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中学历史课堂观课手册
1中学历史课堂观课手册(征求意见稿)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历史科2010年6月2写在“标准”前面的话我们的初衷〇改变观课标准模糊化,只有笼统的描述性评价和简单打分制的现状〇改变没有针对新课程历史学科进行的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〇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出发促进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〇通过有效的观课、评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眼中的观课、评课〇复杂的价值判断的过程〇教师专业生活和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〇教师专业合作体的研究活动〇一项完整的专业活动(分为课前会议、课堂观课评课和课后会议)我们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以人的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评课标准时我们强调教学评价本身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与终结。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评价学的行为、教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2、“评学”中心原则。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所以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其表述主体也是学生。我们以三维目标出发进行的课堂评价就是以“评学”为中心,兼顾“评教”,改变目前课堂评价就是看老师表演的错误倾向,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从而保证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3、专业性原则。我们的观课、评课标准是特别针对历史学科制定的。从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出发,并将其按学科本质和特点对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维度进行详细专业的解析。我们相信只有坚持专业性原则才能真正促进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的专业发展。4、全面性原则。“认知的目的不是停留在知道客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将这种知识内化到自身的情感体系和个性之中。只有成为主体自身价值、态度、信念的知识,才是主体真正的知识。”(《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一期第17页)从这样的理念出发,我们在制定观课、评课标准时坚持全面性原则,强调在加强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5、开放性原则。在制定评课标准时,我们既避免模糊的描述性评价,也不主张盲目量化和简单的打分制,尽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逼近师生教与学的真实状态和课堂的全貌。6、可操作性的原则。制定评课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标准明确具体;各个评价项目的内容相对独立,避免重迭,便于对课堂教学中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评定;便于运用和推广。3我们的框架〇对历史三维教学目标的准确界定〇四个维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〇两个主要观察对象:学生、教师〇N个观察点:(根据课前会议确定)操作过程〇阶段一:课前会议:了解课堂教学方案,进行观课分工,确定观课的目的和规划。〇阶段二:观课评课: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定量与定性记录相结合)〇阶段三:课堂观察评价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结果的呈现和反馈特别说明:〇本标准一定意义上更适合于研讨性质的示范课、公开课。我们的评课标准绝不是要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套上“紧箍咒”,或是要求教师一节课大而全地落实“评价标准”中的所有指标,而是通过课前会议或相关交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选取相应标准进行观课评课。主持人:〇魏恤民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〇李小韵佛山市南海区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主要开发人员:〇魏恤民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〇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〇李小韵佛山市南海区教研室历史教研员〇胡玲石门中学历史科组长〇吴迪石门中学历史科教师〇梁燕琛石门中学历史科教师〇蔡文镜南海中学历史科组长〇何宝珊南海中学分校历史科组长〇魏贞新桂城中学历史科组长〇李志雄桂城中学历史科教师〇郭圣有南海一中历史科组长〇黎肖南海一中历史科教师〇戴国秋石门中学狮山校区历史科组长辅助开发实验人员:〇石门中学历史科组南海中学历史科组桂城中学历史科组南海一中历史科组石门中学狮山校区历史科组4※历史课堂教学观察的第一个维度:知识目标指标观察对象观察举例基本历史史实教师①教师所传授的历史史实性知识是否正确?是否围绕课标要求展开?②教师是否强调历史学科主干的较高等级知识?③教师传授史实性知识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学生①学生是否初步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历史知识?②学生是否初步掌握了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方法?基本历史概念教师①教师对基本历史概念的教学是否科学、准确?②教师对重大历史概念、重要历史概念、一般历史概念、次要历史概念的教学是否分清主次?③教师在教学基本历史概念时是否具有历史学科特点?④教师是否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归纳基本历史概念的方法?学生①学生能否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②学生是否学会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的归纳与学习方法?③学生是否初步具备运用历史概念来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线索与历史规律教师①教师对历史线索与历史规律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②教师对历史线索与历史规律的表述是否科学、准确?有没有出现绝对化倾向?③教师对一些历史偶然事件是否能进行比较好的说明?学生①学生是否初步掌握归纳历史线索与规律的方法?②学生是否初步理解重大的历史线索与规律?③学生是否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线索与规律来阐述相关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基本历史观点教师①教师是否引导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一些观点?②教师是否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段采用合理的史学观点来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学生①学生对史学研究中的史观是否有初步的了解?