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世界“老二”的昨天与今天
中日经济的昨天和今天在世界经济竞争的浪潮中,国际平台与亚洲环境似乎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两个大环境。而在其中,中日又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展现着其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是老牌的经济强国,一个是崛起的东方巨龙。前赴后继的扮演着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第二把交椅”的角色。然而就发展阶段而言,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70年代的初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以此为参考,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70年代初期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的可行之处。进入对日本80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的研究则引发了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80年代覆辙的思考。我们亦可以针对两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比较,得到更多的启示。一、日本的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日本经济崛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和当时日本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日本政府在40年代大力扶植本国的大企业,主要措施和手段包括:人为压低居民消费,增加企业积累;建立自主银行制度,将银行和大型生产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大企业可以方便地从银行得到资金支持;促进大企业之间结成卡特尔,并采用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维护大企业的发展;削减股东权力,方便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企业融资主要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建立类似于“计划经济”的经济调控体系,主要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软约束”和行政干预经济等方面;实行雇佣终身制,建立公司工会,鼓励甚至强制工人加班。这一系列政策建立了一个由上及下、等级森严、军队式的经济结构,非常有利于战争时期和战后的经济重建,但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一系列后遗症:第一,将资本和劳动力束缚在老企业当中并强迫银行对垂死的企业提供援助;第二,建立包含出口部门和面向本土市场的部门的二元经济体制,造成面向本土市场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过高(比如房地产);第三,对某些企业给予优先贷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经济泡沫和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第四,经济运行的行政色彩过浓导致了滥用权力和腐败;第五,过度储蓄妨碍了经济增长。这也形成了日本经济从跳跃式超越到长期萧条的经济格局:在战后最初的10年里,日本在经济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了经济,二是进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由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自此,日本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1956~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速度率达9.7%。日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于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前联邦德国,跃居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二位。仅仅20多年的时间,二战中一败涂地的日本便以经济大国的面目重新崛起。进入70年代,固定汇率制的瓦解和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经济面临新的挑战。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有如灭顶之灾,以至人们用“休克”一词来形容它给日本带来的冲击。然而,日本经济并没有被冲垮。日本将一场石油危机变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开始了向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结果,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不仅率先摆脱石油危机,而且其产业结构再上新台阶。日本生产的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轿车等开始畅销全世界。1971~1985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1%,虽然比前一个15年低了一半还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以至被视为主要发达国家中的“一枝独秀”。纵观130多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到目前为止,在经济技术上真正实现了赶超的只有日本。日本的成功,曾使它成为尚在追赶途中的国家学习和模仿的样板。然而,1987~1991年初,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破灭,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各种问题都涌了出来。日本经济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经济萧条,至今尚未彻底摆脱。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大约10年前,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中国经济规模何时能超越日本一直是近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关注的话题。事实上,中国经济规模从去年第二季度起就超过日本。当时的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为1.2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二季度GDP为1.33万亿美元。中日两国全年经济排名的悬念直到昨天才正式揭晓。日本内阁府昨天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且经季节调整后,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下降1.1%,这是日本经济五个季度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最终,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一个时代的结束”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钢明昨天再次强调,国际上衡量国富国穷的指标是人均GDP,“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国内媒体应该淡化这一变化,避免国际舆论借机再度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经过三十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三、第二大经济体的隐患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二季度GDP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第二季度GDP的1.33万亿美元。