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中国语文之诗歌复习修改
中国语文之诗歌诗歌定义•广义:诗是文学、艺术的通称。•西方的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而是包含美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理论体系。•别林斯基:“诗是艺术的整体。”•狭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何其芳《关于写诗与读诗》:•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毛苌:“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闻一多:“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郭沫若说:“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艾青:“诗是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情感而凝结了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德国诗人席勒:“诗的观念,那无非是尽可能完美地表现人性”。诗歌的美一、语言美、意境美二、含蕴美诗歌•重点提示: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先秦诗歌。汉乐府诗与五言诗。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新诗。一、诗歌的起源•诗歌的起源: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叙事性文学(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从歌谣到诗歌•歌谣:•《诗·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梁启超:“歌谣既为韵文中最早产生者,则其源自当甚古。质而言之,远在有史以前、半开化时代,一切文学美术作品没有,歌谣便已先有。”•(一)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淮南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且介亭杂文》:•“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人记下,也没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从表声的歌谣到表意的诗歌:●《吕氏春秋·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女乃作歌。歌曰:候人猗兮。●《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吴越春秋》卷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二)诗歌起源于宗教•●《礼记·郊特牲》相传为神农时期作品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卜辞》(殷商)•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采莲曲》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生产劳动与宗教二者密切关连。•《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葛天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上古歌谣主要特征: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诗歌的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先秦诗歌:《诗经》、《楚辞》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源头:上古歌谣,二言为主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为四言诗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杂言诗《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诗经》。书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诗经》成书•●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何休《公羊传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国语·晋语》六:“在列者献诗”。•《毛诗·卷阿传》:“王使公卿献诗以陈其志。”•★统治者采诗、献诗,目的在于“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删诗”说•《论语·子罕》:孔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诗经》的传授:四家诗(齐鲁韩毛)•齐·辕固•鲁·申培•燕·韩婴•赵·毛苌★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学官,毛诗晚出,未得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今文。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之人渐多。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大行于世。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手法)•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风、雅、颂的各自产生时间•《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写作手法之:赋★“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写作手法之:比★“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如(《魏风·硕鼠》)写作手法之: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诗经》内容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的《静女》,《卫风·木瓜》写男女青年互赠爱情礼物,反映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氓》。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如《伐檀》、《七月》。反映战争和徭役的诗篇。如《采薇》,《鸨羽》及及思妇诗。讽刺统治者的诗篇。如《齐风·南山》、《齐风·敝笱》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诗经》的艺术特色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自《诗经》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比兴的垂范:《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后世“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楚辞★楚辞: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一带中原文化的结晶,楚辞则带着浓厚的江淮流域特色。•(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离骚•★《离骚》解题•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词也。”•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创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前往汉北之时,大约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离骚》的艺术特点★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意象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两汉诗歌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乐府、东观(洛阳)、鸿门都学(洛阳皇家学校)的设立、游学游宦风气的兴盛,都给汉代诗歌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汉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构,后转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有二言、五言、杂言,其中五言居多。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战城南》等。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系汉末文人所作,代表着五言诗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李延年《佳人歌》、辛延年《羽林郎》等。魏晋南北朝诗歌: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新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七古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建安体:三曹七子(孔陈王徐阮应刘),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诗歌风貌。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正始体:竹林七贤,阮籍嵇康为代表。司马氏掌权,时局昏暗,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与幻灭感。诗歌与玄理结合,词旨渊永,寄托遥深。田园诗:陶渊明。永明新体诗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三国东吴,分为“吴声歌曲”、“西曲歌”;北朝民歌,以《敕勒歌》、《木兰诗》为代表。“汉音魏响”曹操属汉音,丕、植属魏响。这是一般的意见。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曹操《短歌行》等,“汉人乐府本色尚存”。“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钟嵘《诗品》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唐诗:古代诗歌繁盛时期文化背景:强盛的国力、立国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唐代士人较为开阔的人生道路和更多的入仕机会,漫游、读书山林、入幕和贬谪的文人生活风气和状态,以及佛道二家对文学的影响。唐文学尤其是诗歌繁荣的条件:客观条件:唐代的大繁荣与大破坏。唐代曾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
本文标题:中国语文之诗歌复习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