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终稿.
××××专业本科理论课程《中国地理》教学大纲二〇〇六年十二月1《中国地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发展课中文名称中国地理英文名称CHINESEGEOGRAPHY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开课单位地理科学学院总学时90(理论:84;实验实习:4;复习:2)学分5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后续课程城市地理学、区域规划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地位《中国地理》是地理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中国地理》以中国区域自然环境为基础,综合研究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和社会文化结构,并对中国各区域内的人地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在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和国土管理工作中,研究区域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规划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开设《中国地理》课程不仅能够扩大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运用理论知识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地理数据与编制地图的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和国土管理等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可见,《中国地理》课程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二)课程教学任务《中国地理》属于区域地理学的范畴,区域问题是本学科的核心问题。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中国及区域的自然要素特点及其成因和演变规律、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及其成因与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三、课程基本要求(一)理论和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掌握中国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特点及其成因,正确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征,进而正确认识中国的人地关系及其地域系统的特点,深刻理解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二)能力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中国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具备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收集、处理与分析区域地理信息、阅读与绘制地图的基本技能。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时数为90学时,各章教学时数分配见下表:《中国地理》教学学时分配表章次学时数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地貌及其评价7第三章近海及海洋资源评价4第四章气候及其评价82第五章地表水与地下水及其评价6第六章土壤6第七章生态环境5第八章自然地理区6第九章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4第十章人口6第十一章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8第十二章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8第十三章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6第十四章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2第十五章经济地带4第十六章东北区与西南区6复习2合计90(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理位置与疆域一、地理位置二、疆域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理解地理位置对中国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地理位置对中国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解法为主,以图示法为辅,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第二章地貌及其评价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第二节地貌形成因素一、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二、气候因素三、地表组成物质因素四、人类活动因素3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地貌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基本特征对于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教学难点:影响中国地貌形成的因素4、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解法为主,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第三章近海及海洋资源评价1、教学内容第一节海域环境一、海域范围二、海洋水文㈠海水温度㈡海水盐度㈢海流㈣潮汐第二节海底地貌一、大陆架二、大陆坡、海槽和深海平原第三节海岸与岛屿一、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二、海湾与港口资源三、滩涂资源四、岛屿第四节海洋资源评价一、海洋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二、海洋资源地区分布不均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我国海域范围;熟悉海洋水文特征与海洋资源特点;了解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等概念。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海域的范围和海洋水文特征。教学难点:海岸和岛屿的基本格局。4、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解为主,讨论为辅,运用多媒体教学。第四章气候及其评价1、教学内容第一节气候特征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一)季风气候显著(二)大陆性气候强,影响范围广(三)气候类型多样二、气候资源评价4第二节气候形成因素一、太阳辐射二、地理位置(一)纬度位置(二)海陆位置(三)下垫面状况1、多山的地表2、青藏高原的影响第三节气温与降水一、气温的分布特征二、气温年变化与四季划分三、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气候的总体特征以及气候个要素的变化特征;了解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了解全球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教学难点:影响中国气候特征的因素,特别是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4、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解与讨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第五章地表水与地下水及其评价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表水与地下水一、河川径流二、湖泊与沼泽(一)湖泊(二)沼泽(三)山岳冰川(四)地下水三、水资源评价第二节我国的河流一、我国河流的一些特点二、我国河流的分类三、一些主要河流简介(一)长江(二)黄河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陆地水和地下水的类型、分布特征;熟悉我国七大江河的水文特征和治理措施。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河流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我国河流的分类和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4、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解为主,讨论为辅,运用多媒体教学。第六章土壤51、教学内容第一节总论第二节土壤组成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一、土壤矿物质二、矿物的分解三、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四、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第三节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第四节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的土壤类型及其成土的过程,弄清我国土壤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以充分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分布特征。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土壤类型和成土过程教学难点:中国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4、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解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第七章生态环境1、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区系特征及植物地理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二、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三、森林资源评价第二节陆地背椎动物地理一、陆栖背椎动物区系二、自然条件与动物分布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中国植物和动物区系得基本特征。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中国自然条件对于植物和动物分布的影响。4、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解为主,讨论为辅,运用多媒体教学。第八章自然地理区1、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一、第三纪时的古环境二、第四纪的环境特征6第二节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一、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第三节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自然区划,以便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基本情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我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从而为充分利用、改造各地的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径途。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征。教学难点:古环境演变规律。4、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解为主,讨论为辅,运用多媒体教学。第九章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1、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的特点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第二节矿产资源一、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其评价二、矿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2、教学基本要求第一、掌握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第二、了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理解保护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意义,了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教学难点:评价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4、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解法为主,以图示法、举例法、课堂讨论法为辅,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第十章人口1、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口数量及其增长一、人口规模庞大及其成因二、众多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关系三、人口增长的趋势四、控制人口增长的对策第二节人口结构一、人口结构的特点二、人口结构的调整7第三节人口的分布与移动一、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二、人口的空间移动第四节民族构成和分布一、民族的构成二、各民族的分布2、教学基本要求第一、掌握近年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特点、人口分布与移动特点、民族构成与分布特点。第二、理解上述人口特点的成因,人口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影响。第三、了解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移动的发展趋势及其调控对策。第四、学会收集、处理、分析人口数据的一般方法和绘制人口发展过程曲线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基本技能。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及其增长、人口结构特点、人口分布与移动特点与成因、民族构成与分布特点。教学难点:中国人口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关系。4、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实作等多种形式,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第十一章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1、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1949年以前中国农业的发展二、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特点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节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一、粮食生产特点及其成因二、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三、粮食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布局第三节畜牧业生产与布局一、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特点二、畜牧业生产类型第四节中国农业分区一、东北区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三、黄淮海区四、黄土高原区五、长江中下游区六、西南区七、华南区八、甘新区九、青藏区2、教学基本要求第一、掌握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粮食生产特点及其成因,粮食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布局,畜8牧业生产的基本特点,畜牧业生产类型,中国农业的重大地域差异。第二、了解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特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九大农业区的基本情况。第三、学会综合分析区域农业生产布局条件和对比分析农业区;学会收集、处理、分析与运用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基本技能;学会判读农业地图。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畜牧业生产与布局,中国农业的重大地域差异。教学难点:粮食生产特点的成因,综合分析各农业区的农业生产布局条件,对比分析农业区的特点。4、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与学生自学、学生实作等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第十二章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1、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旧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征二、新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的重大变化第二节能源工业一、煤炭工业二、石油工业三、电力工业第三节原材料工业一、冶金工业二、化学工业第四节加工制造业一、机械工业二、轻纺工业第五节高新技术工业一、高新技术工业布局二、高新技术开发区第六节主要工业基地一、长江三角洲二、京津唐三、珠江三角洲四、山东半岛五、辽中南六、成渝沿线七、长江中游八、关中地区2、教学基本要求第一、掌握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工业布局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第二、了解主要工业基地的条件、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三、学会综合分析工业布局条件和对比分析工业基地;学会收集、处理、分析与运用工业经济统计9数据的基本技能;学会判读工业地图。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能源工业布局、钢铁工业布局、机械工业布局、高新技术工业布局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教学难点:工业布局条件分析,主要工业基地的比较。4、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与学生自学、学生实作、课堂讨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VCD和光碟。第十三章第三产业
本文标题:中国地理教学大纲终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