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现代史近代史专题训练(高二用)
1中国现代史近代史专题训练(高二用)段小田2013-12-28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例1】[2011·江苏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考点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例2】(2013·湖北百校联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主要说明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例3】(2013·泰兴测试)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例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例5】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考点3、“文化大革命”【例6】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一届人大1954—1958年二届人大1959—1963年三届人大1964—1975年四届人大1975—1977年五届人大1978—1982年54115A.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D.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考点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例7】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C.国民平等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考点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例8】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例9】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例10】下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A.实施群体不同B.享受权利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主要作用不同考点6、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例11】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干扫干净屋子再清客”政策D.参加日内瓦会议【例12】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例1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边【例14】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例15】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2【例16】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考点7、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例17】《印度时报》描写中国60年的反差时用了如下两个词:贱民和全球强国。文章说:中国曾被视为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直到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摆脱孤立。“现在,它是一个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它购买美国国债,在拉美和非洲抢购自然资源,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新中国始终得不到美苏的承认B.“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其实现C.“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中国已跻身“超级大国”行列D.“在重大外交问题上更响亮的声音”→→和谐、合作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财富考点8、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例18】“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例19】1972年2月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就中国而言,发表这一声明主要针对着A.美苏争霸愈演愈烈B.美国霸权主义不断扩张C.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D.苏联对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野心【例20】1972年中日建交,新千年后小泉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最近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使中日关系再次走入低谷。以上事实说明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C.日本对外政策随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例21】(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竞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也。——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材料二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有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材料三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考点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例22】观察以下两幅图片,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A.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B.中国是两大组织的创始会员国C.两个组织的合作都已渗透到政治军事领域D.新时期中国由不结盟走向结盟【例23】2011年3月22日中国就联合国是否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的1973号决议的表决投票时,中国政府投了弃权票,这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中国又一次投了弃权票。由此说明中国实施的外交政策是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建立新型区域合作关系C.结伴而不结盟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例24】2011·焦作期末“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B.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0、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例25】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例26】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项目年代196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史近代史专题训练(高二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