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2.宗法制度:中国古代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它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3.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两千多年来,我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4华夷之辨:我国封建史学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统观念,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夷之辨是根据《周礼》、《仪礼》、《礼记》以及《春秋》来区分华夏和蛮夷,其中《春秋》是华夏礼仪的宗旨,三礼是具体的规则。“华夷之辨”的实质就是文明与野蛮之辨,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文化民族主义。其重点在于保卫文明、学习先进,抵抗野蛮侵略和落后倒退,防止一切野蛮侵略文明导致的文明破坏、社会倒退的悲剧的发生,并追求对落后野蛮地区文明的感化。5.《周礼》:亦称《周官》,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代儒者搜集周王室官制和当时各国政治制度,并附以儒家的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一部关于理想政治制度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庞杂,包含有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家庭婚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不仅是调整贵族内部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还规定了奴隶制国家的一些根本制度,包括宗法等级制度。6.加九锡:帝王赐给有功或有权势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一般指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鬯。属嘉礼。每加九锡,帝王必颁九锡文,叙述和肯定受礼者的事迹与勋劳。事实上,自汉献帝封丞相曹操为魏王、杨坚等,在掌握军政大权后,莫不仿其故事,以为篡位换代之准备。7.墨子: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8.庄子:①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曾为漆园吏。拒绝过楚威王的礼聘。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者。著作有《庄子》。②书名。又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一部经典著作。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也有相对主义及宿命论的倾向。其文汪洋恣肆,在先秦散文发展史上有突出地位。晋郭象有注本,清王夫之有《庄子解》。9.杨朱学派: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之一。创始人为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它的主旨是从个人本位出发,提倡“贵己”、“为我”、“轻物重生”,视个人感官的物质利益高于一切。其学说盛行于战国时期,“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杨朱无著述流传,其言论事迹散见于《孟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等。10.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为大一统政治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和善于把公羊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中的政治家公孙弘,经过一代代今文经学学者的推阐与实践,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深受汉朝皇帝的重视,始终在汉朝政治中处于主导地位。11.古文经学:汉代经学一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应,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关注历史史料学与语言学。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壁中夹层所藏竹简,《论语》、《书经》、《孝经》等数十篇,因是以古蝌蚪文所写,乃称古文经。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民间,但未能立学官。12.今文经学:汉代经学一派,与古文经学相对应,主要特点是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以符合当时的需要,被列入学官,成为正统。而古文经学不断对其发动挑战,到汉朝灭亡和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时期,今文经学逐渐衰落,直到清代,随着朴学兴起和社会改革的需要,今文经学被重新发现,主要代表人有康有为13.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召集的一次由汉章帝刘炟亲自主持的全国性经学讨论会。西汉以来的经今古文之争在东汉继续发展,同时讖纬迷信也发展起来。而今文经学章句繁多,解说杂乱,需要权威的解释以“省章句”、“正经义”。为了进一步确立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群儒于79年大会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会议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编次为《白虎通德论》(又名《白虎通义》、《白虎通》)一书。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使封建纲常伦理化、系统化,同时又将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与谶纬迷信等与儒家学说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14.三统说: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董仲舒认为,每个相继的朝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饮食和制度的具体形式作一些改变,自成一统,以应天命。1年12个月之中,有3个月可以作为岁首(正月),即子月(现时农历十一月)、丑月(农历十二月)和寅月(农历正月)。一个朝代以某月为岁首(正朔),就要确定相应的朝服、车马仪仗等的颜色。15.三世说:三世说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的过程。此说源于古代,由近代康有为系统化,成为社会维新的理论基础。按《公羊》学派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16.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17.正始玄风:是三国魏正始年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魏晋玄谈风气。正始玄风是在司马氏即将取代曹魏政权的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产生的。它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只有建立在最朴质的无为无欲基础上的名教才是最真实的名教。其目的是融合儒道,克服汉以来名教的虚伪浮华。在正始玄风的影响下,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18.竹林七贤:是指晋代的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王戎七位名士。“七贤”对腐败的政治和黑暗的现实不满,又都不拘礼法,蔑视权贵,逐寄情竹林山水,肆意酣饮畅歌。其政治倾向和哲学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崇尚老庄而鄙视儒法。其作品大都追求“自然”和“真”的审美理想,体现出表现自我和个性化倾向。多用象征、比兴、寄托等手法讽刺虚伪的礼法之教。其艺术创作风格、人生态度、个性精神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其后的文人阶层乃至中国文化都产生深远影响。19.越名教而任自然: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嵇康的政治论。嵇康反对司马氏集团提倡的虚伪名教,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本身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恶浊现象的根源。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与名教相对抗。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不为名教所拘束,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强调“心不存于矜尚”、“情不系于所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憧憬“大朴未亏”的古代社会。嵇康对名教及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该宗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故亦称又称“佛心宗”。传说禅宗的创史人为菩提达摩,至五祖弘忍之后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重视打坐“息想”,以起坐构束其心,力主渐修成佛。南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论佛,不立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中唐以后,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提倡,南宗成为禅宗正统,受到唐王室重视,对士大夫和劳动群众都有较大影响。《椤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对该宗有较大影响,《六袒坛经》为其代表经典。此宗曾传入日本和朝鲜。21.涅槃学派:中国佛教学派,流行于南北朝至隋代。因研习和弘扬《涅槃经》而得名。又称“涅槃宗”,其学者被称为涅槃师。涅槃学派大都信奉“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说,以如来藏为其理论支柱。但对于《涅槃》经中佛性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所谓“十一家”之说。中国佛教中的教相判释,从文献上考查,始于早期涅槃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涅槃学派是重要的一环。22.般若学:中国佛教大乘空宗(中观宗)的宗教哲学,为魏晋时期与禅学并行的佛学两大学派之一。因颂扬《般若经》而得名。此学最早于东汉末由支谶介绍来中国,三国时支谦亦加以阐扬,但影响不大,魏晋时期,同玄学合流而得到广泛传播。其基本思想观点为将整个宇宙分成“色”(一定意义上的物质世界)与“心”(指精神世界)两部分,认为二者均为假名,无实体,其性为空。这一基本精神包含于各种不同的般若经中。由于对般若思想阐发不同,至东晋则形成六家七宗,并影响及隋、唐有关宗派。23.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和石介被称为宋初三先生,是汉宋学术在转型期间开风气的关键人物。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倡儒家道统,批判佛老时文;二是注重义理说经,批判章句注疏;三是致力内圣外王,讲求明体达用。这些都对后来的程朱理学和濂洛之学有着很大的影响。24.“北宋五子”:北宋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五位,即后人所称的“北宋五子”。一是周敦颐,他创立的学派称之为“濂学”。二是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三是邵雍,他的性命之学对心学一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他的两位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其中,周敦颐和张载可谓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周敦颐: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易说》和《易通》。张载:张载的哲学博大精深,几乎包含了对所有哲学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他的道德论和认识论部分中,张载对理学的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并提出了“立天理”,“灭人欲”的命题,这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发展影响很大。而程颢、程颐的“洛学”,则标志着理学体系的形成。从一个历史时代的主要思潮的特征来看,“洛学”已经具备了理学的典型形态。二程也是理学两大流派——道说一派的奠基者。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4)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5)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2.简述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气候变迁与自然灾害。(2)气候变迁与人口迁徙。当气候进入冷期之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