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1-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研训中心王焰忠各位教师:大家好!教科所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服务:一是研究我市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领导决策服务;二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科研,为学校发展服务;三是指导教师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为教师成长服务。非常感谢市局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为大家服务的机会,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教师对我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一提到教科所,大家可能会认为那是一个搞理论研究的地方,我也不否认,因为我不拒绝理论。但我的观点是: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对问题的认识就会缺乏一定的高度;同样,理论如果不能指导实践,就是无用的理论。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呢?下面我以市局研训中心《课改专刊》第一期44—46页《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需要正确处理的四个个问题》为例来说明一下。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今天的交流,我想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开展课题研究,第二部分是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2-第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开展课题研究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大家知道:吃苦耐劳、苦干实干是我市办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市教育多年来走在新乡市前列的致胜法宝。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对我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规律,实现苦干实干和巧干活干的有机结合。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呢?当然离不开教育科研,因为教育科研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育人”早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此,在教科所的建议下,市局确立了“课题带动科研,科研促进发展”的我市教育内涵发展思路,其目的就是以课题为抓手,带动教育科研,用科育科研的力量,促进我市教育内涵发展。在市局的号召下,不但许多学校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许多教师也自觉地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学理论、查文献、找资料、搞研究,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制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在实践中解决掉。二、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马克思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奴隶,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3-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还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国原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一个不搞教学的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教师;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第一流的教师;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教师,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教师”。我个人的认识是:一个教师,如果你不搞研究,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那么即使你教学再优秀,成绩再突出,也只能说你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方教学比较“出名”,而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三、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现象。大家都是一线教师,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大量的教育现象,从理论上说,对这些教育现象,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缺乏研究,一些教师对这些教育现象的认识并不到位。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1.“学而时习之”快乐吗?大家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解释,就是:学习并且按照一定的时间经常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我想请大家说真心话:学而时习之,到底快乐不快乐?如果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不要说经常让你复习了,就是今天晚上让你回去复习一次,你快乐吗?我们当然不能排除一少部分人可能感到快乐,但我敢断言,大部分人不但不快乐,反而还烦恼。其实,在这句话里,“习”是不能解释为“复习”的,是应该理解为“运-4-用”的,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并且能够经常运用它,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比如,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如果能经常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去,我们才会感到是快乐的。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学要有批判精神,具有批判精神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的教师。2.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大家知道,《狼》是蒲松龄写的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说,全文如下: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户遇狼)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户惧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户御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毙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叹狼)结束课文时,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狼》是蒲松龄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既然是小说,就应当有主人公,那么谁是小说-5-的主人公呢?是狼还是屠户,还是两者都是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都德的《最后一课》、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等课文。《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还是两者都是?《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还是卢进勇?还是两者都是?这就涉及到一个判断一篇小说主人公的标准问题:谁最能集中反映小说的主题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狼》一课主要是揭示狼的贪婪和狡猾,所以狼是小说的主人公,而屠户是个线索人物,没有他,就无法写出狼是如何贪婪和狡猾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表现法兰西人民高度的爱国情感,所以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郎士虽然在韩麦尔先生的影响下,由一个逃学的孩子变成一个爱上法语课、爱自己祖国的孩子,但他的变化是受了韩麦尔先生的感染,韩麦尔先生身上最能体现法兰西人民高度的爱国情感。