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督受难》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知识和感觉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从作者的传记、观者的视线,从画面中捕捉到更多的内容。不过,如果面对真正伟大的作品,这一切就有些多余了,只要敞开你的心,任何人都会感受到来自画面本身的强烈震撼,那种激荡人心的感情是无法用人们文明的语言来形容的。它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力来投入感受其中的痛苦、欢乐、伤心、绝望、光荣、悲壮…….与世界上所有人一起分享那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与梦想。德意志画家格吕内瓦尔德(1475-1528)为圣安东尼慈悲修道院绘制的这组祭坛画,就这样一件杰作。关于它的作者,我们知之甚少。尽管如此,却丝毫不会妨碍读者直接面对这幅画作。它向众人展示出的悲剧效果是空前绝后的,观众可能会被画面的痛苦氛围所震慑,即使并不是十分熟悉圣经故事,读者也会辩认出这描写的是基督受刑的场面,可是又有谁能够像格吕内瓦尔德一样,把这悲惨凄凉的场面描绘得如此感人至深呢?特别是当注视到细节的时候,那些受难后的可怕场景恐怕会彻底撞击观看者的心灵。我们看到基督的手指因剧烈的疼痛而尽力伸张着,几乎冲破整个画面的边框,在每一根痉挛的手指之间倾诉了多少痛苦。他的双脚抽搐般地叠在一起,猩红的鲜血正从趾缝中间滴淌下来。他的身体像荆棘一样布满伤口,恰如圣安塞姆的记叙:遭鞭挞后,主昔日美丽的身躯像麻风病人那样裂开,在高大的基督身旁瘦小的圣女屈身下跪,绞在一起的双手表现出她内心的苦恼,左边身着素服,神志恍惚的玛利亚倒在圣约翰怀中,悲痛绞碎了她的心,使那最神圣的肢体完全丧失了知觉。格吕内瓦尔德以令人窒息的手法直截了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中所有的线条和无不充溢着痛苦的神秘色彩。他的描绘并不像莱奥纳多那样包容着广博无尽的知识,也不像波提切利那样专注于形体的优美,更不像提香那样带着轻松而愉悦的心情去表现现世的生活气息。他渴望做到的只是将一个古老的主题尽可能以图像的形式描绘出来,打动观者的心灵,使他们从情感上相信,那件事一定确确实实存在过。为此,他不惜牺牲漂亮的形体。格吕内瓦尔德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内在张力的自足世界,看一看画面右边施洗者约翰伸出的那只手,它是多么有力而坚定,在这后面写着一行字:“他必将充盈,我必将灭亡。”而地上的羔羊和圣杯也提醒人们,尽管此刻痛苦误伤,但为洗涤人类原因而牺牲的基督终将复活,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希望。这算是一个暗示吗?的确如此。如果下次你再进入这座教堂,看到的也许就完全是另外一幅场景了。祭坛画的形制有些特殊,它并不是像我们平时摆在家里的独幅作品那样挂起来供人欣赏,而是如同一扇扇可以折叠开合的门窗,根据不同的仪式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平日里,只有这幅阴森凄凉的《基督受难》正对着大厅中央,但如果到礼拜日或者其他重要的节日,祭坛画就会从中间的部位展开,像是伸出两只翅膀。这时观者就会惊讶地发现,祭坛画正面那悲痛欲绝的气氛一下子消失了,令人陶醉的欢欣在一征艳丽缤纷的华光中涌入教堂。事实上展开以后的祭坛画总共包括了《圣母领报》、《耶稣降生》、《圣母子与天使》和《基督复活》四个场景,这里就让我们只用最后一幅来做一下对比吧。正如施洗者约翰的预言,基督在三日后复活。他就像太阳的幻象一样,冲破厚重的石棺,在星光闪烁的复活节夜空中散发出炙热的光辉。从中我们可以到,格吕瓦尔德艺术中的宗教因素,并非来自中世纪美术本身源远流长的结果,而是源于对伟大传统的回归。他的艺术有着追求崇高与伟大的特质,因此尽管属于心灵体验的领域,但同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下了新的时代精神。《科斯皮尼博士和他的妻子安娜》这组像肖像画堪称16世纪初期最为动人的绘画作品之一,它的作者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卢卡斯.老克拉那赫(1472-1553).他为当时许多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家留下大量生动而逼真的肖像。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有呼之欲出的的人物性格,而且还体现出各种只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孕育出的庄严而神圣的知识理想。