在日本经济总量落后于中国的前提下,加上GDP增长率仅为0.4%的现实情况,业界已经预测,中国全年GDP超日本几乎没有悬念。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相比,我国除国内生产总值一项数据之外,其他重要指标远低于日本同期水平。1968年,日本GDP超过1000亿美元,超越西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当时日本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人均GDP排在世界第20位。而2010年8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人均GDP仅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名105位。不仅如此,日本厚生省《国民生活实态调查》显示,1968年日本基尼系数仅为0.349,这一数据显示日本在实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而在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提案中显示,我国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0.46。按照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判断,基尼系数0.3以下是稳定线,0.4是警戒线,0.5是危机线,因此,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此外,与目前经济增长强劲的巴西、俄罗斯等国相比,中国的人均GDP也相对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巴西2009年的人均GDP为8121美元,俄罗斯2009年的人均GDP为8684美元。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诸如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亟待加以完善和解决。。四、思考与启示分析对比日本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几个明显特征的时期,是为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从繁荣到泡沫形成、破裂进入萧条,日本走过的路就如同经济周期理论里面的一样,繁荣‐衰退‐萧条,我们探讨这期间的经济状况是想给现处在繁荣期的中国经济些许启示和思考:(一)、积极看待升值和流动性问题: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广场协议以后的日本来讨论升值并非百害无一利。80年代中后期的日元升值引发并强化了日本股市在1970和1980年代的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牛市。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中,不能完全否定本币升值在经济增长中的历史作用,“广场协议”对日本出口产业带来严重打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日元升值给日本带来的财富效应导致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戴上金融帝国、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投资国、最大的债权国等种种经济大国的桂冠。汇率制度革命为非常牛市提供资金源泉。本币升值过程是所在国家和地区房产和股市行情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升幅之大,其作用于宏观经济的能量之强都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所少见的。日本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汇率升值本身,而是汇率升值过程中货币政策失当导致的资产泡沫破裂。至于讨论和担心最多的我国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其实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压力也是机遇。流动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对经济影响的另外一些方面。首先,对于资本意识不足的中国来说,在国民中间建立资本意识、投资意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其次流动性过剩、资本过剩是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直接融资市场迅速壮人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再次,流动性过剩对资产价格上涨有推动作用。这种资金推动型的牛市有利于更多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上市,有利于化解通胀压力、为人民币缓慢升值,保持中国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争取宝贵的时间。最后,流动性过剩促进了中国银行业业务内容的多元化和金融市场的多元化。(二)、清楚认识经济现状,避免走入金融怪圈;通过回顾美国29年的大萧条和日本90年代的长期萧条,我们看到了一个过程: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往往导致金融资产膨胀发生,然后金融资产危机引发流动性危机和信用紧缩,进而导致实体经济衰退,这个可以称为为一个金融怪圈。我国作为一个大的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程度世界众所周知,而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和处在转型期间的事实使我们必须意识到金融资产膨胀的现状进而要谨慎考虑是否会有金融资产危机的可能性。对于我国三大商业银行进入世界前三强,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冷静和谨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或者说发育并不成熟,金融机构应对危机的能力并不强,现在的金融市场的混乱和已经出现了金融资产膨胀的苗头,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一旦进入金融资产膨胀状态,央行必须阻断银行信用与金融资产膨胀的交互机制,以减轻未来金融资产价格下跌的幅度和速度,减轻未来金融资产膨胀破灭后对银行信用的冲击,使之不会造成银行信用大面积转为不良贷款而引发信用紧缩。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长期萧条,与泡沫破灭后产生的大量不良贷款有很大关系。加强我国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是防止泡沫出现和金融资产危机的重要举措。(三)、政府宏观调控要吸取教训,并增强宏观调控的时效性在面临升值压力,出现通胀、资产膨胀问题的时候谨慎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日本的货币政策在泡沫形成过程中过于宽松,在挤压泡沫时过于严厉,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剧了泡沫经济。中国应当吸取日本的教训,尤其是在挤压个别泡沫时不能用“药”过猛,尽量减少经济泡沫的破坏性。同时,对于今年实行的从紧货币政策,虽然开始调子很高,但是仍有担心在怀。担心的不是实施的频率和强度而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实从紧的政策早就开始实行了,2007年货币政策的调控频率和强度算实属罕见,但是效果我们也看到了,通胀问题和流动性问题依旧存在,甚至愈演愈烈。我想如果08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调控的时效性不能好转,或者还存在货币政策的无奈性的话,民众和企业对于调控的灵敏度将趋向于0,我想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科技与创意设计1001班王惠3100100908
本文标题:世界“老二”的昨天与今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