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几个概念及学科定位一、政治思想内涵(政治学定义)1、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总称。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政治心理是表层、感性方面的,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反映,最直接的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愿望、信念等。政治心理的特征:自发性、个体差异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2、政治思想内涵(1)含义: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2)特征:是阶级政治的要求;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相对独立性。(3)结构A内容结构关于对人的研究: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属性);对人需求的研究(利益需求、精神需求、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对人存在的政治体系的研究:对政治体系产生的研究(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的来源);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对政治过程的研究。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政治变迁的原因;政治理想;政治方式、途径。B思维结构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C理论层次单一性的政治理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综合性的政治理论。D政治思想的类型从政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上,有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从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二、中国政治思想学位定位1、研究对象(1)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政治哲学与伦理政治的紧密结合;(2)研究对象: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理论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治平”学说。2、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模式:和谐文化模式(1)人际和谐,三大和谐的基础,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有序、友爱、真诚;(2)群体和谐,三大和谐的核心,探讨国家、社会对人民的关系,爱民、尊民,人民也要爱国,维护国家的利益等;(3)天人和谐,三大和谐的最高境界。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宏扬中华民族精神;(2)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形象;(3)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4)参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四、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体系1、究天人之际:天命观,天道观,天理观;2、明修身之道:理论基础,基本途径,思想追求;3、施治国方略:义利统一(伦理准则),贤者治国(关键环节),民本文化(核心内容)。4、求天下为公民本文化、民本主义、君主主义、民主主义1、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民”本“君”主。2、民本主仪与君主主义政治体由(臣)民与君组成,强调“民”是国家的根本,在这种思想上形成民本主义;从历史的角度,强调“君”及君主品行的重要性,则形成君主主义。倾向体现在治国的方略上重“主”轻本尊主安国重“本”轻主惠民安国两者并重尊君爱民3、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关于君与民关系的起源问题由上天决定的契约关系责任关系“君”对天负责统治者对“民”负责“民”在国家要素中的地位民是构成政治体的要素从自然角度,理解为人口、土地、环境主权在哪里的问题主权在君主权在民第一章商、西周神佑王权专制思想第一节先秦社会特点一、早期国家制度安排二、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世卿世禄——官僚制第二节商代神祖崇拜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一、上帝权威和祖先崇拜帝作为最高的神,天上有帝、人间有王帝祖关系:帝祖二元——帝祖合一二、王权专制“余一人”承天、继祖、救民第三节周公尊天敬德政治思想一、尊王敬天的政治观念修正上帝(天)的绝对性,周公以上帝绝对性为精神保护伞面队现实:1、“惟命不于常”,对上帝理论的修正;2、依“德”求民主,对天命观的修正;3、以民情视天命二、敬德、保民、慎罚(明德慎罚)以“德”来阐明天意,以“德”的发展情况来说明朝代的更替1、“德”的主要内容(1)敬天;(2)敬祖;(3)诚心诚意接受先哲的教诲;(4)对小民要怜惜、怜悯;(5)慎行政,尽心治民;(6)无逸;(7)行教化;(8)做新民;(9)慎刑罚;(10)尊王命。2、保民的态度强调治民的态度,以保的手段?(yi)民3、怎么保民(1)不要贪图安乐;(2)慎行政;(3)体察民情;(4)把民众当作自己的镜子,以民为镜。4、慎罚:以德为本,以罚为补(1)依成法成典用刑;(2)注意罪者态度;(3)出于善,忌借机肆虐;(4)判刑忌匆忙。第四节天子独尊强化天子的权威(1)把王说成是上天和天的人格体现,“天之元子,民之父母”;(2)强化尊祖敬宗的观念;(3)宣称天子至德。第五节两周后期政治思想的修正一、邵公论弥谤口之宣言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伯阳父(甫)论“和”与“同”1、周弃“和”取“同”而亡,“同则不继”;2、和:“以他平他”,事物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政治上要君臣相“和”;同:事物的单一性思考:求同存异与“和”的关系。第二章以伦理为中心的儒家政治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1、崇先王之道(尧舜禹);2、以六艺为法(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承载体);3、崇尚礼仪(以礼治国,以礼来区分君臣、等级等);4、有基本范畴(仁、义、礼、智、忠、孝、信、爱);5、宗师孔子。第一节以仁为中心的孔子政治思想政治伦理教育,以培养官僚为目的;具有社会批判精神。一、政治理想与统治者的自我认识1、政治理想——有道特点:(1)注重礼制,所有人都该遵循礼制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2)“分”中注重“仁”、“和”,“礼之用,和为贵;“别”中求“和”,不同中求得和谐。