②学生是否初步掌握运用恰当的史观来解决相关历史问题的能力?5“知识目标”观察维度说明一、新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的界定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知识观察维度说明(一)基本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事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历史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因此,牢固地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基本内容和过程就成为实现知识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这些知识讲授时应该做到无知识性错误,讲授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具有较高等级的历史知识,所谓具有较高等级的历史知识指的是对历史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历史知识的主干部分。(二)历史概念1、知识性历史概念,即对具体的历史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出某一类历史史实的分类性或时段性特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等。2、抽象性的历史概念: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对涉及更大范围内、涉及政治学的一些概念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变革、商品经济进行讲授,这类历史要领是对某类历史史实进行分类而得出的历史概念,它往往包含多个具体的历史史实,是对一类具有相同特点或相关性的历史事物的集合与归纳,因而同具体的历史史实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后者,则是在对更大范围内的同类事物进行归类和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在更大程度上脱离具体历史事物的抽象性概念,因而具有更深刻的理论含义。历史概念的形成能使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但是教师在传授这些抽象性的历史概念时必须要与政治学科区分,我们历史学科学习这些抽象性的概念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在传授基本历史概念时,应该做到分清主次,对重大的、重要的、核心的历史概念进行重点讲授,在讲授这些历史概念要特别注意表述是否科学准确,对抽象的历史概念在讲述时应该注意历史学科的特色,与政治学科相互区分。(三)历史线索与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一是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二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总结分析这些历史线索与规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注意线索与规律的表述要准确,不能出现绝对化倾向,并注意对一些历史上的偶然事件进行一定的说明。(四)评价历史的基本观点所谓“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看法。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根据不同的史观,我们对历史事件与与历史现象看法就会产生的不同的看法,如对洋务运动,在以前史观下,就会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从而评价不高,但是站在现代化的史观下,我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其评价将会发生较大的6变化。又如对李鸿章的评价,我们以前更多地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但是站在现代化史观下,我们不能抹杀他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并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合理的史观去分析不同的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我们现阶段历史教学注意有以下一些基本观点:1、革命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该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在研究目标、分析框架方面充满着纯粹政治维度的解释。新课改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依据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发展的主线。以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地区)的主要阶级矛盾及其转化等。如对中国近代变革过程的分析,即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物。2、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文明史观:也被人们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的特点是:从考察的主题来看,是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考察标准来看,是把生产力作为观察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4、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强调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全球文明的角度出发,以“文明”(或“社会”)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基本理论概括如下:第一:从全局,亦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第三: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第四: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来采用不同的史观来进行观察历史,从而全面地、准确地看待历史。7※历史课堂教学观察的第二个维度:能力目标观察项目1、预设的能力目标是什么?怎么样?2、能力目标是根据什么(课标/学科/教材/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3、预设的能力目标在课堂遭遇到怎样的生成问题?生成什么?怎么样?4、能力目标的预设和生成矛盾是什么?教师如何解决?怎么样?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教师1、是/否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意识?2、是否有提供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概念及结论?所提供材料是否有效?3、能否关注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学生1、是否具备阅读、理解、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和能力?2、是否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准确解读、说明和分析历史问题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1、是否有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以及分析评价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基本历史思维能力的意识?采取哪些方法和措施?2、是否能引导和调控学生的思维?引导和调控的程度如何?3、是否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整合的效果如何?学生1、是否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2、是否具有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的能力?3、是否能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是否能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
本文标题:中学历史课堂观课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1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