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填空、判断1、国学:专为统治阶级贵族子弟所设的学校2、乡学:专为统治阶级下层子弟所设的学校3、辟雍:是天子设立的大学4、清代学塾:①教馆或坐馆,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②家塾或私塾,教师在家设馆教授生徒;③义学或义塾,地方出钱聘请教师在公用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④书院: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大体形成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与官学、私学构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书院具有:藏书、供祀、讲学等功能。5、北宋初年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6、成年礼仪:包括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可以追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我国先前的成年礼仪以服饰改变为最大特征7、封禅礼仪:皇帝祭祀天神、地袛活动中最隆重的典礼。封指筑土为坛祭天,泰山上祭祀上帝;禅指祭地,在泰山下小山举行。8、三纲五常:①三纲: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的学说,班固将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正式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②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原则。仁——是儒家思想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义——是仁的具体规范之一,即价值标准;礼——具有政治和道德原则;智——即知,指由智慧的知识,具有鉴别是非善恶能力,智从属于仁,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信——诚实不欺,是为人立身的根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9、七出:古代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口舌、盗窃10、三不去:亦称三不出,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用以规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与妻子离婚的三种情况,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11、泮宫:是诸侯国设立的大学12、太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即以传授儒家经典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地的中央官学。它的建立为封建统治者奠定一条根据自己需要选拔官吏的道路。太学的首创是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等人的建议而设立的,置五经博士为教官,太学生称为“博士子弟”,学习内容为“五经”。13、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时在洛阳鸿都门设立的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等技艺,是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在我国艺术教育史上有一定的贡献。14、三舍法: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兴学内容之一。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凡始入太学的学生为外舍,以后每月每岁考试其业,成绩优异者依次升舍。上舍生按科举的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官职。这种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祭祀的对象是天神、地袛、人鬼,包括封禅礼仪、郊祀礼仪、祭社礼仪等;凶礼——主要有丧、荒、吊、桧、恤五种礼仪;宾礼——主要指觐见礼;军礼——主要指战事礼仪,也包括田猎,建造城邑等大规模活动礼仪;嘉礼——指冠、婚、睦、敬等。16、辽宁兴城:明代著名的“宁远城”,清称“宁远州”,明宣德五年(1430)始建,明末袁崇焕镇守宁远时重修,为明清两代著名的古城。17、高句丽王城:中国古代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高句丽墓葬群大约有2300多年历史,其中一些保存着生动的壁画。18、辽宁九门口长城: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19、五不取:亦称五不娶,是古代礼教以为五种家族女子不能聘娶,即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20、帝服十二章:帝王服饰最具代表性的冕服是玄衣和纁裳。玄衣即黑色质料的衣服,纁裳是红色围裳,上面皆绣十二章纹。玄衣饰品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纁裳饰品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黻、黼。帝王十二章是礼仪典服必须具备的饰品。21、朝臣补服:文官朝服补子为鸟,武官朝服补子为禽,定九品制。22、五谷: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麦、菽、稷、麻、黍。六谷加上稻23、中国古代三大殿:北京故宫太和殿、曲埠孔庙大成殿、岱庙天贶殿。24、现保存完好的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西陵和清东陵。25、封还诏书:秦汉时宰相有谏诤皇帝的职权,皇帝下一诏书,命宰相办理某事,而宰相认为不可,则可封上诏书,拒不办理,这叫封还诏书。26、不肯平署:臣下有所奏请,已由皇帝裁可,案经宰相,若宰相不同意则可拒绝签字,这叫不肯平署。27、庙号:是皇帝死后的庙宇称号,是由礼官或大臣根据皇帝生前的功绩和世系评定,并经继任之君认可之后追立的一种正式称号。28、谥号:也是皇帝死后,由礼官或者大臣议定,并经由继位之君认可后追立的一种正式称号,谥号不仅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后妃和部分有相当等级别的文武大臣,甚至是儒学者也有可能得到的谥号。29、年号:是某皇帝当政时的标志,30、座主门生:唐代的进士等科的考试集中于京师,在尚书省进行,故称:“省试”,主考官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担任,玄宗时改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考生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自己自称门生。31、别头试:唐宋科举制度中,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戚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32、锁院制:由于考官是命题、阅卷和确定录取名单的负责人和执行者,加强对考官的管理是防止科场舞弊的重要环节。从唐代后期开始,对考官实行锁院制。