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中学地理学科特点与评课实例分析
1中学地理学科特点与评课实例分析李功爱一、中学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我国的地理学科过去在许多方面仿承苏联的体系,侧重于地理学的自然属性方面,地理学科是属于自然科学体系的。大学的地理院系是属于理科的,地理研究所是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设有地学部。我国的中学地理课程具有“理科”的传统,明显不同于欧美中学地理课程的特点。欧美的中学地理课程多从属于“社会”学科,过去也没有单独的地理课程标准。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单独制定了国家地理标准或者国家地理教学文件,增加了地理课时、强化了地理课程。有的国家已经将地理课程从“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必修课程。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学标准是将中学地理课程单独设立为课程的。上海的中学课程标准虽然把地理课程纳入“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但是仍然将地理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在初中阶段(6-8年级)设置必修的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共146课时,主要内容有景观、地图、世界、中国、省区、乡土地理等;在高中阶段(10-12年级)设置必修的基础型课程(102课时)6学分(主要内容有宇宙、地理环境、地理信息技术)、选修的拓展型课程6学分。从中国地理学的传统和中学地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看,中学地理学科虽然可以归为“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但是它的自然科学的属性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中学地理学科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兼“文科”教师与“理科”于一身,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偏重。因此,中学地理学科依然具有地理学本身固有的“综合性”特点。中学地理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前有一段时间,我国的小学、中学每年、每周都有地理课程,客观上帮助了中国许多志士仁人打开眼界,了解了中国的积弱和世界的进步。解放后有一段时间,我国初中、高中各年级每周都安排两节地理课时,使得新中国的知识青年了解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世界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基本格局,是有利于当时开发资源、建设祖国需要的。根据国家和上海市颁布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地理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的过程,是使中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手段的基础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念、地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中学地2理学科的内容不是地理学的“精深版”或者“缩略版”,而是具有适合青少年中学生的“基础性”。由于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仅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就有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从属于一个单独的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气候学。但是地理学包罗万象,牵涉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学地理学科又具有“博物性”的特点。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中学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应的地图册、练习册。在教学过程中,读地图、用地图往往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所以,中学地理学科还具有通过地图、地球仪、虚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等表现出来的“空间性”。二、中学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是受到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制约的。1988年以前,全国统一遵循《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应用全日制中学地理课本,也就是全国实行统一的“一纲一本”。1988年以后,开始了“一纲多本”的改革,后来发展到目前“多纲多本”的改革试验局面。上海市从1988年开始进行“一期课改”,1998年进行“二期课改”的探索。1999年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实推出《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学地理学科二期课改的目标、任务、突破口、策略与措施等。21世纪初,国家教委公布了国家的中学地理标准。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部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如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实际上,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新理念与国际地理教育的趋势是一致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草案),对地理教育提出了若干共识。主要的共识有: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关注到: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忽略了地理教育;认3识到:地理教学通常缺乏组织结构和逻辑上的紧凑性;牢记:范围在缩小的世界需要一种不断增强的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以在广大范围上就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宣布:为改变许多国家通常已经证实的地理文盲现象而作好准备;意识到:地理教育能够成为资料准确、合格、有趣而快乐的学科;期待着:具备地理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和成年人的完整教育。在这个地理教育宪章中,也提出了若干新的地理教育理念:地理教育将为培养文字、数量和图表方面的能力作出贡献,同时为培养个人品格和社会能力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有关空间方面的能力作出贡献;地理教育主要是国际教育和环境教育;地理学科必须是独立学科而且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在中学阶段,不能忽视直接的亲身经验,应该强调面向未来和全球空间观念,要尽一切努力和教育能力来克服知识与行为的脱离。