《科斯皮尼博士和他的妻子安娜》是克拉那赫早年在维也纳创作的作品,它以充满寓意的象征手法成功表现了两位常识渊博的年轻人对于人生的新的积极看法。科斯皮尼博士(1472-1529)有着非凡的经历。他27岁的时候就被德意志的马克西米连皇帝任命为维也纳学院的校长,并且赢得“桂冠诗人”的荣誉。无疑,他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人文主义者之一。克拉那赫是科斯皮尼的朋友,1502年,他为29岁的科斯皮尼以及他婚的妻子画了这幅肖像。夫妻俩穿着具有特色的衣裳,坐在户外生机勃勃的草地上。科斯皮尼身披黑色鹅绒和茶色皮毛缝制的庄重的教授服,酒红色的帽子表明他身为医学院的校长,金色的卷发围绕着他玫瑰色的面庞,眉宇间流露出对对知识的势头与信仰。他的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微微抬头,望着远方,似乎仍在沉思书中一段刚刚看过的内容。不过,他的表情更像是在聆听来自宇宙万物的声音,如他所热爱的一位哲人在诗中写到:“优美而和谐的旋律飘进我们的耳朵,深入灵魂,劝诫并立刻鼓舞我们的精神,在我们内心深处,去聆听并深思这种神的歌声。”妻子安娜是国王宫廷中一位大臣的女儿,同样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从红色织锦和黑天鹅绒缝制的衣裳以及她手中所持的鲜花,我们知道这是一位新娘。坚毅的目光显示出她的矜持与忠贞。也许这对肖像画正是两位年轻人结婚的见证,从中可见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份和美德。克拉那赫虽然把人物安排在两个不同的画面里,可是如果去除人物,人们身后的风景却完全可以连成一个整体。夫妇二人左右两边对称的橡树枝干伸向森林和山崖,构成一道弧形“拱门”,这种在宗教画中经常用到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更显出庄严伟大的气氛。两位年轻人淹没在自然的宇宙整体中。风景充满了博学的象征寓意。两幅肖像的背景有两个明显不同的主题:科斯皮尼这边是水,安娜这边是火,再加上树木与大地,这些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河畔的洗衣妇和浴者其实是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而天空中一颗闪耀的金星则意味着圣主显灵。在飞翔中擒着猎物的猫头鹰可能是属于科斯此尼星相的鸟,同时它也代表着雅典娜的智慧或者盲目的愚蠢。安娜身后的树上落着一只鹦鹉,安是美丽与忠贞的化身。这两幅肖像画将新人文主义泛神论者的感情视觉化了。不过,仅仅些物体所象征和含义逐一解释出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它们作为整体的重要性。在神秘符号的象征系统之外,这些风景也表明了这对夫妇对于自由的理解与认定。在北欧学者看来,风景是精神的世界,人物的情感与内心都会从中有所感应。当时学术界正流行着关于“大宇宙”,与“小宇宙”的理论。“大宇宙”不再是因浩瀚无垠而无法察觉的,它被视为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智慧与奥秘同自然中每一处最微小的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小宇宙”主要指人类,他们通过天生的灵感与禀赋,对自然中的暗示有所感情,个人的内心世界在富有诗意和神秘色彩的风景中得到投射。由此,上帝也不再是只有通过教会,仪式等外界手段才可以认知的,他就守护在虔诚者地心里。无疑。这是那个时代最富有魅力的独特思想,而克拉那赫则把它通过绘画作品的方式凝结下来,留给后人去凝望,深思。《出访英国宫廷的法国大使》能够认真去欣赏一幅大量的杰作真是件美妙的事,似乎你每一次去看它,它都会让人体会到不同的东西。不过,这种境界是随着观者对作品的深入程度而提升的,如果不希望在这趟奇妙的旅程中失望而归,那么读者就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小汉斯.荷尔拜因(1497-1543)是一位以冷静而优雅著称于世的画师,他的父兄都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因此我们不得不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在艺术与知识歉收并蓄的环境中,荷尔拜因很快掌握北方艺术家和意大利艺术者的成就,既能画出归和谐完美的构图,又能画出不忽视事物细节的美。不过正当他日益跻身于德语世界一流大师之位时,愈演愈烈的宗教改革让他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为了逃离社会的动荡,荷尔拜因来到隔海想望的的英国,并在那里永久定居下来,谋得了亨利八世宫廷画师的职位。