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名师教学资料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一、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2)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请思考:①地理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它们各指哪部分?解析: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部分,狭义的地理环境指自然地理环境。②下列事物中,属于自然地理事物的是哪些?属于人文地理事物的是哪些?山脉梯田人工牧场天然草场村落自然保护区解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自然地理要素组成。包括各种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山脉、河流、阳光、岩石、空气、矿物、水、土壤、生物等。人文地理事物以自然环境中的自然地理事物为基础,经人工改造具有地域分布规律,因而并非全部人工环境中的事物均是人文地理事物。如梯田、人工牧场、村落等,它们区别于开辟梯田和丘陵缓坡,改造为人工牧场的天然草场这些自然地理事物,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地域分布规律。自然保护区是人们开辟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区域,属于自然地理事物,保持原始自然面貌。2.地理环境要素(1)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环境。(2)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3)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气候:大气长期有规律的运动。水文:水体的类型及其运动与变化特征。地貌(又称地形):岩石圈物质运动营造出的地表形态特征。生物: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结果是生物的种类和生活方式呈现地区间的差异。土壤:在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的交接地带,物质渗透和运动的结果形成的自然环境中一个特殊组成要素。注意:①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是大气物理状态的短期变化,天气是多变的,是短时期的,天气变化是多姿多彩的。气候是长期的有规律的,气候也是多变的,若相对于天气而言则是稳定的。狂风暴雨和寒冷干燥等词语分别是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常用语言。②各自然地理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在各种要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二、气候——一种重要的地理环境要素1.气候定义: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区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2.重要地理环境要素:①在整个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各自然地理要素。3.描述气候特征的指标: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用两者综合描述。注意:指标有很多,其他如气压、风、湿度等。4.影响气候的因素即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它们区别于影响天气的因素: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我们经常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指标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因为气候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方面影响地理环境中的其他要素,它的这两个指标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最大。一切影响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因素,均会改变大气的热量状况和水分状况,从而影响和改变气候特征。(一)太阳辐射(1)重要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运动能量的最根本来源,是影响气候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2)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纬度差异和季节变化使世界各地产生了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四季更替。注意:①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在地表产生了五带。②太阳辐射在一年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二)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分分布,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其状态直接决定着各地天气过程,决定各地气候的形成。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地区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平衡的调整,尤其是高低纬度间热量平衡的调整非常显著。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因素,从辐射平衡角度看,低纬度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存在辐射盈余,这将使低纬度地区热量不断积累,温度越来越高。同时高纬度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存在热量亏损,这将使高纬度温度越来越低,高低纬均不能维持热量收支平衡。而实际情况是高低纬度间虽然温差很大,但都保持稳定,维持热量收支平衡(辐射平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大气环流和洋流起了重要作用,即它们将低纬度的辐射输送给了高纬度,弥补了高纬度的辐射亏损。②大气环流促进了海陆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明显的水分不平衡和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在相同太阳辐射条件下,海陆间产生温度差异,这种差异冬夏季节和昼夜之间相反,这样海陆间的大气环流就使海陆间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尤其是大气环流将海洋上的水分以水汽的形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陆地,形成了水分循环。(2)不同大气环流形势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同时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也使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请思考:①30°N~40°N亚欧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30°N~40°N亚欧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前者受季风环流控制,夏季风盛行时,高温多雨,冬季风盛行时,温和少雨;后者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这说明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条件不同,而且它们冬夏季气候特征不同也是由大气环流差异造成的。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最基本因素,但在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因素差异较小,尤其是在中纬地区大陆东西岸导致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因素。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成功,给德国法西斯以致命打击,最初登陆计划制定时是在冬季登陆,后英国以种种原因推迟了计划(包括气象、战争准备等),试从大气环流对气象条件影响分析其原因。解析:二战诺曼底登陆计划要横渡英吉利海峡,该海峡位于西风带内,西风带内风浪较大,但相对而言,夏季由于南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小,风浪较弱,气象条件更有利于大规模作战;而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大,风浪大,气象条件恶劣,不利于大规模渡海作战。