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中国大学生英语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及启示终
1中国大学生英语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及启示----基于广州亚运会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分析王媛媛(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州510507)摘要:16届亚运会在广州的举办给广州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带来了一次施展英语才华的机会。然而,美中不足,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不满足自己的跨文化能力,感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沟通上的障碍。为了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自我评价、对跨文化交际包括词汇、语用、文化常识、交际策略等的掌握等展开调查,探讨改善大学生英语跨文化能力的方法。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英语;跨文化能力一、研究背景第16届亚运会在一片赞叹声中画上了一个美丽的句号。后亚运的广州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城市变美丽了,人们的素质提高了,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更多了;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英语越来越受重视了。广州走在改革开放之列,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英语一直受重视,英语教育的质量也名列全国之首。亚运会在广州的举办更是给广州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带来了一次施展英语才华的机会。毫无疑问,本次亚运会、亚残会上志愿者精湛、细致的服务给国内外的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让很多高校志愿者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多志愿者流露:他们能流利地用英语为客人提供语言服务,但难免会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一些沟通上的障碍,让他们对自己感到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根据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设计问卷,在广州三所高校共267名学生中开展调查,主要以问卷跟访谈的方法进行,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并探讨解决的办法。贾玉新(1997:480)所归纳的有效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四个要素如下:(1)基本交际能力系统,它包括一个人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对新环境的认知能力。(2)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主要指移情和展示自我的能力。(3)情节能力系统,主要指人们在特定情景中对自身言行进行协调和平衡双方关系的能力。2(4)策略能力系统,它是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达不1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所采用的一种补救方略[1]。二、研究方法1.研究问题(1)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如何?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2)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研究对象在广州三所参与亚运会志愿服务的高校中随意各挑选两个英语专业班级,共6个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3.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所设计问卷分成3部分共30道题:第一部分,亚运会志愿服务中跨文化能力的自我评价。该部分根据贾玉新归纳的跨文化的四个基本要素设计16道题目,包括4道有关基本交际能力的题目(如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比较流利地用学过的英语与客人交流);8道关于情感关系能力和情节能力的题目(例如如何用微笑、眼光等来调节交流中的互动);4道关于策略能力的题目(如:用肢体语言、用近义词、造词、借助等方式解决交流的障碍等)。此部分答题采用1—5级选项,如1=没做到,5=做得很满意。第二部分,对跨文化交际包括词汇、语用、文化常识、交际策略等的掌握调查,共10道题(例如:列一些具体的词汇理解,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运用等)。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平常了解英语文化的途径共4题。第二、三部分答题采用选择题。调查共发出问卷267分,收回有效问卷224分。(2)访谈。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随意抽出12名广州亚运会志愿者进行电话访谈,了解他们在服务过程中运用英语的情况。三.结果与讨论1.跨文化能力要素的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的第一部分“对亚运会志愿服务中跨文化能力的自我评价”结果如下:表1:学生对跨文化能力各构成要素自我评价的平均数王媛媛(1972--),广东澄海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志愿服务文化3变量名平均数(%)基本交际能力3.55情感关系能力和情节能力3.01策略能力2.74从表1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基本交际能力的平均数在3.50至4.00之间,属于“比较满意”的范围。情感关系能力和情节能力则在3.00左右,属于“不太满意”范围。而策略能力的运用平均数甚至低于3.00,属于“不满意“范围。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些具体例子:“你觉得当你一时无法回答客人所提的问题时,你还是保持很好的笑容,并镇定地通过使用近义词或造词的方法解决障碍”一题,很多同学都勾了不满意的选项。在访谈中谈到这一点时,学生的反应是问题突然临到,顿时乱了手脚,镇定不了,所以给自己打了不满意的分数;而在“我能适应来自亚洲地区客人的英语”一题,70%的同学选了很不满意的选项。很多同学反映,很多客人的英语跟平常在录音上、课堂上听到的英语有很大的距离,有些根本听不懂,有些要花上一阵子才明白,这种情况真是另人尴尬;对于“我对自己没有听懂的部分,会使用眼神或停顿等方式让对方知道”一题的平均分也只有2.78%。学生的反映是在没听懂对方的意思时不好意思流露出来,所以结果更加糟糕。从调查结果看,高校大学生掌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况并不乐观。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情况呢?从访谈中,笔者发现,学生平日很少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和跨文化交际情景,因而在这两种情况的应对上显得力不从心。有同学在参与访谈时说“我明明是用了课本上学的单词来表达,但对方就是不理解,就举个例子吧,我说rubber(橡皮),对方就是不明白,后来用了eraser对方才听懂了。”有一位同学还举了个例子:“我知道一楼的英语表达可以是groundfloor,也可以是firstfloor,但是一紧张,我也分不清楚对哪个国家的客人要用groundfloor,对哪个国家的客人要用firstfloor了。反正平常觉得口语还不错,但在外国人目前一下子就懵了。”在中国,我们周围的英语氛围的确不浓,就更别提英语文化的氛围了。