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上篇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居住形式:①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②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干阑式建筑由巢居直接演化)③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半坡遗址早期房屋。④地面建筑,半坡遗址后期,接近半穴居但穴更浅,黄河、长江流域2.原始社会居民居住点的特点:①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成②居民聚居点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1.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西周都城为丰京和镐京。洛邑(周王城)夯土墙遗址,为不规则的正方形3.版筑墙技术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4.周代城市的特点:①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分布范围广泛,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②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周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五里,男三里。③城市的建设有较强的规划性。④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都有所发展。如四合院屋顶转交处结构处理、屋瓦的使用.建筑色彩的使用。5.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无曰邑。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书上解释为:“或”字的“口”,指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市井: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城市:筑城以卫军,筑廓以守民6.周礼考工记的影响:①为后世都城树立了一个样板,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②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是其当时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级等制度的产物③确立了择中立都的原则。《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将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城市兴起原因(社会背景):①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社会经济大发展。②政治变革和频繁发生的战争推动了城市的勃兴。③水路交通的发展为城市兴起创造了条件。④统治阶级的通商惠工政策。2.重要的都城: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淹城,楚都郢,可以看出: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咸阳发展过程:①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②秦昭王建兴乐宫。③始皇统一时,咸阳规模已大大扩充,不断向南发展,并汇集战国宫殿之精华,建信宫、阿房宫等。2.秦朝城市发展情况:①战乱(攻城以战,杀人盈城)的破坏使得战国时期的城市毁于一旦或一蹶不振,秦朝统一后对战国城市的破坏,防止六国豪族的复辟,并迁富豪到咸阳。②秦朝的统一结束了城市之间关卡林立的情况,修建水利(都江堰)和道路(以咸阳为中心向东直通燕齐、向南直通吴楚),推动了秦朝经济的发展和新城的建设,这一时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城市增多,一些边远地区也设置郡县,出现了城市。③郡县制推动了城市行政管理职能的发展,郡县制源于春秋时代的国家合并诸乡聚邑而成,秦朝约有40余郡,每郡下设若干县。3.在此地区建都原因:①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②经济环境优越。咸阳地处关中腹地,在泾、渭、沣交汇的大三角地带,历史时期这里川原交错,土地肥沃,水流密布,雨量充沛,草木丰茂,农作物品种繁多。③交通发达便利。历史上的咸阳拥有十分发达的水路交通。4.西汉都城长安⑴西汉社会发展情况:1、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巩固和发展时期,并继承了一些秦朝的封建制度。2、汇集了中原文化,形成了汉文化。3、经过数年的农民战争及楚汉争霸,城市受到了破坏。4、政治性——因统治的需要,一些都市及区域性政治中心得到了建设。如长安。5、修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如复原士兵给予土地、减轻赋税徭役、解放奴隶等,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文景之治”。⑵西汉城市发展情况1、北方时西汉的政治中心,北方城市较多,密度较大。2、西汉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对北部边区的军事防卫,使出现了很多新的城市,河套地区、西域地区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工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原因(1)农业(铁器、牛耕、新农具)、手工业(丝织、冶铁、造纸)、商业(种类繁多、市的建立)、交通的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2)宏观经济区域的形成,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起。5.东汉都城洛阳特点1、强烈的政治性、阶级性A东汉洛阳的规划布局主要为政治服务,洛阳的宫城、官府、监狱、礼制建筑、太学等建筑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而修建的B宫殿占据了洛阳一半左右的面积C采用六九的数字,具有尊贵的含义2、继承性——继承发展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战国吕不韦封城、秦、西汉洛阳城而来3、南北两宫制度——宫城数量从之前的多宫转变为两宫,为此后单一宫城制出现铺好基础4、宫城中轴线5、独立的礼制建区的形成——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雩场等均建在洛阳城南,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6.汉对秦的继承:①都城位置;②宫苑结合:汉上林苑是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比秦上林苑规模大。上林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宫和苑结合在起的园林建筑。③秦宫汉葺④宫殿均为高台建筑⑤帝陵旁建邑⑥在都城规划上均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咸阳都城和天极观念结合起来营建,是为了显示王权至上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从其整个实施过程可看出具有上下对应关系。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1.曹魏都城邺城的布局特点:①邺城位于河北漳县附近,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史称“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东西长3000,南北长2160,全城有七个城门。