200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提出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新理念: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可以看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新理念与国家的中学地理标准提出的理念是大体一致的。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也已经注意自觉地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也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就是努力改变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方法的倾向,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积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地理的能力。关注贴近学生的地理,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和自身经验出发,发现、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实践与应用,还要积极进行校内校外的地理观测、试验、考察、调查等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就是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地理事实、地理空间、地理演化过程,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三、中学地理学科评课案例分析1.评课堂教学片断的案例:42007年11月22日下午,川沙中学华夏西校张美君老师在上《日本》一课介绍日本文化时,大屏幕展现了张老师事先收集的日本某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龙飞凤舞,遒劲有力。张老师身体侧转向大屏幕,正欲介绍该书法的“金木水火土”几个字,眼角瞄到墙壁上挂的一幅学生书法:朱熹诗词一首,落款为:雨霏。张老师眼睛一亮。墙上有一幅书法。雨霏书,雨霏。是蔡雨霏吗?(学生回应:是蔡雨霏)蔡雨霏,这墙上的书法是你写的?蔡雨霏站起来回答道:是的。你是学书法的,你看大屏幕上的书法好吗?好的。你看得出这是日本人写的吗?看不出。你认得出这几个字吗?第一行,最上面的字?认得出。蔡雨霏和班级的同学一起随着张老师的教棒移动念道:月,火,水,木,金,火,日。教师:日本和我国关系很深啊,很近啊,所以我们经常用一衣……(教师停顿,学生呼应:带水)“一衣带水”这个词来形容两国的距离。短短的一两分钟,蔡雨霏的神态是多种多样的:惊愕、羞涩、自然、兴奋、高兴。蔡雨霏的同学们的表情也是多彩的,从一般性的回应(是蔡雨霏)到众口一词的呼应(齐念:月,火,水,木,金,火,日)。课后,我将蔡雨霏同学叫来,将她和她的书法拍了下来。课后,我将这一细节回味良久。人们常说,教师是教书匠,是孰能生巧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园丁,是培养祖国树木花朵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是照亮孩子前进道路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富有爱心的工作,是成为班内所有孩子的良师益友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富有耐心的工作,是将人类文化遗产反哺给孩子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富有创意的工作,是交给学生走向未来本领的工作。赞美的词语很多,说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很高、很多。5真的,要做一个好教师,要求很高、很多。需要有知识、能力、爱心、书法,等等,等等。但是,很多人不做中小学教师工作是体会不到中小学教师的另一种特点的:发现课堂即时情况、迅速判断或决断、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教学所用的资源。这就是教学智慧,这就是教学机智,这需要功底、经验、灵敏、胸有成竹,有时还需要有天性。以上评课为教研员听课以后所写,题目叫《教师的智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评课人如何抓住教学中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从发现墙上的书法到全班读日本诗句这一过程予以详细记录,不但有对话,还有场景和神态的纪录,读来如同在课堂里一样。但是,评课人不是简单地做个课堂记录,就事论事,而是对教师渗透其中的教育、教学,提升到如何利用生成资源和发挥教学智慧的高度,使执教者、听课者在如何做一个好教师方面有所思索。2.评课堂教学特点的案例《一堂真课、一堂好课》2007年12月6日上午,陆行中学李侠老师在浦东新区“教学展示周”期间的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十一中的寒潮,采用了学生小组“汇报”的教学方式。第一、李侠老师的课中的“小组汇报”不是为这堂“公开课”专设的,而是为所有班级教学所需的。李侠老师在上寒潮这一课题时,事先在所有的班级中都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所有的学生提出自己对寒潮这一课题的所欲探究的问题。然后李侠老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分析,将学生的提问集中起来归类,挑选出“中国的寒潮标准”、“中国的寒潮源地”、“中国的寒潮路径”、“为什么云贵高原西南部和青藏高原没有寒潮”、“南半球有没有寒潮”等问题再反馈给各班各小组进行资料收集、举证分析。这样的预习、提问、归纳、反馈是教师对所有班级全体学生公平对待、精心备课的反映。第二、学生是真研究、真汇报的。这堂公开课学生小组汇报的深度广度是我们听课者没有想到的,有些问题我们自己也没有注意过,比如“南半球有没有寒潮”?据李侠老师课后讨论时告诉我们,原来她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把握,但是觉得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不但视角延伸看到了南半球,还思维拓展提出了新问题。老师从网络上搜索“南半球,寒潮”几乎没有答案。后来换个思路,学生从南半球最南的国家查起,查“南非,寒潮”、“智利,寒朝”等,最后查到了依据,证实了“南半球有寒潮”这个事实。对于“为什么云贵高原西南部和青藏高原没有寒潮”这个问题,一般只知道青藏高原高寒潮不易入侵,而研究小组的同学查到了主要原因是冷空气的厚度一般在3500米以下,冷空气的厚度低于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这些问题来自学生,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答案,是学生的快乐,也是老师的快乐!师生在地理学习上获得共鸣,是难得的!据班主任和其他老师说,学生对完成你们的地理课研究任务很积极的,很开心的。第三、李侠老师是在“上课”而不是“报幕”。寒潮这一课题既然是新课,教师就要给学生以新知识。李侠老师上课伊始是一段高气压、低气压、气旋、反气旋的复习与新知识。在学习台风是强烈的热带气旋时,还用解放军6报的一段关于黄海12级大风的文字报道补充了“温带气旋”也会造成自然灾害,使学生感到闻所未闻的紧张气氛,为后面“学生汇报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学科特点与评课实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1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