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世界地理总结绪论世界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学科。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5内容结构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时空变化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风灾与水旱灾害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沙漠化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大陆和洋底地形地表形态的演化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2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名称概念\特征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大洋和海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半岛和海峡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为半岛,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大洲分界线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欧洲-非洲直布罗陀海峡亚洲-北美白令海峡欧洲-北美丹麦海峡北美-南美巴拿马运河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全球海陆分布特点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各大洲轮廓多为倒三角形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但两个半球都是海洋占优势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亚—澳、欧—非、北美—南美3.多数大陆通过狭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4.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5.四大洋贯通大陆地形基本特点1、全球陆地表面高低相差悬殊(平均海拔875米、最高8844.43米、最低海拔-392米)。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中低山地和高原分布广泛,占34.6%;3古生代的山脉较低缓;平原和丘陵分布面积最大,占52.2%;平原占1/4,多由大河冲积而成)两类高原。3、高大的山脉构成陆地地形结构的主要骨架。(两大高山带:环太平洋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4、地形结构因洲而异,各具特色。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古老的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三大地形单元: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3、洋脊贯通四大洋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等。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东非、莱、贝裂)、幼年期(红海、亚丁湾)、成年期(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遗痕(地缝合线—喜山)等阶段。世界海陆演化模式板块构造认为,大陆自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过程,大洋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4质时期的褶皱带:具体见下列a——h的各图及相应的文字叙述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前寒武纪——泛大陆、泛大洋。(1陆1洋)寒武纪(距今5.7亿年)——古北美、欧、亚和冈瓦纳四块古陆,其间为前海西海、前加里东海、前乌拉尔海和古地中海相隔。(4陆4海)泥盆纪(距今3.9亿年)——古北美与古欧陆块相撞、形成加里东褶皱,两块古陆缝合。(3陆3海)上石炭纪(距今3亿年)——冈瓦纳古陆与古欧-北美陆块相撞,形成海西褶皱。(2陆2海)e.上二叠纪;f.中生代早期;上二叠纪(距今2.25亿年)——古亚大陆与冈瓦纳-古欧-北美两陆块相撞,形成乌拉尔褶皱。(1陆1海)古生代大陆漂移的总趋势是由分而合。5从中生代开始,大陆漂移的主要趋势是冈瓦纳古陆发生多次分裂解体,其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相继归并于劳亚古陆。距今2亿年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南为冈瓦纳古陆;北为劳亚古陆。(2陆1洋)三叠纪末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分离,只有在现今的伊比利亚半岛一角相连,在西边形成了一个向西开口的大海湾,这是大西洋的前身;冈瓦纳古陆逐渐分裂为南美-非和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两陆块。侏罗纪末印度与南极-澳大利亚陆块脱离向北漂移,其间形成印度洋前身。印支、西藏等地块先后与亚洲大陆碰撞,并发生印支和燕山运动。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距今7000万年上白垩纪南美-非陆块也一分为二,南大西洋和印度洋逐渐形成,古地中海缩小;北美与亚欧大陆分离,向西北漂移,北大西洋和北冰洋逐渐形成。(6陆4洋1海)新生代印度向北漂移到亚欧大陆南缘,二者碰撞,青藏高原隆起,喜马拉雅山系形成,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继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当今海陆的基本轮廓基本形成。(6陆4洋)6根据板块理论的海陆演化模式展望全球地表形态的未来1、随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继续扩张,太平洋将进一步缩小。2、印度和非洲继续向北推移,一定时期内将使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等继续抬升,直到印度南缘出现新的海沟时,挤压应力才消失。3、非洲的北移将使比斯开湾逐渐合拢,地中海完全消失,非洲与欧洲连接,其间升起高大山系。4、东非大裂谷最终完全裂开,形成新的大洋,非洲大陆解体。5、澳大利亚将继续向北漂移,先与马来群岛碰撞连接,最后可能与亚洲相遇或彼此相擦而过。6、北美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湾将进一步裂开,圣安德列斯断层以西的陆块将随太平洋板块向北漂移,成为孤立的岛屿。7、最后,各大陆将在太平洋的位置上相遇汇聚,太平洋完全闭合,亚洲与美洲大陆连接,巨大的山系将在其间崛起,一个新的泛大陆将告诞生。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7陆地低纬度气候带: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陆地中纬度气候:1.陆地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2.陆地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夏干、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陆地高纬度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地气候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指各种气候类型在地表的排列组合规律。它包括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律。