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及城市发展简介东京简介东京都,简称东京(Tokyo),是日本的首都,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海陆空交通的枢纽。作为亚洲第一大城市,东京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列为“三大世界级城市”。东京位于日本列岛中央的关东地区南部,是由23个特别区及26个市、5个町、8个村构成的广域自治体,人口约1329万。东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400年前,1603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德川幕府,东京由此开始了它的繁盛时期。当时,东京被称为江户,是日本政治及文化中心,18世纪中期已经发展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1962年,东京都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1964年,东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并在此之前开通了新干线和首都高速路,为今天的首都繁荣打下了基础。东京的GDP总量世界城市第一名,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财富500强公司总部的城市。坐落在东京的大学占日本全国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这些大学就读的学生则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城市鸟瞰寺庙与东京塔樱花樱花节(东京市):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的樱花节。樱花节的由来:1912年,东京市赠送给美国首都华盛顿3千株樱花树,美国政府以花开满丛的山茱萸回赠日本。华盛顿一些民间团体发起举行第一届樱花节。东京的赏樱名所除了上野公园外,还有千鸟渊、隅田川、代代木公园、新宿御园等地方。黑暗祭(府中区大国魂神社):是东京大国魂神社特有的节日。时间为:5月5日。所谓黑暗祭,就是在在黑暗中进行山车表演、神轿出行等活动。神田祭(神田明神):与“山王祭”、“深川八幡祭”并称为江户三大祭。举行时间:距5月15日最近的周六和周日。举行活动的时候,100多座神舆和由300人组成的抬轿队在街上游行。东京三社祭(浅草神社):是东京浅草神社每年的例行大祭,人们抬着100多座神舆,在神社周边的44个町游行,从天亮开始一直到深夜。时间为:5月中旬的星期六和星期天。东京湾焰火会(东京湾):举行时间为夏季。东京时代祭(浅草寺):是浅草寺一个热闹而有文化意义的节日,人们穿起古代的服装,展现7世纪浅草寺建寺以来的历史风情。人们扮演源赖朝、太田道灌、德川家康等古代人物,场面非常壮观。时间为11月3日。义士祭(泉岳寺):每年12月14日都在泉岳寺举办义士祭,以此凭吊历史上为主君报仇的四十七义士。东京特色节日樱花节烟火会浅草时代祭东京区域地形条件东京23区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城市建设东京的历史比北京要短很多,东京(江户)的建城在400年前的中国明朝末期才刚刚开始。1590年德川家康(とくがわいえやす)在小田原之战中消灭了北条势力,1603年自任命为征夷大将军,日本正式进入江户时代。江户是日本历史最长的幕府时代(历时264年)。500多年前,东京还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渔镇,当时叫作江户。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将在这里构筑了江户城。此后,这里便成了日本关东地区的商业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德川幕府,来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这里,江户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日本都城演变年表1、东京的历史一、东京城市发展1603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德川幕府后,城市开始繁荣起来。当时东京称为“江户”,是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18世纪中叶,江户成为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德川家徽德川家康2、江户时代幕府势力范围德川幕府开设后,开始大规模兴建江户城堡,经过三代将军的扩建,江户城古城基本完工。当时的江户城东西约5.5KM,南北约4KM(比明清北京内城略小),四周有两层护城河(里壕和外壕)。德川家族住在内城(里壕围成),其他大名(有势力的武士)住在外壕围成的外城。外壕周长达16KM,桥梁30座。内城和外城总共建有望楼(橹,やぐら)20座,城门36座(内城11座,外城25座)。江户城古城为现今东京中央的千代田区。江户城的城市规划千代田区(ちよだく,Chiyoda-Ku)是东京都内23个特别区之一,包括日本天皇的住所——皇居、日本国会(永田町)、最高裁判所(最高法院)、靖国神社与大部分设置在大手町的中央省厅(中央行政单位)等等,全都位于千代田区内,因此该区可说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萌芽了资本主义。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封建等级制度2、明治时期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明治年间的文化沙龙明治天皇明治时期英版东京地图(1879)1868年江户幕府统治瓦解,政府把首都从京都迁往江户。由于江户位于原来的首都京都之东.同年7月17日又更名江户为东京:9月改年号为明治天皇从京都正式迁至东京居住把将军居住的江户城作为皇宫.并改称东京城。更名东京早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的大城市了。19世纪末,以东京为辐射中心的日本全国铁路系统已经建成,到1919年,城区中心著名的山手环线全线贯通,通勤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以山手环线各站点为核心的东京副中心(如新宿、涉谷、池袋等)迅速发展起来。同期,许多郊区的私人铁路线路也把终点站延伸到山手线的各站点,这极大地推动了东京周围农村地区卫星城镇的发展。大正九年(1920)年东京地图3、二战前后的城市扩张4、现代东京东京都,简称东京(Tokyo),是日本的首都,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海陆空交通的枢纽。作为亚洲第一大城市,东京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列为“三大世界级城市”[1]。东京位于日本列岛中央的关东地区南部,是由23个特别区及26个市、5个町、8个村构成的广域自治体,人口约1329万。东京行政区地图东京23区多摩地区太平洋诸群岛(1)作为干线道路网络和大范围公共交通网络的中枢,具有全国性的物资、人、情报等交流和物流的结点功能。(2)作为首都,具有全国性的中枢管理机能。