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10、伏旱:?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P10017、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18、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19、地域分异: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P217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P219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P219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P25923、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P27824、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P27825、台风:是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P33226、寒潮: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2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P33728、风暴潮: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P34229、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P34330、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P399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地理景观特征P13答:①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盆地、高原、平原在空间上镶嵌分布,与水热条件呈现出的地域差异共同构成一幅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②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④起源古老的自然景观成分,使现代自然景观与遗存自然景观叠置或交织在一起,导致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更为突出。⑤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由于广泛而深刻的人类活动,使中国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总之,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简述我国地理过程特征P14答: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简述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P24答: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②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③使中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④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4、简述中国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P36答:①冬寒冷夏暖热。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暖热,南北温度差异小。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5、简述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P42答:①降水量有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6、写出我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的纬向地带性P49、P51答: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7、写出我国暖温带土壤的经向地带性P51答:棕壤—褐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8、简述近15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变化P66答:①南方及黄淮海平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在减少,而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带和绿洲区耕地在增加。②林地与耕地间的转化,表现为林地分布区域收缩和面积减少,即林地转变为耕地的程度更强;而林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都较大。③草地除了与耕地、林地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外,还与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有相对显著的变化。④水域面积略有增加,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地区水域面积减少,山东、浙江、广东和洞庭湖地区水域面积扩大。⑤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和平原地区,以占用耕地为主要表现形式。9、简述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P67答:①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②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③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区及秦岭山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现象并存;④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⑤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存在;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地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从总体上说,西南地区以林地的变化为主要特征;西北干旱与绿洲农业区,传统绿洲边缘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绿洲内部的原有耕地因土地退化而撂荒。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③人口老年化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答:影响因素“胡线”以东“胡线”以西爱辉—霍林河段地形、温度东北平原大兴安岭霍林河—榆林段降水、地形半干旱偏湿地区半干旱偏干地区榆林—天水段黄土分布、降水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与黄土丘陵的交错分布区天水—腾冲段地势、气温东西两侧最大差异是地势和地貌14、简述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P112答:①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②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③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④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15、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P128答:①类型齐全,分布广泛。②总量大,人均量少。③数量减少,后备不足。④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⑤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16、我国经济作物分布的特点P137答:①以橡胶、咖啡为代表的热带作物,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呈小面积集中种植,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等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②以甘蔗、柑橘、茶叶为代表的喜温作物分布集中程度较高,主要在亚热带与热带地区。③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烤烟等作物地带性分布不明显,但种植区相对集中。④蔬菜、花卉等鲜活产品,分布广泛。从动态变化看,棉花的分布趋于集中,甜菜、烟草等趋于分散,使经济作物布局发生新变化。17、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P151答:①人均地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②部分地区工程供水能力不足。③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源污染严重。18、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具体表现P151答:①水量较充足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工程型缺水。②干旱半干旱地区、北方地区、枯水季存在水量性缺水。③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区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④许多城市出现混合型缺水现象。19、简述我国如何构建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体系P162答:①立足于国内资源,建立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安全供应体系。②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③要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提高应对供应中断的能力。20、简述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趋势答:整体西移,采用重点倾斜与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七个能源基地的总体框架。七个能源基地:①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重化工基地;②以内蒙古东部为主体的东北能源基地;③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④鲁西南、皖北为主体的能源基地;⑤以豫东为中心的煤炭、石油综合基地;⑥以长江上、中游及其干流区域为主体水能基地;⑦以川南、黔西、滇北为中心的煤炭能源基地。21、简述我国矿产资源内部组合的特点P166答:①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②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③对于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许多矿产资源,组合条件不佳。④中国目前矿产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偏低。22、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组合的省际差异P167答:①冀、辽、晋、新、滇、鲁、豫、川、皖、蒙等十个省区,矿种配套好,有储量丰富的重要矿产和能源保障。②黑、黔、陕、宁等四省区矿种配套较差,但是有储量相当丰富的能源资源。③湘、甘、粤三省矿种虽多,但储量不丰、缺乏能源。④矿种不多且能源有限,但少数矿产较丰,如桂(铝)、赣(铜)、鄂(铁)、青(钾)、藏(铜)。⑤而浙、闽、苏、吉、琼和京津沪则属于矿种少、储量小、能源缺乏的地区。23、简述目前我国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P177答:①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②非法开采和狩猎。③战争和冲突。④城市化和土地利用。⑤水坝项目和水电站建设。24、简述我国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问题P207答:①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②城乡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③工业发展落后,传统工业比重高。④市场发育程度低,开放水平低。25、简述我国中部崛起的现实意义。答:对东部升级:①为东部一般加工工业的转移,提供适宜的接收地,保障东部产业结构升级顺利进行。②为东部新兴产业的产品提供了一定的市场需求。③为东部产品西进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对西部开发:①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及农副产品,为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农牧业的结构调整解决后顾之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②发挥中部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为西部开发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装备和产业装备。③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市场,交通条件和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为东西部的交流提供完善的通道。26、简述我国农村经济区划应考虑的原则和依据P242答:①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相近性②资源潜力与
本文标题:中国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