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几点认识(周叶中)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几点认识武汉大学周叶中提纲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释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点四、结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但不同国家由于其所处历史条件、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推进和实现法治过程中必然会选择不同的法治道路。周永康同志在中国法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党中央做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和成果的高度总结,也是对中国未来法治发展方向的精炼概括,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体现了世界法治发展的根本规律,展示了人类治国理政的智慧。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释义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对“法治”会形成一些共同认识,但另一方面又会基于各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法治”的特有认识。然而,无论是对法治的普遍性认识,还是对法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都主要存在于价值层面。要使存在于价值层面的法治转化到制度层面,并成为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实践,则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和形式,亦即必须通过一定的法治道路。因此,法治道路是实现法治必然要经过的途径、方法和形式等的总称。第一,尽管人类对法治的主要内容存在一些普遍的共识,但对其具体含义的理解,各国则依据其各自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同。第二,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在遵循法治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又对法治的内涵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三,即便世界各国对法治某一方面的问题形成共识,但在实现方式上,仍有可能因各自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同。概而言之,尽管法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但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法治模式,相反,由于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因此各国理应选择适合本国的法治模式。(一)法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反映了人民意愿,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顺应时代潮流,切合“从人治到法治”的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国情,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而探索形成并推进法治发展的道路。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探索治国理政方式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执政三次大的变化。(一)从人治到法制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人治传统,礼、道德、权威言说等法外规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反思“文革”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面的反思。从“人治”到“法制”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第一个节点。1978年后,虽然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重视法制的作用,而且将治国理政的方式逐渐从传统的人治思维向法制转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转变,但这一转变与严格意义上的法治仍有一定距离。(二)从法制到法治1989年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形成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而将“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修宪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明确载入宪法,法治因而成为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首先,法治不同于人治。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制定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去实施,因此,“法治”归根到底是“人治”。其次,法治不同于法制。法治不仅是一种制度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体系。从法制到法治的重大变化,与当时国内外的各种因素有关,主要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关系四个方面来概括。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确立社会主义法律的最高权威。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条件。第四,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形成产生了促进作用。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彻底抛弃了法律工具主义,彻底与其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人治思维相决裂,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彻底抛弃了中国数千年的人治传统。因此,“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不仅仅是一次执政党治国方略的调整,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程度的一次提升。(三)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执政2002年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坚持和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创造性地将法治这一人类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与执政党的建设相结合,将党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执政转变。这一转变使法治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过程中的第三次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领导方式。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条件下,根据现代政治的基本规律,对执政方式作出的战略调整。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再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在中国实现法治的理想。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立足于中国国情,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法治道路。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点可以从根本目的、指导思想、制度基础、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五个方面来概括。根本目的决定法治道路的形态,这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别于其他国家法治道路的关键。中国人民选择法治、建设法治、发展法治的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的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符合中国自1840年以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根本目的(二)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法治道路的思想基础,贯穿于法治道路形成、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保证,使其不至于偏离正确的政治轨道。(三)制度基础制度是法治道路存在的物质形式,也最为直观地反映一国法治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其制度基础,从制度上保证了法治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四)动力机制法治道路的动力机制是法治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推动的。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五)发展模式法治道路的发展模式是对一国法治建设和发展方式的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注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统一,注重法治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注重法治发展的规划性和步骤性,因而是典型的渐进型发展模式。第一,渐进型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法治发展与社会其他方面事业的协调,因而在本质上属于关联论范畴。第二,渐进型发展模式要求法治发展是一个有规划有步骤的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根本目的、指导思想、制度基础、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上的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法治发展道路。四、结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法治发展唯一正确、可行、有效的道路。现阶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态度,就是在把握法治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特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几点认识(周叶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