(3)培养多领域领袖人才的高等教育功能。(4)与包含巨大人口的消费都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生活基础设施功能。(5)为支持京浜、京叶工业地带以及为都民生活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物资而必须具备的生产功能。(6)通过港口和机场,与世界直接连接的国际交流和物流功能。(7)高度发达的情报交流和发布功能。东京都的都市功能东京都的都市功能可以概括为:二、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东京都市圈组成与界定•东京都市圈由以东京市区为核心、半径80公里的区域组成,总面积13400平方千米,占日本全国面积的3.5%;•人口多达3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广义: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千叶、琦玉、群马、茨城、山梨和枥木县7县,即我们常说的一都七县•狭义:东京都、神奈川、千叶、琦玉(好像是蜡笔小新住的那个县哦),一都三县东京都市圈演化发展特征1、“绿环带+新城”的效仿特征;2、“一极集绿环带+新城中”的开发特征;3、“多心多核”的地域开发特征;4、“多心多核”的扩展特征。绿环带+新城•1956年,日本政府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内的区域构建一个“首都圈”,实行“首都圈整顿方案“,并颁布了《首都圈整治法》;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次首都圈建设规划》,主要仿照1944年大伦敦规划:一是提出建立卫星城市的方案,在东京都建成区外围8~10km的地域规划为近郊地带,并保留部分绿地,防止东京都向周边地区无序扩张;二是调整东京城区的建设,将8~10km近郊•地带的外围区域规划为“城镇开发区”一极集中196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二次首都圈建设规划》,规划将范围扩展至“一都七县”,提出将东京作为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中枢,并对东京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得东京中心城区实现了大规模的改造,且城市外围区域得到了开发建设。同时,区域内修建了铁路、公路等交通体系,缩短了城市间的通达时间,实现了构造广域都市圈的设想。东京都市圈前三阶段制定的“一极集中’结构的发展模式,使东京城市空间的扩张失去了控制,快速的人口集聚以及区域连绵外溢成了东京都市圈极其典型的特点多心多核开发特征在“第三次首都圈建设规划”中,日本政府设想形成首都圈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型网络结”“,即多级结构的广域城市复合体,分散东京城市中枢管理的功能,培育都市圈核心区.到了1985年,日本国土厅大东京都市圈整备局对区域进行了改造规划,提出将东京”一极集中”的地域结构改变为“多心多核”的地域结构规划。大东京都市圈分成了多个核心城市,且不同的核心城市形成自立性的区域,在这些自立性的区域间又细分为核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培育出自主独立的都市圈。多心多核的扩展特征在第三次规划的基础上,第四次规划中日本政府进一步推进了首都圈从“一极集中”的地域结构向“多心多核”的结构规划转变,将东京都心的功能分散到各个核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东京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压力。东京都市圈演化与发展阶段1、都市圈的雏形期阶段;2、都市圈的扩张期阶段;3、都市圈的成熟期阶段。雏形期阶段这一时期,东京都市圈发展的重点主要是推动核心城市的产生与城市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东京城市的辐射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圈内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连接到一起,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地域圈层结构,即东京都市圈雏形的出现扩张期阶段•东京都市圈在这一时期的规划重点是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外部扩张。•内部发展主要是指都市圈内城市的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的完善,外部扩张主要是指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日趋扩大和通联网络的日益发达。•伴随着高速公路以及轨道交通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东京都市圈开始向郊区分散与转移,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进入了全面的扩张发展、都市圈中心城市制造业外移、分工体系和城市功能定位逐步完善、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展,城市间产业与经济关联度加强,并出现多个增长点,都市圈进入全面的扩张期阶段成熟期阶段•东京都市圈在成熟期阶段的发展重点是综合协调圈内城市的发展,实现都市圈整体效益和长远发展。•圈内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和其他非核心城市之间进入了协调发展的状态,尤其在城区建设、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整治等方面的联系大大增强、此时,都市圈的空间结构也基本成形,人口和面积趋于稳定,空间发展走向均衡、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完成了由、一极向多极的转变,整体空间布局进入一个新的模式——多中心分散型网络结构a)1940年之前:都市圈人口显著增长,而中心城以外人口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此阶段都市圈范围以外地区及都市圈内人口均不断向中心城聚集,可称为“绝对聚集期”;b)1950~1960年:都市圈人口显著增长,此时中心城外围与中心城人口同步增长,说明此阶段都市圈外迁入人口开始向中心城外围扩散,可称为“相对聚集期”;c)1960~1970年:都市圈人口继续显著增长,但此时中心城人口基本持平,外围人口剧增,说明此阶段都市圈外迁入人口基本分布在中心城以外,可称为“相对扩散期”;d)1970~1995年:都市圈人口继续增长,但增幅有所降低,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心城人口减少,外围人口增幅较大,说明此阶段不但都市圈外迁入人口基本分布在中心城以外,而且中心城原来人口亦向外扩散
本文标题:东京城市发展简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2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