8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93内容结构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自然带的形成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主要自然带的定量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带的特征1、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2、每一带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3、每一带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4、自然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断发展的;5、各带之间无固定的、显著的界线,而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概括。它1热带雨林2.热带稀树草原2a.热带荒漠草原3.热带、亚热带荒漠4.亚热带地中海硬叶常绿林5.东岸亚热带常绿林6.温带阔叶落叶林7.温带草原7a.温带荒漠8.亚寒带针叶林9苔原10.高山垂直植被带10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2.空间组合性;3.动态演变性。34自然综合体水文特征植物特征土壤特征动物特征特定区域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全球七大洲共可分出30个自然地理大区、101个自然地理副区。亚洲6个自然地理大区、21个自然地理副区;欧洲5个自然地理大区、14个自然地理副区;非洲8个自然地理大区、27个自然地理副区;北美4个自然地理大区、15个自然地理副区;南美2个自然地理大区、12个自然地理副区;大洋洲4个自然地理大区、11个自然地理副区;南极洲1个自然地理大区、1个自然地理副区。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113内容结构第一节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第二节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第三节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四大海洋的地理分布、洋流成因及洋流的环流模式四大海洋的地理分布、洋流成因及洋流的环流模式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水及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大陆架的开发、海岸带管理,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世界地理第三章183、世界最寒冷的大洋:冰盖占总面积2/33、热带性的海洋;北部—热带季风气候3、气候类型:南、北大西洋具有明显的对称性3、最温暖的大洋,表层平均水温19.37℃2、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有很多浅而宽的边缘海2、海底展布着“入”字形中央海岭;北部海岸线曲折,南部平直。2、典型的大洋中脊纵贯;北部海岸线曲折复杂,多海湾、岛屿,南部海岸线较平直;内海、海湾较少。2、海底地形复杂多样,尤其具有以岛弧-海沟系为代表的明显过渡带5、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4、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4、墨西哥湾、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4、具有完整对称的大洋环流1、世界最小、最浅的大洋;大陆架面积辽阔:占36%1、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敞开1、大陆架所占面积辽阔9.32%;略呈“S”状的水平轮廓;1、地球表面最大的大洋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北冰洋北冰洋印度洋印度洋大西洋大西洋太平洋太平洋1248•《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知识结构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内容结构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采集狩猎社会信息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311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表4.1.1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阶段性特征全球范围国家和跨国村落、区域和国家个体和群体的聚集地人类行为影响的空间范围大规模的集约发展大规模粗放与集约化倾向多个个体,粗放小群体,粗放发展方式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需求和可持续消费满足高物质消费的发展需求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个体延续的低水平食物消费消费方式淡化国家、城市化、跨国网络组织强权国家、社会化生产组织农户、城邦、国家氏族(部族)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信息等第三次产业工业农业采集、渔猎主导性产业活动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全球变化人口过剩、就业、老化,资源短缺,粮食紧张,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过剩、自然灾害、土壤侵蚀等生态破坏食物短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问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或零增长高出生率,继而下降;死亡率不断下降;高增长率,然后下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特征调节、适应改造、征服模仿、学习崇拜、敬畏对自然的态度清洁能源、替代能源与新能源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水力、风力薪柴利用的主要能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再生资源工业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农业资源(主要是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天然食物利用的主要资源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工业技术(机器、电器、社会化生产)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原始技术(石器、木器等)主要技术手段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采集狩猎社会发展阶段项目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1.工业社会以工业化为主导,而工业化的本质是集中,这是由工业技术结构和市场经济制度决定的工业社会具有不可持续性2.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另一本质区别是人类的活动强度有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1)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主导的、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将替代传统制造业经济。(2)劳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线上的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3)经济活动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流,而代之以信息的流动,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4)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
本文标题:世界地理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1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