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1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编写:高婷【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备考指要】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重难突破】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1)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如建国初期;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2)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3)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4)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2(5)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6)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2.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与线索特征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三、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3(1)从根本上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2)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3)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2.特点(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3)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3.影响(1)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2)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3)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4)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由于受顽固势力的阻挠,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四、票证中的中国:1、背景:⑴生产力落后: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粮食增产幅度远远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于是国家于1953年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人们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各种票证加起来共达60多种。此后这一制度延续30余年,成为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见证。⑵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方针,以后长期推行,导致与人民生活消费紧密相连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不足,导致物质的紧缺。4⑶文革等左的错误破坏:到1965年,部分票证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由于文革的爆发和持续十年的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当时除了“红宝书”不需要票证,几乎所有的物品购买都需要票证。2、作用:票证是中国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一度在中国历史舞台中扮演重要角色。票证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由此初步缓解了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保证了建国初期大规模重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票证发行限制了公众消费,阻止劳动力自由流动。且票证发行后,社会上立即出现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造成社会的分化与对立。3、票证时代的结束: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丰富。80年代初,禽蛋蔬菜的价格逐渐放开,一些工业品也逐步达到了供需平衡。于是从1984年开始,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逐渐离开中国的流通领域。到1992年,随着中国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票证最终结束了它长达40年之久的特殊身份。同时,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正式提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产物——票证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消失了。五、高考真题:1、(2007广东)“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2、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国的主要城市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3、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4、(2010·山东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5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中国近代: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6、(2010·安徽卷)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到:“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晚上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D.人们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去北平出差可以乘坐飞机7、(2010·江苏卷)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8、(2010·辽宁卷)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B.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C.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设置无线电报D.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9、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10、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1820-184929290061850-187972154981880-19111560118381912-1939473077396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上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12、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13、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D.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广泛而深入1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