(三)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下垫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和水源,因而地面性质不同直接影响大气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从而影响气候形成。影响的复杂性:下垫面是十分复杂的,其对气候的影响也很复杂,一般可分为四种情况,即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其他因素。影响(1)海陆差异的影响:它是下垫面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温。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海洋和陆地之间气温总是存在差异。夏季,热容量大的海洋升温比热容量小的陆地慢,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冬季,海洋降温也比陆地慢,气温比陆地温度高,海洋气温日、年较差一般比陆地小。其二,海陆差异对水分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海洋水分条件优于陆地,海上水分蒸发总量大于陆地蒸发总量,空气湿度一般也比陆地大;从季节分配上看,海洋上降水量比陆地多,而且全年分配也比较均匀。(2)洋流的影响:①海洋的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其中寒暖洋流的差别比较明显。洋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在地图中,寒暖流用不同图例和颜色表示,寒流用虚线箭头或蓝色箭头表示,暖流用实线箭头或红色箭头表示。②洋流的不同影响。其一,洋流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使高低纬度间热量进行输送,调整全球热量平衡,影响全球气候。例如地处70°N的摩尔曼斯克港,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不封冻,就是由于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输送了大量能量的结果。其二,不同性质洋流对流经地区气温和降水有显著不同的影响。洋流影响是造成东西岸气候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暖流使其经过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温度高,水汽含量多;同时,由于暖流对大气底部有加热作用使大气结构不稳定,下热上冷,易产生对流,形成降水。寒流使其经过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温度低,减少水汽蒸发,水汽含量相对减少;同时寒流对大气底层有冷却作用,使大气出现逆温现象,结构稳定,下冷上热,不易向上输送水汽,不利于对流产生,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下层空气有时湿度很大,只能成雾。多雾少雨,是非洲和南美热带大陆西岸受本格拉、加那利、秘鲁寒流等影响形成的共同特点,由于降水少,它们都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属于多雾沙漠。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多雾多雨。(3)地形的影响世界上有许多种地形,不同地形对气候产生了不同影响,使气候更加复杂多样,尤其是一些高大地形,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①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其一,地形与气温的垂直分布。在对流层中,由于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因而在高原山地等高大地形中,气温垂直递减明显,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在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根据等温线分布图可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闭合,中心温度高于周围的表示盆地,反之表示山地。请思考:①昆明有“春城”之称,气温年较差较小,从地形等因素考虑其原因是什么。解析:昆明地处云贵高原,夏季太阳高度角虽大,但由于海拔高(25°N、1893米)气温并不高;冬季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太小,白昼不太短,气温不过冷,因而年较差小,仅10.9℃,有“春城”的美称,其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的桂林小9.3℃。②四川盆地中的峨眉山为何成为避暑胜地?解析:四川盆地由于纬度低且群山环抱,夏季气温很高。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获太阳辐射多,群山环抱,风力微弱,不利于热量扩散,因而气温很高,四川盆地中的重庆有“火炉”之称。但峨眉山虽位于四川盆地中,但由于海拔高(3098米)气温低,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中国类似的避暑名山还有庐山、五台山等。其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见课本图3-1-3(P77)山地由于坡向不同,使向阳坡获得太阳辐射优于背阴坡,这种情况在东西走向山地尤其明显,在同一海拔高度,向阳坡气温往往高于背阴坡。在中国古诗咏大庾岭梅花中有“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的诗句,这说明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很大,坡向不同,气温差异很悬殊。②地形对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其一,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见课本图3-1-2(P77)受高大地形对暖湿气流抬升作用的影响,在迎风坡暖湿气流不断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地形雨。一般,山地降水多于周围平原,是多雨中心。在背风坡气流则下沉增温,水汽难以达到饱和状态,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区,产生焚风效应,若此时正值干旱季节,分布于背风坡的森林、草原、植被极易引起火灾,因而背风坡防火工作尤为重要。其二,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一些高大地形对大气环流有明显的疏导和阻碍作用,例如青藏高原和天山。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它距冬季风源地近,但它却不受冬季风带来的寒潮影响。由于青藏高原十分高大,由西伯利亚来的冬季风,不能翻越我国青藏高原,只能经新疆、河西走廊影响我国,即冷空气绕过青藏高原,这表明青藏高原成为气流运动的屏障。又如天山,由于天山比较高大,使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在天山北坡抬升,降水较多,但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却不能越过天山,导致天山南坡和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4)其他因素的影响除上述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外,其他下垫面因素也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如植被、冰雪、物质组成等差异对气候影响。其一,地表反射率和吸热率对气候的影响。地表物质的不同组成,使地表反射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导致地区间产生明显的热量差异。以南极为例,南极是世界寒极,比同纬度的北极地区气温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南极地面覆盖着世界上最厚的冰雪,冰雪对太阳辐射反射率很高,使太阳辐射大量反射回宇宙空间,而从形成世界寒极。一般而言,海洋反射率最低,新雪反射率最高,可高达约100%。颜色浅的地表反射率高于颜色深的地表反射率,组成物质颗粒大的高于组成物质颗粒小的,有植被的高于裸地。其二,绿岛和湖泊的效应。森林和湖泊都具有明显的对气候的增湿作用,分别称为绿岛和湖泊效应,它们可使周围地区气温日年较差下降,降水增加,大大减少水旱灾害。(四)人类活动(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三种途径。①释放废热,直接导致大气升温一方面,人类消耗能源(石油、煤炭),将存储在地球上的化学能(植物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变为自身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并将大量废热释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各种电气设施(如空调使用中产生的废热也释放到大气之中,二者共
本文标题: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名师教学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