②城内有一个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道路,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城。③北部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在宫城东部为官署建筑,官署东市王公贵族们的戚里。西部是专用园林。④南部称为外城,为官衙、手工业、商业和居民区。⑤道路——南北三条道路,与东西道路相交⑥河流流入铜雀苑与宫殿,另分流至坊里区⑦宫殿建筑布置严整,中间为宫殿。东部前半部分为官署衙役,后半部分为后宫。前朝后寝。2.邺城的影响:①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②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区分更明确。③等级森严,城市带有明显的防御性。④中轴线对称布局手法。3.六朝都城建康(建业)城的布局特点:①建康城建于长江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对城市建设有较大的影响;②各朝代建城均在原遗址上建设,缺乏总体规划;③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态,城内分区布局不规范,街道布置较为自由(与北方的坊里有很大的区别),人口多集中在秦淮河两岸。④但宫城建设较为方整规范。4.隋唐都城长安⑴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①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这次统一是建立在南北民族的大统一之上的。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30年),但是却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②隋朝时期里,修建运河,实行均田制发展经济,推动了隋朝城市的建设。这时期城市建设为大兴城(长安)和东都洛阳。③到了唐朝期间在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建立了长安与洛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④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流域,,出现了军政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⑤的修建,使得沿线的城市有较大的发展。⑥西域路上对外贸易和亚非各国的海上贸易。⑦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出现了新的城市。⑧宗教文化的建设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⑨唐朝中后期发展陷入停滞。⑵大兴城的建设长安城重建的原因(1)长安城凋敝日久,屡为战场,不足建王室之邑,合大众之所聚;(2)汉长安故城有不祥之气;(3)地处龙首山北麓,地势低距渭水近,城内潮湿,不适合居住,(4)长安城分区不明,不便于管理和防卫。隋文帝仍选此地建都原因:①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已严重破坏。②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③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④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6.长安城市特征:①隋唐长安城是邺城之后第一个新建的都城,布局严肃,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仅仅皇城就比邺城大。②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太极宫是最北部的宫殿,有16座大殿,中心是太极殿,是外朝。③南面是皇城,有官府、宗庙、社稷坛等,皇城东西2820米,南北1843米,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建大明宫,并成为以后的政治中心。④廓城城桓为夯土版筑,最厚处9-12米,城桓外有战壕,宽九米,深四米。⑤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一般群众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7.唐代城市的特点:1、象征皇权的宫城、皇城、衙役仍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占城市的主体地位,都城实行严格的官民分区。2、棋盘式的格局。3、城市内有专门的市,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县城,都划有一定的区域作为市。4、城市街道宽阔,重视环境卫生和美化5、建筑工艺精湛,建筑构件和用法都已经规格化。木架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有了巨大发展。8.长安城市规划的影响:1、继承了孤古都城市规划的传统,传统的布局方式更加明显。2、严格的坊里制和宦民分开,体现了封建最高主人王朝的权利和地位。3、城市规模宏大,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反应了当时强大的统治实力。4、对我国古都城市规划有深渊的影响,如东都洛阳、宋代的汴梁、元中都等。5、对国外的城市建设有深远的影响。9.东都洛阳的规划思想与特征:1、部分设计以京师长安城为摹本。如:宫城之南设立皇城;城内南北轴线的设计.2、加强军事防御性是隋唐洛阳城一个极为重要的设计思想。如:富城、皇城设在全城西北隅高亢处;宫城外隔城四熏,宫城的封词性远远超过隋唐长安城,富城北有狭长形的曜仪城以及圆璧城,东有东城和含嘉仓城。除此之外宫城东北、西北还有东西隔城。3、经济中心的南移与含嘉仓城的设计4、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5、交通便利是隋唐洛阳城的又一设计思想10.东都洛阳城市布局:1、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为45.3平方公里2、宫门的正门、正殿、寝殿等都南北相重,,形成一条轴线,除此之外,城门布局并不对称。3、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门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4、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越而过,分全城为洛南、洛北两部分5、在洛北区,皇城宫城之东建有东城和含嘉仓6、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在宫城以东有29个坊,南面有78个坊,它的划分和形状都很方正规则,故隋唐洛阳城面积以一里为规格的划分,使其较长安城里坊小了许多,这更便于对里坊居民的控制,里坊各开四门还有利于繁荣工商业7、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相似,道路网不像长安那样完全对称,道路宽度也较长安为小,最宽的主轴线大街,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8、洛阳有三市,隋代在洛河之南所置半都市和大同市,另在洛河北设置远市。唐时则在洛河南北分置西市、南市和北市,均临洛水而设,因而南北二区的交通和物资供应方便。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一、北宋东京(开封)的建设:1、城市沿革:春秋郑庄公筑城日开封——战国魏王在开封附近建大梁——秦设浚仪县一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东魏设梁州——北周设汴州——隋唐设汴州——北宋建东京——金迁都至此日南京——元设汴梁路——明清为省会。2、后周世宗对考开封的改建原因和策略①原因:(1)由于运河成为交通、军事重镇,人口增加矛盾突出,对城市进行改建(2)都城因旧,诸卫军营或多狭窄(3)入夏有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