《七根火柴》主要是表现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所以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卢进勇同样是个线索人物,没有他,就无法引出无名战士,小说情节就无法展开。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人知识不如教人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这个道理。3.“高度赞美”还是“高度概括”?一次下乡听课,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课文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教师提问:“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是对济南冬天的高度概括。”教师不置可否。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是对济南冬天的高度赞美。”教师马上-6-肯定了他的回答。下课后,我和这位教师交流:对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为何不置可否?他说:“备课时,我没那样考虑。”其实,如果从结构上分析,“高度概括”比“高度赞美”准确,因为文章先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接着依次写山、写水,最后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来总结全文,是明显的“总—分—总”结构。当然,如果从情感上分析,这句话在高度概括全文内容的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虽然只是一节语文课的一个小细节,却告诉我们:课堂上有很多生成的东西,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因势利导,教学相长。4.我们不应该学习渔夫什么?一次下乡听课,一位教师执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童话诗,可以说家喻户晓。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很好:课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先自主朗读,然后教师又提问朗读,中间还穿插着分角色朗读,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出了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渔夫——诚实善良,金鱼——知恩图报,老太婆——贪得无厌,并且教师把这些内容工整地板书了出来,然后让学生讨论学过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不要做像老太婆一样贪得无厌的人,因为那样不会有好下场;有的说,要做像渔夫一样诚实善良的人;还有的说,幸福生活要通过劳动来创造,不能靠别人的恩赐等等。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也算是比较流畅的一节课了,但问题的关-7-键是,我们不应该学习渔夫什么?难道我们不应该让学生明白,正是渔夫懦弱、逆来顺受、不觉醒的性格,造成了他被赶出皇宫、险遭毒打的悲惨结局吗?假如我们的教育都把学生培养成像渔夫一样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成功吗?教学过程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5.为什么不让学生正视阮恒害怕心理的存在?一次下乡听课,一位教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期间一个名叫阮恒的小男孩,为救她的朋友——一个小姑娘而勇敢献血的故事。故事的感人之处来自于孩子的天真、无知和善良,因为在阮恒的认识里,所谓“献血”,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小女孩的生命。这位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阮恒的表情、动作去理解阮恒的形象。学生很快就做出了答案——阮恒勇敢、坚强、善良、有爱心,即使是阮恒“那颤抖的小手举起来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样的动作描写,师生的分析也是“这反映了阮恒犹豫、矛盾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从未涉及这么一个略含贬义却既真实又准确的词语——“害怕”。下课后,我和这位教师交流:为什么不让学生正视阮恒害怕心理的存在?这位教师说:“小学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那样恐怕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我说:“在本课中,分析阮恒害怕心理的存在,不但不会影响他的形象,反而会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比如,阮恒举手的过程,是面对死亡但为了朋友而毅然作出选择的过程,面对死亡,谁不害怕?他在害怕的状态下举手,-8-恰恰反衬了他的勇敢、坚强。这也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却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才有可能拥有生成而灵动的课堂。6.为什么不让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一次下乡听课,一位教师执教《分数的简单计算》,这是小学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教师的导入设计得很好,结合生活事例说哥弟俩吃西瓜,哥哥吃了八分之二,弟弟吃了八分之一,问一共吃了多少。中间的讲授也非常清楚,算减法时,还让学生先列出算式,并让学生说出七个八分之一减去两个八分之一等于五个八分之一的算理等等,最后得出了结论:不管是加是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进行,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该做练习了,教师在黑板上出了四道题:三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等于多少,五分之一加五分之二等于多少,五分之四减五分之二等于多少,一减七分之二等于多少。挑学生上黑板做,其他学生在下面做,最后教师主持,师生共同纠正。下课后,和这位教师交流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评判对错时,能不能把主持权交给学生?或者说教师主持一部分,把另一部分交给学生?第二,当一个学生把一减七分之二等于七分之三时,教师换了一个学生上去改正,改成了七分之五,但我很想知道的是:第一个学生为什么把一减七分之二等于了七分之三?第二个学生为什么改成了七分之五?就是说能不能让做对和做错的同学分别上到黑板前面说说他们做题时的想法,展示一下他们思维的过程?教师顿悟。这就告诉我们:课堂展示,不但可以-9-展示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可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四、有利于教师科学把握教育规律。我们知道教育是有规律的,违背教育规律就会走弯路,甚至受到规律的惩罚。许多教师以为天天都在搞教育,很了解教育的真谛,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研究,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并不清晰。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1.教育是什么?教育首先应关注什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人类给教育下的定义)。既然教育是培养人的,那么,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性的完善。但可悲的是,长期以来,一提到教育,人们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成长。我曾在一个高三的教室里看到这样一幅标语: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看后让人寒心。更有甚者,一个高三教室里还有这样的标语:生时何必贪睡,死后自会长眠。看后让人惊心。我还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某领导到一所学校视察,问校长:你们学校有没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校长这样回答:领导啊,我们哪敢片面追求升学率,我们是全面追求升学率呀!这虽然是个笑话,却反映了人
本文标题: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3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