这种选择不一定是荷尔拜因所希望的,他纯净的心灵令他更原意去接受教堂的祭坛画。可是不管怎样,艺术家还是要生存,服务于宫廷,至少让他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心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不断的为皇室的王公贵族画像,从而开创了一种颇为后世所敬仰的肖像画传统。图中这幅《出访英国宫廷的法国大使》是荷尔拜因在英国期间的代表作品,它也是画史上第一幅双人全身肖像。他们都有超人大小,左边是法国1533年派驻英国的大全丁特维尔,右边是特意前来看望他的朋友,身兼外交官,主教数职的塞尔维,画作是对他们二人此次会见的纪念。初看上去,这同上作品不过是描绘了两个富有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有钱人。架子上的陈列也都是华美精致。倒是二人脚下那根人斜放的“棒子”让人有些摸不关头脑。这是什么呢?好奇的读者或许会把图片拿过,放在眼底仔细观看,可似乎还是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再推远了瞧瞧,仍然歪着头进思不得其解。碰巧,这时你的头偏向了右侧,好像有一种什么形象浮现了……没错,那是一个头骨的骷髅!画家运用了足够的技巧,使骷髅有些变形,而只有当观众从右边低处的某一点看去,这种变形才能得到恰当的纠正。你会觉得这种视觉游戏好玩吗?如果是看别人的画像当然无所谓了,可要是换了你,你总不会希望在自己和好朋友的照片中摆上这么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东西吧。荷尔拜因的作品就是这样,看上去一目了然,但却把最深层的含义隐藏起来,只有不断地去凝视,才会有新的发现。要知道,荷尔拜因在画史上可量精深而博大的典范,他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信手为之的。还是让我们先把那给读者带来困惑的骷髅放一放,带着别样的心情和眼光,来重新审视一下这幅名作吧。因为它原本是摆在地上,其最下方的地板就如同房间中真实空间的延伸,所以就让我们从这些地板上的花纹说起。学者们辩认出,这种图案是依据英国威尼斯敏斯特大教堂内殿的地板纹样而描绘的,而这种图案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在米开朗基罗绘制天顶画《创世纪》的西斯廷教堂也出现过,而且就在“上帝创造亚当”的正下方。在当时,它有一个众人都可以理解的的象征含义-宇宙,既包括宏观的外在世界,又包括构成宇宙的微观世界。认识这一点,是我们了解整张画的起点。逐渐往上看去,读者发现,画面的中心部分其实是由均匀的垂直线和水平线构成。两位站立的大使象征着人在宇宙之中的地位。一位穿着华丽,他手持的匕首外壳上刻着他的年纪,25岁:一位服饰简朴,他的臂肘压在一本书上,在书露出的外侧面上同样记下了他的年纪,29岁。不同的着装表现出二者不同的气质,前者热情,后者沉稳,不过这也让人联想到新柏拉图主义常说的两面,一种短暂的世俗,一个纯静而永恒的天国。他们之间铺着土耳其挂毯的木架分作上下两层。上面一层摆放的都是当时用作天文观测和航海的食品,它们分别是:天球仪、圆柱形日晷,四分仪、多面体日晷和转盘,由于有一个明显和下层相对的天球仪,所以这一层象征着“天”;下面一层自然代表“地”它上面摆放的分别是;地球仪、数学书(它里面夹着一把象征几何的直角矩)、琵琶和一本写着路德赞美诗的唱颂集。所有这些物品加在一起,包括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四门学科,古老的传统认为它们最能够使人的理性接近于上帝的真理。看到这里,读者或许会觉得这又是一件典型的文艺复兴作品,在宇宙之间,热情赞颂人类的智慧与理性可是该考虑一下那个骷髅头了。它为什么出现?而且是如此显眼的位置。如果再仔细观察的话,像这样令人感到某种不祥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左侧的大使,在他的帽子徽章上同样有一个隐晦的骷髅头像,想想哈姆雷特王子在的大段独白,我们便会了解这意味着尘世的虚幻和短暂。而架子上的琵琶有根弦是断的,它也有固定的含义;脆弱与不安。旁边翻开的唱颂集上写的是马丁.路德的诗句,这使人想到这幅作品的时代背影;此时欧洲正因为宗教派别的分裂而陷入空前的混乱与动荡之中。这时,画面中的所有物象似乎都在说话了,搅得读者的心也不安宁起来。我们的目光在画面上四处游移,渴望发现更多信息。最后一处至关重要的细节终于突显出来,在绿色幕布的左上角,露出半个基督受难雕像――隐藏在所有表象之后的真正实体出现了,它再一次提醒人们,尽管人类拥有非凡的才智和成就,但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只有对上帝的爱与虔诚才能
本文标题:世界名画赏析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