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正月,翰林学士苏易简被任命为主考官,“既受诏,径赴贡院”,并且将贡院锁起来,以杜绝请托。这是宋代锁院制度的开始,此后成为定制。主考官入贡院之后,直至考试结束、定出等第名次以后才能出来,少则三五天,多则五十多天。而殿试一般锁院三日。锁院期间,不能会见亲戚朋友,也不能与贡院外有书信联系,主要是防止泄露考题、通关节等科场舞弊行为的发生。尽管如此,锁院制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考官舞弊,特别是对考官在被任命之前与考生约定是无法控制的。33、弥封制:唐代一度实行的所谓弥封制也就是后来的“糊名”制,其主要用意是判卷者无法得知应试者的姓名,以防止考生与主考官的作弊。弥封制主要用于制举及礼部铨选,是防止考试作弊的重要方法之一,时至今日依然在考试中被广泛使用。制举是由天子亲自主持考试或以他的名义举行的考试。凡这样的考试一般令考生“糊其名于中”。弥封制在中唐之世都比较流行。鉴于吏部考试发现冒名顶替、徇私舞弊者、不可悉数”的现象,武则天“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糊名自此始也”。考试中出现弥封制始于武则天,而真正的实行是始于宋太宗。34、誉录制:真宗时创立了誉录制。为防止考官辨认笔迹,所有弥封卷面,一律由书吏照抄一遍,考管阅卷只能看抄本,判定取舍后再对照原本。省试张榜以后,如有不公,还可进行覆试。如有大臣权要子弟参加科举,则必须覆试。35、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唐宪宗时期创制。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二、简单及论述什么是文化?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的特点?①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集中体现人的本质和力量,如制造工具、劳动、思维、运用符号等,具有普遍性。由于地理、生态、条件等生存环境的差异,人类不可能创造同一种模式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②文化的后得性。文化是人类“社会遗传”,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基因遗传”产生的。③文化的适应性。只对特定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首先,文化代表着对自然环境和生物需要适应性。其次,文化还代表社会适应环境,即对邻近民族等不同文化群体的适应。④文化的分化与融合性。文化的分化,是指旧的文化体系中分化出新文化体系的过程。这里说的旧文化体系,可以是民族的、国家的或整个社会的文化整合,即指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吸引、融合、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①统一性。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一个以华夏文化中心,同时汇聚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②连续性。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③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兼容并蓄。④多样性。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差异。满族先民与本体的区分满族先世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肃慎人。汉代至三国——挹娄人。南北朝——勿吉人。隋唐时期——靺鞨(粟末、黑水)。宋辽元——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明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部。清朝——满洲。①满族祖先最早在黑龙江北岸,后南迁,大范围——白山黑水是满族活动的大舞台。②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一个民族内部间生产力水平不同,内部政治条件变化和受外部影响不同,其发展也成不平衡状态,因此会出现一些分化和重新组合的现象。③满族历史起源于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组合,尽管满族形成与明代女真有直接联系,但也不能视为满族本体,满族先世更不是满族在历史上的不同名称。满文的创制和改进①创制:1599年,额尔德尼、葛盖二人遵照努尔哈赤的旨意,根据本民族语言特点,仿照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文,即所谓的“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②改进:1632年达海奉皇太极之命,改革老满文,彻底解决了老满文在过去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了一种与汉字能并列使用的文字,一直沿用清代几百年,改革后的满文叫“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满文创制的影响①满文创制和颁行,是满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②满族满文,作为清代的国书、国语,在满族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和清王朝的建立与巩固。③特别是它为我们留下了大批量的满文档案,成为今天研究满族和清朝历史的宝贵财富。满族先民的名称及各个时期(1)先秦时代——肃慎人。(2)汉代至三国——挹娄人。(3)南北朝——勿吉人。(4)隋唐时期——靺鞨(粟末、黑水)。(5)宋辽元——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6)明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部。中华民族构成的特点①大多数民族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②各族社会发展不平衡。③从生产和经济形态看,我国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而是以畜牧业经济为主。④中华各族共创祖国历史文化。我国民族构成大体是何时形成?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看反映了什么?①我国民族构成与分布大体是在新石器时代形成。②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不是一处而是多处的,中华民族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是后来随历史发展才凝聚在一起的。③远古时期民族关系,以各组文化交流以至融合为主。服饰的类型分为头衣、体衣、足衣、装饰四大部分。①头衣:古代称谓或称冠;冠包括:冠、冕、牟、平民戴幩。②体衣:包括平常所说的上衣和下衣,上衣有外衣、中衣、内衣三种。其中以外衣形式最多有服、袍、衫、襦、半背、背子、袄、战衣、铠甲、外帔、胡服等。衣裳连属,长及踝部着称为深衣,短衣为平民所穿,统治阶级以深衣为常服。上衣主要由衣领、衣襟、衣袖等构成、衣服常见有教交领、直领、衣襟又叫衽。下衣古代有裳、裙、绔。足衣指鞋袜。③足衣:鞋有履、屐、鞮、靴等履有用草、麻编织而成的,用麻布、制缝制而成之分,高底称“澙”,即复底的鞋不怕泥泞。④装饰:分为衣饰、头饰、鞋饰、耳饰、项饰、腰饰、手饰等几大类。衣饰有图饰,还有领口、袖口、襟沿、下摆加边装饰。头饰除发型变化外还佩戴各种首饰如插花、戴耳环等。胡服对汉服影响的几个主要阶段①战国赵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