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历史背景1、雅尔塔体系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勒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思维发散】*雅尔塔体系(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2)基础:美苏均势(3)实质:美苏两分天下(4)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美苏两国同盟关系的破裂: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3、美苏实力均衡: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思维发散】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二战后之所以出现两极格局,一是由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二是因为美苏两国实力的增强。二、开始1、含义:1947---1991年间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2、开始(1)序幕: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序幕。(2)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3、措施(1)政治上A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B苏联: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克格勃),以协调和统一社会主义国家行动。(2)经济上A美国:1947年6月,美国提出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扶持和控制西欧。B苏联: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经互会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目的是打破西方经济封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3)军事上A美国:1949年,美国、加拿大等12国建立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B苏联: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以苏联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华约)。4、影响: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对峙局面形成,标志美苏冷战格局完全形成。二、冷战下的国际关系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导致国际紧张局势(1)1950年---1953年,美国参与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2)1962年,出现“古巴导弹危机”事件。(3)1961---1973年,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三、两极格局的影响1、积极影响(1)在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2、消极影响(1)政治上,严重恶化的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2)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考点二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欧共体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两极格局下,西欧地位下降,欧洲国家认识到欧洲国家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需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5)关键因素:法德宿敌的和解。2、进程(1)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六国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4)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20世纪80年代之后,共同体加快防务合作。3、特点(1)成员国不断增加(2)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3)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方向发展。4、影响:(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2)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3)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4)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二、迅速崛起的日本1、原因:(1)日本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础,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3)重视教育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4)80年代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2、表现(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3)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4)80年代末,日本经济低迷,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3、外交政策变化: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试图摆脱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束缚,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4、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的启示(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三、中国的崛起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2)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3)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4)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发展。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1)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200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经济实体。(2)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美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2、标志:1961年,在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不结盟运动正是诞生。3、主张:(1)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和维护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2)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意义:(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考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1)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A历史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B内部原因:经济危机、政治危机C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D西方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E直接原因:执政党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最终失去了政权。(2)表现:A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巨变的国家。B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2、苏联解体(1)原因:A根本原因:斯大林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B主要原因:民族矛盾尖锐C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D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2)过程:A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瓦解。B1991年,“八一九事件”,使得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1991年12月21日,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美苏两极冷战局面结束。(3)影响:标志两极对峙格局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二、鼎足之势的西方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单极世界”,先后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2、西欧:欧共体扩大为欧盟,欧元诞生,欧洲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三、俄罗斯实力增强:进入21世纪,普京带领俄罗斯人民逐渐走出低谷,实力有所增强。四、东方世界力量不断壮大1、不结盟运动进一步发展:1992年,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扩大,中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2、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已成为政治大国,并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五、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趋势1、特点:世界存在着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等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2、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本文标题: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