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中国梦思想体系的发展理念
1中国梦思想体系的发展理念王征国(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湖南长沙410011)[摘要]习近平中国梦思想体系新的发展理念,是指“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是指事物发展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平衡功能,即在非均衡发展中实现均衡,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是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趋势,它是个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谁能创新,谁就可以抢占先机,引领全球发展潮流;开放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态,是一种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全球化经济体系;共享能保证基本的公平和正义,让人民群众普遍分享到增长和发展的收益,从而为中国梦思想体系奠定可靠的群众基础。[关键词]中国梦思想体系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作者简介]王征国(1951-),男,湖南武冈人,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教授、湖南省创新与方法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据新华社重庆1月6日电,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把中国梦思想体系新的发展理念,拓展(概括)为“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并强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同时,五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这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新一年的实践动员令,是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常态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新的时代发展潮流、厚植新的发展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12&ZD009)的阶段性成果。2势的战略性抉择,具体反映了习近平同志所论述的“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1〕的本质要义。一、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习近平同志强调崇尚创新,就是“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这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1.创新发展模式我们的发展是基于资源环境的发展,不是牺牲资源环境的盲目式发展;我们的发展又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不是杀鸡取卵的掠夺式发展;我们的发展还是创新技术范式的发展,不是传统工业化的自杀式发展。所以,回答新常态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创新发展模式。首先,发展是基于资源环境的发展。发展是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的。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推行对外扩张,挑起战争事端,始终都围绕着能源资源争夺。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不均,除了俄罗斯以外,大部分国家的能源资源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国际能源资源争夺更加激烈。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但美国单边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导致国际石油价格忽高忽低,引发全球经济动荡。而非法倾倒垃圾、外来物种入侵、沙漠化、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安全。我国融入全球化经济竞争之后,国际能源资源、传统产品价格中的“中国因素”不断增强,不仅给“中国经济威胁论”提供了口实,而且增加了遭遇进口价格风险和出口反倾销风险。我国虽然资源短缺、禀赋差,环境负荷有限,但不能把资源环境危机转嫁给别国别地区,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既可以抵御外来风险,降低国外依存度,又可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使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次,发展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既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传统的发展模式,是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如同竭泽而渔。其结果只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即杀鸡取卵的掠夺式发展。虽然我们在未来十几年当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无所作为。其实,节约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将当代人的发展与下代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全面推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3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惠及全体人民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科技与低碳经济的浪潮。我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将面临绿色能源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将面临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新的竞争。我们抢占绿色能源科技的战略制高点,理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再次,发展是创新技术范式的发展。发展是创新技术范式的发展,不是传统工业化的自杀式发展。针对我国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再也不能过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必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由于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和关键,所以要在强化原始创新的同时,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自主创新品牌。而这种新的技术范式就是循环经济,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开辟出了新的道路,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一是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这实质上是在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从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的前景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安定祥和的社会。这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短缺资源的使用而产生的利益摩擦。事实上,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社会共有性质的短缺要素,利用它所创造的利益必须得到公平的分配,而且必须保证它的可持续利用;使用它获得利益的人必须使其他人的利益不受伤害,或者4对受到伤害的人给予补偿;受益人在使用后应尽可能将其复原,以便其他人能够继续使用。显然,这需要社会做出一种制度安排,生态环境的使用者改变原来的技术范式,采取新的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资源制约日益增强,循环经济必将会成为未来人类社会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这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三是从新型工业化道路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要求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2.破除体制障碍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已经提了好多年了,但长期难以落实,主要原因在哪?是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原来一些旧的体制并没有完全革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形成的某些体制随着形势变化,也有的成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障碍。例如:各级政府依然保持着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很多地方仍然把GDP增长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现行财政体制和支出责任过于下移使各级政府将财政税收和物质生产的增长紧密地联系;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尚需推进,等等。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过程中,原先计划经济的靠行政定价、人为压价的情况普遍存在,它所造成的价格扭曲,又使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压制,同时造成稀缺资源的低效使用和大量浪费。所以,破除体制性障碍就是我们创新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所在。首先,形成体制障碍的主要原因。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历史性的进步,但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现在的情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有不少缺陷;国民经济开始按照新体制的轨道运行,但机制还很不健全;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消除,而那个时期在社会领域的某些积极成果,例如社会公共卫生和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一些地方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市场经济体制在显示优越性的同时,其固有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现在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问题。过去那些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经济体制改革初始阶段所产生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对于破除前者,持疑义者不多;对于破除后者,人们触及不多。在经济体制改革初始阶段,所确立起来的改革目标模式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有一些地方还比较模糊,这可能是形成体制性新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政府应该在经济运行中特别是资源配置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由于我国改革初始阶段主要是以“东亚模式”作为参照,比如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作为榜样,而东亚模式5的重要特点是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特别是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这种模式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早期,对推动经济起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经济增长到一定水平以后,特别是在资源瓶颈日益收紧时,这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就会遇到继续增长极限时,政府过度介入经济运行,特别是介入要素价格形成乃至资源配置的做法的负面作用就日益凸显,就要求我们对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调整,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驱动经济增长,否则经济出现波动就难以避免。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教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次,促进全面创新的国家制度。这就是说,国家制度应该鼓励理论创新、倡导制度创新、追求科技创新、支持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牵涉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它是指导全面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科学方法。如果国家制度和政府机关不能切实保障公民的思想自由和理论探讨,反而处处设置障碍,那么这个国家及其政府轻则被置疑、重则被抛弃。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其制度文明的萌生、成长和成熟的现代化过程,包括政治体制现代化、政府体制现代化和政党体制现代化。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国家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才能得以充实和完善。如果一个国家或政府,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国家或政府就会失去民心、失去执政地位。科技创新始终是全面创新的主轴并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始终没有变。当一些欧美国家抓住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跃升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时,我国却因一次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由全球经济规
本文标题:中国梦思想体系的发展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