“仁”的内容,中心思想是忠恕即爱人,体现在政策上就是:(1)富民足君,“使民有时”、“敛从其薄”、“节用”;(2)先德后刑,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先富后教、先惠后使、先教后杀。2、理想国——尊“五美”、屏“四恶”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恶,慢令期至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习。二、伦理政治与专制秩序1、伦理原则(1)关于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兄弟、朋友;(2)如何处理上述关系:讲仁、讲义、讲忠、讲恕、讲智、讲勇、讲温、讲良、讲恭、讲俭、讲让;(3)礼、仁为纲:礼是处理关系的行为准则,仁则是精神指导,包括克己、爱人、复礼。其中的克己又包括以下方式:修己、约束、自戒(色、斗、得)、自讼、自省、自责、慎言、慎行、无争(最彻底的方式)。2、政治与伦理道德的关系(1)关于道德与刑政的关系,道为主,刑为辅;(2)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道德教化过程;(3)君臣关系要以仁、义、礼、智、忠、孝、信、爱来维持;(4)从事政治的人首先要进行道德训诫。3、保守边际平衡政治思想政治思维:(1)中庸、执中,用“中”,即按照一定标准达到事物之间的平衡;(2)避“过”与“不及”,保证事物的质;(3)无可与无不可。“六好”与“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第二节《中庸》《大学》修身治国思想把圣贤政治、道德政治提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强调个人本位。一、关于修身之道基本特点:向内作工夫,有内而外。向内:(1)顺性,顺着本性而行,即“道”。通过“诚”即强化道德意识、修身而达到顺性。(2)诚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由:(1)把己、家、国归为一种系列关系,存在内在统一性,以孝为先、尊祖,孝是中枢;(2)各种道德关系中修身作为中心环节;(3)道德与人的关系中,人是道德的体现者;(4)人在政治实体中是最有活力的主动因素;(5)只有修身,才能正确处理好德与财的关系。第三节孟子仁政思想一、人性善和伦理思想1、性(大性)善说:人皆有不忍之心(四心)恻隐之心(核心)仁羞耻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小性: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2、仁义礼智与人性善(仁是中心)(1)仁义礼智与人性四心;(2)仁,突显在行动上,由己及人,由亲及疏,“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人路”,人的行为规范,从兄、敬长、尊君。礼,也是行为规范,揖让进退之类,仁、义的外在体现。智,明辨是非。3、人同类说一切人都属于同类,圣人与民同类。(1)含义:人区别于动物,在自然界自成一类;人之所以同类,有重要的统一性,即人性的善。(2)评价:冲击了原先君臣上下等级严明的观念,提高了一般人的地位;把仁义的地位提高了。(3)实际与理论差别的原因:由于人性的内在原因引起,大性与小性、本性与欲之间存在冲突,加之外在环境的影响。如何克服人的“欲”——尽心存心,A保住良心(四心),B与“放心”(欲望压倒良心)作斗争,寡欲。4、人心分化、等级以性、道来区别君子与小人、阶级划分、劳心与劳力二、仁政说(王道、王政、先王之道、尧舜之道)1、理论前提——性善。2、内容(通过政策来说明):(1)给民以恒产(措施:制民之产,恢复井田制);(2)赋税徭役有定制(平均地税,不违农时);(3)轻刑罚;(4)救济穷人;(5)保护工商。三、君臣、君民关系1、君权神授、君主品质王位不能私相禅让;君主要成为道德的楷模和表率,“身正而天下归”,与“匹夫”为友。没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一治一乱”,认为圣王、暴君决定历史。2、臣的作用与君臣关系(1)臣的作用:“不用贤则亡”,“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杰使能,贤者在位”。(2)君臣关系:A事君要以道义为基础,不能一味对君主顺从;B臣要有大丈夫精神,为道义而献身,不为权势而低头;C反对君主无二。敬王表现在讲不讲道义,而非一味的顺从、唯唯诺诺;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主可以向臣子学习;权力、道德、知识形成相互制约圈。3、义利关系与得民之道(1)对于统治者来讲,先义后利;于民而言,先利后义。(2)民贵:A民的向背关系国家的兴亡;B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3)得民之道:A得其民要得其心,抓住民欲;B考虑民的喜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四、王道、霸道及其统一1、王是作为统一的君主,而霸则指诸侯;2、王道即仁政(得民心、行德、服民),霸道即以力取人;3、战争应该是以仁伐不仁,以仁义为基础。五、荀子的政治思想从人性(起伪代性)与礼治、法治、人治两方面来理解。以法自然为中心的道家政治思想总的特点:A讲道;B因道(法自然)第一节《老子》法自然无为政治思想政治思想的回归性:神性——世俗性一、道法自然1、《老子》道(1)道宇宙自然观本体论的认识角度,混沌,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天地之母,万物之根社会人生观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是逐层递进的。(2)道的法则——自然,宇宙中最完美的形式(3)人道与天道两者相违背,人总是有所企求的,总需要得到满足,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违背自然即天道;社会的进步都是道的式威、道的颓废。2、道的特点(1)融合了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2)把混沌作为宇宙的原初,追求政治历史发展的虚无(3)把政治与自然一体化。(以道论政,以政回道;“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王法自然,就是要实行无为政治。)二、无为政治1、无为的提出(1)从哲学角度,无是万物的本原;(2)“有”生于无,且是暂时的;(3)守住“无”,反对有;(4)无在人事上表现为“无为”;(5)有为(欲望、智慧等)导致伪、善等。(盗利关系——“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争与不争——消除人的欲望。)2、无为政治的内容、实现手段无为不等于消极观望,而是一种政策;为无为就要铲除有为:A在具体政策中劝统治者减少活动。具体原则“三去”,去甚、去奢、去泰;B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经济上,废巧利之器;政治上,不尚贤使民不争;精神上,去掉知识,“绝圣弃智”。三、弱用之术弱是道德的根本属性,“弱者,道之用”。1、静观。动、变化只是暂时的现象,静是事物的本质,动是变态,应该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临事不惧,镇静自若”。2、守弱用柔。“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3、知盈外虚。指哲学上量的问题。4、居上谦下。居上示尊,以下安上。5、不争之争。并非绝对不争,以不争达到争的境界,具体形式有:(1)争众人之不争;(2)
本文标题: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