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平常除了上外教课以外,接触的大部分是中国老师,这些中国老师大部分也还没有出国的机会,很多英语知识也是在课本、中国老师那儿学的。而目前中国大部分的英语教材或阅读资料很多也是中国人编写的,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和文化不多。英语专业的学生4练口语时,大部分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而且谈话对象也是本班的学生,所以要对新的交际情景迅速认知并进行情节的构建就显得比较困难。再加上中国的学生普遍具有东方人的特点,都比较含蓄、害羞,所以在口语策略和情感关系的使用上,都比较弱。笔者平常在与学生交谈中,听到很多学生喜欢用“mygod”表示感叹,直到有一天,有位土生土长的美国老师告诉我,“你们中国人都很喜欢用“mygod”,其实我们听到这个词很反感”。如果不是这位美国老师的点拨,恐怕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的我,有时也会犯这个错误,现在知道了难免觉得有点尴尬。2.具体语境下跨文化技巧的掌握在对跨文化交际包括词汇、语用、文化常识、交际策略等的掌握的10道选择题中,学生的答题的情况也不太理想。例如,在下面这道题中,“红糖的英语怎么说?A.blacksugarB.redsugarC.brownsugar”中,58%的学生都选了A,只有17%的学生选了准确答案C;在第5题中,“太阳从东边升起A.Thesunrisesintheeast;B.Thesunrisesfromtheeast;C.Thesunrisesontheeast”,只有50%的学生选了A,40%的学生受中文表达习惯的影响,选了B;第九题“Youchicken,hecried,lookingatTomwithcontempt,chicken的中文意思是什么?A.小鸡B.胆小鬼C.坏蛋。很多同学的选择都是C.坏蛋。因为在中文里面,我们一般都不会把小鸡跟胆小鬼连在一起。而在最后一题“嫉妒的英语是A.red-eyed;B.green-eyed;C.purple-eyed”,只有21%的同学选了B.green-eyed,大部分同学都选了A.red-eyed,因为在中文的表达里,“眼红”也有“嫉妒”的意思。问卷结果显明中国大学生对跨文化技巧的掌握远远不足,有待提高。词汇意义除了基本意义,还受文化、语境、词语搭配等因素的影响,被赋予不同的联想意义,包括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等[2]。例如,Sexy一词,在英语国家,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性感”,姑娘们也希望自己“性感”。但我国的性观念不一样,在很多场景下,性是人们讳忌的话题。尽管在媒体中“性感”经常作褒义词使用,在都市年轻人,特别是接受西方文化熏陶较多的青年学生,也有把“性感”作褒义词使用的趋势,但至少对于中年以上的人们来说“你很性感”显得轻浮,至少还不能在异性之间使用。又如,英文中表示颜色的词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从字面意义来看,这些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含义都相同,都是指相同的颜色。但相同的颜色词却有不同的文化联想。例5如:汉语的“黄”常出现在一些贬义词中:“黄色电影”、“黄色书籍”等。在中国,“黄”传统上是皇族专有的颜色,象征着尊严和高贵。但是英语中“yellow”却没有这些含义。英文中的yellowjournalism指那种突出丑闻或大肆渲染普通新闻,有时为了轰动效应甚至歪曲事实的新闻报导。YellowPages指商店、饭店、商户和机构的电话簿,书页是黄色的,但没有汉语中“黄书”的意思。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最关注词汇学习,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很容易把一个词汇的母语联想意义等同与英语的联想意义,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可见,学习语言时,文化背景的学习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3.平常了解英语文化的途径从问卷的情况看,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课后阅读、英语角,还有网络浏览等,少数学生选择通过跟外国人交流,看英文电影。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学生有越来越多的途径接触、学习英语,但是他们真正能接触到的原汁原味的英语并不多,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平时浏览的网站大多数是中国的网站,所阅读的书籍也不是原版的英文书籍,所以即使他们接触了跨文化交际,也是二手资料,跟本土文化还有一些差距,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大学生跨文化情况不容乐观的原因了。四.启示与建议“有多元化的、随情景而变的言语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语言模式下的言语意义,能对体现社会文化差异的语言模式有超语言的理解能力”(SieloffMagnan&Walz,2002:31)[3]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中国大学生对这种跨文化能力的掌握还达不到要求,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以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而提高的跨文化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在观察研究广州亚运会中大学生志愿者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建议:(一)加强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语言与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其价值观念相互联系的。简单地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传播则必须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传播,二者互相渗透,共同发6生作用。正如语言学家罗常培所指出的:“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语言不是孤立的”、“语言学的研究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明语言学的原理。[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学术、旅游乃至日常交际各个方面的联系都更为密切,当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时,即便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发音地道标准、语法结构也正确无误,交际往往也不一定是顺畅无阻的。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仅仅掌握读音规则和语法规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把语言作为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工具,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目的语文化知识,获得能够在目的与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二)加强交际策略能力的运用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Strategy),是交际者在对第二语言或外语掌握有限的情况下,为达到交际目的,弥补其语法或词汇知识的不足而采用的方法[5]。交际策略可分为成就策略和减缩策略。成就策略包括转述、求助、拖延及非语言等策略。转述策略指的是学习者遇到某一词汇表达困难时,通过释义、
本文标题:中国大学生英语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及启示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