词作为自己表现思想情感、志向抱负的主要载体。周大枢说:“词家两派,秦柳,苏辛而已。秦、柳婉媚,而苏、辛以宕激愤慷慨变之,近于诗矣。诗与风骨为主,苏分其诗才之余者也,辛则并其诗之才之力而专治其余”邓广铭说:“就辛稼轩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泛,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纤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2简述”稼轩体”的特征在传统与开拓、本色与新变的冲突中,辛弃疾探索出了一条相反想相成、调剂浑融的道路,创立了“稼轩体”这种新的体式,“稼轩体”再南宋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时代审美主潮作用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开辟了新的词体,并形成了新的词派,有力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这种新的“稼轩体”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稼轩以绝大的阳刚之气一改传统的绮靡,以词抒情言志,用词来干预家国大事,提高和强化了词的文字功能,使词从单弱的应歌之体彻底演变为一种独立、完善的新体抒情诗。第二、稼轩全力作词,诗词体变成了体现创作主体完整人格与表现多方面生活,展示词人全部心灵世界的工具。第三、稼轩汲取了前人多种表现手段,尤其诗苏轼的“以诗为词”,进一步引进古文手段,“以文为词”,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第四、在词的的审美情趣和伊苏风格上,稼轩完成了从单纯的阴柔之美向融阳刚阴柔之美为一体的新特质的转变,实现了词体文字风格的多样化。第五、“稼轩体”再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将词体特有的幽微要渺的特质与时代的风云际会结合再一起,既保持了词体的审美特色,有融入时代精神,强化了词体的生命力。3试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辛弃疾的文学创作较为丰富,诗、文、词皆为人称道。但由于辛弃疾词名极高,诗文遂为词的光芒所掩。辛弃疾词自来流传极广,宋时已有多种刻本。淳熙十五年,范开作《稼轩词序》时就称“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此年辛弃疾方在中年,可见辛弃疾生前已有词集问世。赝品之多,也可说明当时辛词流传甚广。宋人的文献中曾记载有多种辛词版本,,如刘克庄《辛弃疾集序》,岳珂《史》等文献都记有辛弃疾的词集,但这些集子均已亡佚。今存与宋本有关的刻本有:《稼轩体》有汲古阁影宋抄本四卷本,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翻刻宋信州本《稼轩长短句》十二卷本。明清时期辛词的版本又有多种。今人邓广铭依据各本,回合比勘,又益以法式善、辛启泰所辑《辛词补遗》,及《永乐大典》《草堂诗余》等书中辑得的数首,著成《稼轩词编年笺注》,共收词626首,为稼轩词集最优者。另外,孔凡礼先生所辑《全宋词补辑》中与邓著未收的三首,合计辛词今存629首,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辛弃疾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冯班论云:“辛稼轩当宋之南,抱英雄之志,有席卷中原之略”驰骋疆场杀敌立功,诗稼轩一生的向往。直至晚年还在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如《鹧鸪天》。然而,少年壮志却与朝廷的软弱政策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周再浚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诗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与词。今乃预与搔头傅粉者比,诗岂知稼轩者。。。。。予谓有稼轩之心胸,始可为稼轩之词。”再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开篇由醉里看剑---英雄无用武之地写起,在梦里豪情壮志得以实现:阅兵、驰骑、射箭、建功立业令人激昂感奋。梦醒回到现实,“可怜白发生”,将理想击得粉碎。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对志在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只能是打击。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成为稼轩词又一主题。如《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芩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甚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尽。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词中将故国沦陷的悲愤、漂泊他乡的失落、岁月流失的焦虑和无人理解的孤独交织而形成了沉郁悲壮的风格。辛弃疾智勇双全,功绩卓著,却不时招致小人的谗陷和政敌的攻击,故辛弃疾词悲愤中又注入了激切,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檀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春愁、春思、春怨之中抒发了流年已失、志不得伸的感慨,笔锋一转,对朝中群小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辛弃疾词的体参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仍有缠绵之情,如《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片极力描写元夕的繁华热闹,反衬出“那人”的孤独。也许是词人的一次微妙的感情经历。再辛弃疾的眼中,农村田园的生活和景致充满了意趣。如《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瓮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剥莲蓬。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农村生活平凡而富有情趣,乡间景象自然而清新,表现出词人生活于农村中的自在和惬意4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1)刚柔相济的审美特质苏轼开拓词的领域,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确是词体的进步。但是,词的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能够既扩大题材又能保持词体要渺凄迷之特美,辛弃疾词则是成功的典范。他的豪放词大都刚柔相济,陈廷焯说:“稼轩词,于雄莽中别饶隽味”缪说:“稼轩作壮词于其所欲表达之豪壮情思之外,又另造一内蕴之要渺词境,豪壮之情,再此要渺词境之光辉中映辉而出,则粗狂除而精神益显”这正是辛弃疾与其他写“豪气词”者的主要区别。冯煦《蒿庵论词》说:“《西河》《祝英台近》《摸鱼儿》诸作,催刚为柔,尤与粗狂一派,判若秦越”而他的婉约词也柔中有刚,如《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诗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此词写怨女伤春,为传统的相思离别的题材,,后人评为“风流妩媚”。然细味此词,于词体“本色”的婉媚中又透出刚毅之气,这就是辛词所特有的柔中带刚的风格。(2)喜议论、善用典是稼轩词的突出特点。前人论苏轼有“以诗为词”之说,论辛弃疾则有“以论为词”之评。明人徐君野说:“苏以诗为词,辛以论为词”杨慎论稼轩用典:“稼轩、诸子百家,行间笔下,驱斥如意矣”试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写于镇江知府上,举历史经验教训为即将北伐的将领鼓气献言。上片列举三国孙权、东晋刘裕,描写其英雄业绩的同时,已含赞许之议。下片以南朝宋文帝的教训告诫不可轻敌冒进.全词以yi.lun为旨,又包含感情.辛弃疾词中用典典源十分广泛,如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当然,用典过多不免使人有“掉书袋”之感。5试述辛弃疾再在词史上的地位(1)“稼轩体”的特色和再词史上的地位词本起源于“胡夷里巷”,自文人染指以后,词便逐渐形成了为词人普遍认同的所谓“本色”、“当行。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人的词作,多为歌妓应歌佐欢而作,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叙》所描述的:“有绮筳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菚,文抽丽锦;举芊芊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请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词是再花间樽前由“公子”写出来,交由“佳人”演唱的。因而“男子而作闺音”就成为了词体特殊的表达方式。因与演唱者的女性特点有关,词的题材内容多写艳情,风格追求婉丽绮靡,“香而软”为其典型表征。南唐词步《花间》后尘,依然以艳情为主要内容,柔靡为基本风格。中主李璟和冯延巳等人醉心与“反而更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和“小楼吹彻玉笙寒”之类精细刻画女子心理的所谓“警策”之句,于词的主题风格均无新的开拓。南唐词虽有李后主沦为阶下囚之后“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新变,但并未对改变词坛风气起到根本的作用。词坛风尚的重大变化开始与北宋。北宋初中期,一方面有以晏、欧为代表的“本色”词人群,承继着花间南唐的余绪,一方面词坛已开始了变革的动荡。首先诗柳永创制满词,以俚俗之词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