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误区
1历史学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误区万宁中学金朝杰摘要:新课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教学中即便是中学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重要性已趋于共识,在认识上和操作上尚有误区。本文在分析误区的基础上,旨在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本质功能,试图落实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学历史教学,教学目标“真正的教育绝不只是在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撷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大卫麦奥基)。随着新课改的展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作为人文主义学科的历史学科,教学仍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对情感教育的实践存在不足:要么是为传授知识服务,要么简单带过,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有必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资源,开拓教育新路,展现历史情感教育的光彩。一、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范畴做了明确的规定:①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②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③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④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⑤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1目标从三个维度明确指出:一是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和法治意识。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通过历史学科教育要达到的这些目标,使学生能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时,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对于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关于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中第五阶段描述青春期(12~18岁),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3这一阶段恰恰是人类形成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认识与实施中的误区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是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但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显示,教师在落实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对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和落实比较到位,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不够重视,落实也相对欠缺。具体出现一下误区:(一)在教学设计层面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3制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案中有类似如下描述“培养……观点”;“树立……精神”;“形成……真挚感情”,这是一种笼统的原则性的描述,在课堂上难以把握,既缺乏情感教育目标形成的水平层次;也未体现实现的步骤,使情感教育目标难以真正落实。案例:课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情感目标:重视经济及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分析:以上三个目标是历史课程总目标的重要内容,教学目标太大,内容空洞,难在一堂课中具体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绝非一节历史课所能完成,是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否则就难以借助于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这一课堂情感目标可修改如下:①赞美文艺复兴的人性;欣赏文艺复兴的杰作,感叹他们对人类的杰出贡献;②初步感悟思想解放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③通过分析典型的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扩充学生的人文知识,加强学生的美育修养。2.把三维目标分割孤立,使情感目标缺乏实施的载体和途径知识和能力是三维目标的核心,过程和方法是三维目标的灵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和主观判定与取舍,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案例:课题《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掌握其含义。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史料阐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分析: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割孤立,彼此缺乏联系。除知识与能力目标有较强的指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外,其他两个维度的目标都缺乏实施的具体载体和途径。例如,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什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中,又怎样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这些都缺乏具体的实施途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去割裂它们。我们既不能简单罗列历史基础知识,也不能空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而要从历史教材内容以及历史教学的具体实际出发,概括教材中所包含的历史基础知识,发掘历史教材潜在的历史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因素。在拟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不妨考虑如下三个问题:第一,教材包括哪些历史基础知识?由此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第二,要通过怎样的教学活动指导,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第三,本课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如何实现?因此,可把上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做如下修改: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3(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图片及课后附件,培养学生运用史料阐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课堂分组活动,讨论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因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实践,认识到“一国两制”是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2)通过港澳回归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伟大历史意义。通过以上修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之间的联系会增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自然会水到渠成。3.认为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当前,在历史教学领域有人又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任何历史教学设计都必须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如果缺少了其中某一个方面都被认为是不完整的教学。因此,教师们想尽办法、牵强附会地搜罗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搬硬套,这种做法也扭曲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案例:课题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是学习“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在整个学习内容结束以后,教师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透过美国确立霸权地位的原因你在思想和感情上得到哪些认识?”学生们通常会得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增”“经济势力决定外交”等答案。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的需要。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回答都是美国霸权地位确立的原因,这本身属于知识与能力目标领域的内容,却牵强附会地扯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这种追求形式主义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在一堂课中均等存在或都必须存在。其实,并非任何历史事件都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有的事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事实的简单陈述,根本没有可引发情感提升和变动的价值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单纯地掌握这些历史知识或提高能力。如果非要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扯在一起的话,就会使课堂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二)在教学过程层面1.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狭隘地理解为“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弘扬和培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历史教育永恒而重要的主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部分,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案例: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与清军将士抵抗入侵”这两事件时,教师这样总结:……我们就是要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敢于牺牲的精神……上述案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不能说是错误的,而是对其狭隘和片面理解。学生对此事件可能会出现很多疑问,如“义和团的爱国举动是理性的吗”“邓世昌的牺牲值得吗”(在下面小目中我会讲一个小故事),除了爱国主义情感外,对历史素材的认同、兴趣、喜好、移情、神入、人格感悟等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爱国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如果爱国不被理性所控制,极可能产生爱国反害国的后果。爱国必须与国家发展和反封建同步。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多样的,应更多地关注学生透过历史事件所形成的独特感受和价值体验,历史情感不等同于爱国感,学生们的异样思考也是可以接受的,是自己历史观和历史情感的真实阐述和流露。这个案例的教训是,我们的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评价历史事件;要培养学生勇于阐明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以前的“思想教育”目标被“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替代,“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4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属于历史新课改的深刻变革之一。42.忽视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向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所做所为及对客观事物的评价,都受到价值观的制约与支配,由于情感富有个性化的特征,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并指导其行动时,也始终带有个性化特征。曾经看见一个青年教师谈到这样的经历,在准备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战争的经过并出示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如:邓世昌,左宝贵等,正当他慷慨激昂的讲述邓世昌在他的战船要沉没时,与全舰将士将战舰撞向日舰吉野号,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时,有学生说:真傻。老师本来是希望通过介绍这个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文标题: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误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1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