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现代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上)
1专题三中国现代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上)主持人:刘克静济南市天桥区教研室嘉宾:任文静济南市第六十八中学侯淼济南市外国语学校刘: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参加初中历史新课程暑期远程研修。我是济南天桥区教研室的刘克静。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两位嘉宾是济南外国语学校的侯淼老师(大家好),济南68中的任文静老师(大家好)。在这次新课程历史远程研修中,我们要讨论的题目是中国现代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研讨:(PPT)今天,我们首先研讨前两个问题,一是依据课标,整体把握中国现代史。二是中国现代史内容解析。侯老师,请您先谈谈如何依据课标,整体把握中国现代史?一、依据课标,整体把握中国现代史(PPT)侯:好的。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代史,首先就要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内涵,认识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主题。关于中国现代史的内涵初中历史课标有明确阐述:“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其主题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PPT)任:从课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主题。中国现代史,就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的历史,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制度形成、发展、完善的历史。刘:既然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代史的研究主题。那么,如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现代史呢?侯老师请您给大家谈谈。一.依据课标,整体把握中国现代史。二.中国现代史内容解析。三.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教学设计问题。四.中国现代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中国现代史的内涵:“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主题: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侯:好。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从传统视角把中国现代史分成四个时期,这就是:(PPT)(读)近年来,史学界不少学者注意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审视现代史的诸多问题,主张用现代化观点来把握现代史。那么什么是现代化呢?(PPT)我认为所谓现代化就是指:(读)从现代化的视角看,中国现代史可以分成以下的三个时期:(PPT)(读)刘: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中国现代史的内涵、研究主题和历史分期,那么,如何把握中国现代史的课程目标呢?任老师,请你谈谈好吗?任:好的。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那么,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把握这三维目标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课标是怎样表述的(PPT):(不念)传统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史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3)“文革”时期(1966—1976):十年动乱,“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4)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史分期:(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至今)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现代化含义: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生态各个方面。这一过程既包含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指工业化)、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指民主化),还包括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指城市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等内容。3任:上述关于中国现代史课程目标的总体表述,我们是这样认识的: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是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要求;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适时渗透三维目标,做好三者的有机结合。二.中国现代史内容解析刘: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确了如何“依据课标,整体把握中国现代史”,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依据内容标准对中国现代史进行准确解读呢?我们首先看看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标准有哪些:(PPT)内容标准中共有七个学习主题,其中前三个学习主题,是依据历史发展时序性来设置的。这三个学习主题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巨变。侯:后面这四个学习主题,则反映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历史发展概貌,重点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任:可以看出,现代史的课标内容标准体现了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特点,但即将出台的新课标已不采用主题式,而是时序式,内容按时序罗列,以通史形式呈现。刘:既然是以通史的形式呈现,那么,根据通史体例,我们可通过三条主线来把握中国现代史。(PPT)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6.科技教育与文化7.社会生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发展历程。4首先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这条主线,(PPT)这条主线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先后完成了两次重大经济转型。第一次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主要是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的;第二次完成了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主要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的。在第一次转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PPT,不念)不同的阶段,探索的重点不一,因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先分别了解这三个阶段及各自的特征。侯:我先来谈谈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到1952年,探索的重点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财政经济极为困难。在一些资本家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PPT)为了恢复国民经济经济,1950年我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阐述了恢复国民经济的纲领、路线和方针。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为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为从新民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任:第二个阶段:从1953年到1956年,探索的重点是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PPT)(不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第一次: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建国初,民族资本家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读)共产党军事内行,经济外行。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经济上0分。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到1952年,探索的重点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阶段:从1953年到1956年,探索的重点是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三个阶段:从1957年到1976年,重点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当时党中央预计“相当长的时期”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但是,在后来具体实践中,由于党中央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过渡的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提前,影响了过渡的质量,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任:这一阶段还是取得了许多成就。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3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它以工业化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开始进行三大改造。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开始改变,当时一位访问过中国的西方学者这样评价道:(PPT)刘:这样,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从新民主义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侯:下面我再来谈一下第三个阶段:从1957年到1976年,重点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大改造完成后,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提出经济建设要“以苏为鉴”的思想。(PPT)(读)任:为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国家正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向前迈进,在这方面,这个国家作出的成就,超过了任何其他地方所能做到的一切。”(弗里克斯·格林《觉醒了的中国》)毛泽东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吗?6重要探索,为八大的召开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刘: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了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任务。但是,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的意见并没能在实践中很好地坚持下去,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遗憾。侯:的确。1958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在工业建设方面开展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农业生产上开展了以“一大二公”为主要标志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60年代虽然进行了调整并有所好转,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指导思想,致使文革时期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刘:总之,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第一次转型期,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但同时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条件下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并未完全搞清楚,而且当时我们所学习和借鉴的外国经验又不是成功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探索充满了艰难曲折。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第二次转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PPT)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任: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PPT)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安徽和四川开始,到1982年在全国普遍推广。农村经济第二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