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是在河北省电教馆的组织下,各地、市电教馆及全省27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325所“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参加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课题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效益。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过程(一)课题研究意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就成为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十五”期间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条基本途径:其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其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河北省从2001年起,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样,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形式、方法就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促进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许多学校都购置了计算机,装备了多媒体教室、电于图书阅览室、开通了校园网等,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热点课题,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是局部的,分散的和经验性的,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立足河北省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旨在研究发现能够指导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促进河北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三)课题的界定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两个基本方面。(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其中包括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校园网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主要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文字教材的设计与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五)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以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各个课题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六)研究过程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时间:2001年9月—2001年12月)(1)制订课题研究的计划,组织课题立项(2)组织课题(三级)申报,共立项380个课题(3)课题开题(4)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省课题组共举办三期培训班,培训研究人员共1000人次,市级培训4000多人次。2、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阶段(时间:2002年1月—2005年)(1)中期检查(时间:2003年5月)采取了省课题组与市课题组分工负责的督导方法,对380个课题研究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督导评估。(2)中期成果与经验交流2004年4月在石家庄召开了“中期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会”3、结题阶段(时间:2005年4月—7月)(1)2005年4月召开了结题工作会议,部署结题工作(2)采取了结题申报与专家评议的方式,首批170个课题结题。该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校的类别有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学科的种类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语文、政治等。归纳已经结题成果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内容当中,作为架构学科知识新体系的技术支撑,服务于学科教与学,同时在学科学习中培养信息素养和能力;第二种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就集中于这两个方面。(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社会需求所决定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课程整合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因此,课题组着重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在于借助信息技术构架学科学习的新模式,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同时,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态的过程中,课题组从多媒体环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和流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①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倡导基于资源、任务、课题、问题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媒体的特性,合理地选择技术,合理安排使用的时机与方式,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③强调协作学习和情感交流,把技术的工具性和教学的人文性统一起来。其中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④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能采用多种方式、多种工具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中普遍采用如下教学设计流程。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信息技术环境分析教学目标媒体组合教学结构和过程教学方法问题体系确定教学方案评价量表形成1、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成果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交互性,可以让教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互动和交流。经过研究和探索,课题组设计了教学设计流程,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十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1)多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参与这种整合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与传统课堂(主要指没有信息技术参与)不同的学习模式。他们能够感受到学科的内容与他们生活是如此贴近,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的过程改变了。这种学习过程的改变首先在于他们在面对学科的时候感受到自己是主动参与者,同时,这种学习过程的改变还在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拥有自己的理解。模式一:多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模式是秦皇岛市建设路小学、新一路小学、张家口市下东营小学、斜街小学等十几所学校研究成果。该成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激情,引思、拓展等教学功能,有力的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发展,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教师学生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任务驱动重点再现分析总拨总结升华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想像表述实践操作运用拓展模式二:多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资源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学习活动中观察、思考、知识构建、促进能力发展的源泉。教学步骤:①科学趣谈开阔视野:由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确立生物趣谈的主题,学生查阅互联网或翻阅其他资料而获得趣谈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②创设情境引观促思:运用媒体展示图片或生理活动等学习材料,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③点拨导议合作释疑:根据媒体展示内容,在教师引导下,就有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加工,促使学生在协作讨论的氛围中自己整理学习成果。④巩固应用拓展创新: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用所学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开拓创新的机会。评价反馈教师学生多媒体教学资源科学趣谈外设情境点拨导议应用巩固开阔视野引观促思合作释疑创新拓展模式三:多媒体环境下发展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特点: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教学功能,通过“粗读(导疑)→细读(议疑)→品读(释疑)”三步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适于语文等社会学科的教学学科。模式四: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上是邯郸市峰峰实验小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特点:①以教师、媒体、学生、教材四元多向立体结构,取代师生二元主从线型结构,生为主体,学为中心。②把课堂,“讲问一听答”的注入过程,改变为学生评价反馈学生多媒体教学资源整体感知局部强化延伸拓展粗读初思细读深思品读拓思教学目标教师师生媒目标生情理启发辨识多向求解创新应用全面发展在外因激励下,实现自主探究和愉快发展过程。③以多媒体组合的互动式教学法代替讲述法、谈话法。④教师以高层次的主导代替“讲深讲透”的直接主导,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持者,担负设计,主持、评价与示范的新职能。模式五:多媒体环境下的作文课教学这是涉县实验小学在课堂作文教学中构建的教学模式:(2)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方法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主要采用了如下应用方法:①观察法:提出问题→观察资料→回答问题;②聆听法:提出问题→听录音资料→回答问题;③导视法:在学生观察资料的同时,教师针对资料进行讲解;④示范法:观察示范资料→模仿→形成技能;⑤习作法:提供习作资料→习作→作品展播、评价等。(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要素。设计开发与文字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省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都在做这项工作,几年来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几点共识。①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以素材为主,课件为辅,如,图片、动画、视频、音频、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文本等。教师媒体审题立意形象感知修改整理创意写作反馈自主探究评议交流学生②组织专家、教师和制作人员的三结合研制小组进行研制,能多出精品,少出赝品。②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应具备下列特征:A.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B.为学生提供间接经验C.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D.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E.激发学生的积极地思考问题F.给学生以美学知识和审美享受G.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H.凸现科学创新精神运用多媒体,可以像教育家陶行知所设想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这对我们进行生物创新教育十分有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创新。比如,将课本中的结论性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质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将获得的信息加工组织,使学生亲身体验人类取得的成果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多媒体课件,从植物开花到传粉,再到受精子房开始发育到形成果实和种子,这一系列的变化先向学生分别展示开花、传粉、受精、种子的形成、果实的形成的动态变化(电脑动画模拟),然后要求学生填写出各个过程的变化特点,自己从中总结出过程中的特点。接着将整个形成过程连续地、完整地放一遍,同时配有解说词。最后要求学生用鼠标器拖动各部分结构到适当位置以完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图,该课件要求学生手、眼、耳、脑并用。这样学生既亲身体会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又开拓了自己的思维,并且培养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成果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指导思想是:在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教学功能,优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学习过程,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1)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功能分析①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②利用信息处理工具进行教与学③利用交流平台进行网上交流与合作④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指导⑤削弱了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2)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组织形式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网络环境
本文标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2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