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专题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学法指导:1.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注意把握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规律。2.运用唯物史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理解“人定胜天”、“无神论”等思想。3.运用辩证法原理,正确分析、理解佛教盛行的社会影响。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百家争鸣:(1)、社会背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周王室的衰微和各诸侯国纷起争霸: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规律与认识:百家争鸣,实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论的重新认识,百家争鸣就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现实问题斗争的反映。这一潮流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2)、代表人及其主要思想:对道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对法家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思考: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答: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对墨家思想的认识: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但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是其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相传晚年编定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五部书,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孔子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3)、影响:①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方针;②促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思考:1、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的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及其进步意义:老子主张“无为”,反对来刑峻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处于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虐民”“暴民”,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类利用自然变化规律为社会造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使社会安定并公平地选拔任用人才;(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序的社会制度,建立法治社会。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社会背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中国龙舌草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为巩固其统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和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儒生们顽固的坚持分封制。(2)、主要措施:焚书坑儒、以法为教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3、汉初的道家思想到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初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凋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汉武帝时期,国家实力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董中舒对儒学加以发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依照天意行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制度才能统一,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两极官学,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确立封建官学制度。规律与认识:1、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并逐渐表现出融合趋势。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统一,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西汉初期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统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融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且济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如唐朝时,轻徭薄赋,缓和矛盾;中央集权,实行法治;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开明政策,民族友好;兼容并蓄,对外开放。2、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独领风骚,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是因为①主要在于其思想内核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理论本身哲学上宣扬天人感应宣扬天命,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政治上提出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这一阶段,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包含了民本思想,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五经”。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2、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核心是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建立起新儒学,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①主张: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②影响:;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3、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生发展。(儒学的极端化)宋代的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②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4、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①明清时期,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办法,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是八股文。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也成为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②这一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明朝: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明清之际:1)、条件(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2)、主张:①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他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主张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3)、影响;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第二课时儒家思想历史地位的演变与认识一、儒家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地位演变思考: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