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专题十二MicrosoftWord文档
第五板块世界现代世界现代史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一般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划分为现代史和当代史。从文明演进来看,又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现代化转型与震荡、工业文明的全面展开和工业文明的新发展。专题十二转型期的震荡与探索——20世纪初~1945年杨诗梅一、把握关键时间分界线:1900年、1914年、1917年、1918年、1919年、1929年、1939、1945年二、阶段时代特征和主干知识:震荡: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立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法西斯主义建构适应全球化的国际关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给人类社会带来激烈的震荡,主要表现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危机:从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转型看,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没有顺应20世纪初的现代化发展变化的需求的结果,同时不顾整体世界的需求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则加剧了它的程度;战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实质与现代化在横向发展(即整体世界的发展)有关联,人类社会究竟应该如何适应它;法西斯:法西斯有的出现在遭工业化排挤的中产阶级中,有的出现在工业化进程中而产生的垄断资产阶级中,都是对现代化的反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取得了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当代世界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立:政治上的苏维埃、经济上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改革:调节生产与消费、扩大民主范围、缓和社会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赶超型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立;国际关系的调整:国际联盟的成立、殖民政策的调整与民族自决原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力图用妥协的办法解决矛盾,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政治上: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苏维埃,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经济上:苏俄(联)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模式进行了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3.整体世界和国际关系上:国际联盟的成立;殖民地的政策,宗主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中欧和东欧出现了一批独立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力图用妥协的方法解决矛盾,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为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提供借鉴。4.科技文化上: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技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一)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3.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①政治原因:掠夺殖民地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②经济、科技原因:整体世界形成、世界性殖民帝国形成、现代通讯和交通的成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明。③战争的爆发和进程:④一战的影响:(二)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①二月革命1917年3月,为得到面包和停止战争而进行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起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②四月提纲:指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③十月革命:④苏维埃政权的建立:⑤十月革命的意义: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传导型现代化以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要以社会主义方式去清除资本主义模式下没有清除的俄国现代化的阻碍。2.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1)向社会主义过渡①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②内容差异: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③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③“斯大林模式”(1925~1990):这一体制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才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现象。在俄国文化水平落后、传统文化没有经过很好扬弃的情况下,这种政治上的集中就带有专制的色彩。(三)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1.巴黎和会与国际联盟的成立:2.华盛顿会议:3.《洛迦诺公约》与《非战公约》:(注意其积极意义)(四)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两种不同的摆脱危机的道路1.192~1933年经济危机(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是延续“无为而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导致危机空前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的转稼危机的做法。)2.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特点(全面干预)、三项内容(救济、复兴、改革)、四项措施(金融、工业、农业、救济与公共工程)、意义。运用多种史观多角度复习罗斯福新政①从近代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了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②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③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④从整体史观看,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3.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现代化的反动——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都属于传导性现代化国家,采取的是运用国家政权大力推进工业化的政策,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严重滞后。农业的现代化缓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土地制度残余,在社会结构中,旧中间阶层人数众多。在思想文化上,传统文化被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没有被很好地扬弃、改造为现代意识,尤其是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德、日、意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虽晚,但速度很快,造成人数众多的中间阶层在短期内遭到工业化的排挤,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在这个阶层中聚积了强烈的对现代化的不满。)法西斯主义是对现代化的反动。法西斯运动主要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运动是民间的运动,日本的法西斯运动则分为民间和军部两部分。民间法西斯运动纲领的共同点是:(1)带有强烈的反资本主义色彩,但不是主张消灭私有制,而是要求对大资本和大土地所有制加以限制,保护小私有者;(2)鼓吹对权威的崇拜,寄希望于权威保护自己,这个权威在日本是天皇,在德国是希特勒;(3)鼓吹极端民族主义,主张对外侵略扩张。民间法西斯运动的骨干和成员以中间阶层,特别是旧中间阶层为主。法西斯主义在传导型现代化国家中产生并建立起独裁统治,是这些国家现代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尚不成熟的表现,资产阶级尚未具备在民主制的范围内调节社会矛盾的能力,也没有能力用经济的方式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因此,德、日、意法西斯政权也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反动。(五)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赶超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立进入20世纪以后,亚、非、拉地区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要完成这个任务,第一步必须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第二步进行全面的改革,推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20世纪上半期,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其目标指向阻碍本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富强的殖民主义统治和本国的传统因素“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亚、非、拉广大地区尚未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仍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区。”“在亚、非、拉地区,由于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西方殖民侵略所带来的现代化因素的深入程度不同,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印度、北非的埃及等国家在西方的影响下,已经产生了现代民族工业,诞生了现代阶级。中亚地区的伊朗、阿富汗的社会经济尚处于农业社会阶段,没有出现现代经济。非洲大部分地区还处于部落阶段。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虽然拉丁美洲国家经过独立战争,到19世纪初期基本独立,但这些国家内部大土地所有制盛行,经济上受到西方国家的控制。总体来看,亚、非、拉国家还没有进入现代社会。这些国家需要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对国内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六)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1.战争的爆发:2.战争的扩大:3.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七)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学和艺术1.现代科技:(1)相对论①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②意义: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①诞生: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②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的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③意义: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2.文学:现代主义成为主流。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①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②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③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3.艺术:现代主义美术、音乐等。在世界近现代史交替的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正是由于这一转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激烈的震荡。它主要表现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转型期的不适以及由它引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在一起。正是在这种动荡中暴露出了问题之所在,实现了适应性调整,取得了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当代世界现代化全面稳定发展的基础。即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立、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赶超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立。在现代化的横向发展进程中,人类对构建适应全球化的国际关系也进行了探索:1、第一个重大的调整维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突出成就是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2、第二个重大的调整殖民政策的调整:部分承认民族自决3、第三个调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开始力图用妥协的方法解决矛盾,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和《洛加诺公约》的签订。上述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整体世界发展的需要,对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调整是初步的、极其有限的,不足以起到全面适应现代化新发展的需要。以维持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联盟被少数二
本文标题:专题十二MicrosoftWord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