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东南大学大四经济学作业-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对城市空间影响
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东南大学大四经济学作业01212103第一章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城市空间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力。随着农业—工业—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增长减缓至可持续增长的发展阶段。在快速增长的工业化时期,聚集的经济效益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变化的源动力。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集约经济等的作用下,城市开始集约紧凑发展。集聚使生产费用降低,生产效率和交流频率最大化,形成城市空间增长的内在核心。集聚效应引起的各经济活动区位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的现象。至工业化中期,由于集聚而产生的地价,交通,竞争,工资以及治污,税收等其他成本并未随之同比率降低,甚至继续快速增长,由此产生了集聚不经济,企业为了规避集聚不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只得由市区外迁,由此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离心力,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向着外向型发展。至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时期,信息、服务及配套的发展健全使得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功能的主导,城市空间开始走向内聚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下文将以南通市空间结构随产业发展变迁为例,探究农业—工业—后工业时期城市对空间的不同需求。根据美国经济学家H·B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的基本经验或趋势的研究总结,查阅南通市规划局数据统计,2014年第1-4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5652.69亿元,人均GDP为77457元人民币(约12547美元)。因而目前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三阶段,为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时期。第二章农业—工业—后工业时期城市对空间需求探究——以南通市为例2.1农业时期——城市对空间需求2.1.1农业时期南通的城市发展因特殊的地理区位,南通市农业的发展变迁与工业有着很大联系。早期,在以盐业为主导产业时,随着盐业发展需要,海岸线进一步向前推移,沿海堤分布的盐场距离海岸线越来越远,由此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盐业已不再是主导性沿海滩涂被利用为种植业基地。因垦牧而聚集的人口逐渐增多,沿海堤开始聚集分布有一些以种植业为主导功能的小城镇。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为生纱厂等加工型工业工厂类提供棉花等原材料的垦牧小镇进一步兴起。至现今,海岸线基本稳定,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开发仍集中在海边滩涂(例:省海安农场、棉花原种场、环本农场、五七农场等在沿海滩涂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由上图南通市棉花、土布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两种产业均最为密集处位于南通城至吕四的通吕运河沿线。主要原因为这一地区土地较适宜棉花生长,交通便捷,临近南通市诸多港口,便于外销。随着通扬运河地位的下降,南北向运河因直接与南通城相接,进一步促进了棉花与土布业的发展,城镇的密度逐渐加大,白蒲与平潮之间新增两个集镇,使得沿通扬运河南北向的城镇发展进一步加快。2.1.2城市对空间的需求由南通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海边滩涂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及棉花、土布集中点的分散度,可以看出,在农业时期,产业发展对自然地理条件的依赖度较高,人口也大多聚集在资源条件较好地区。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形态,产业集中点沿资源优势区域展开,集中向心性不强。2.2工业化前期——城市对空间需求2.2.1工业化前期南通的城市发展2.2.1.1工业化起步时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市域内陆地逐渐形成,南通的城镇体系开始形成。因临近海岸,南通市煮盐业工业的发展起步很早。南通市的城镇最先出现在海岸线内侧。隋唐时期,市域内最先出现的两个市镇:海安镇、白蒲镇均与海岸线有关。海安镇是盐运河的起点,白蒲镇即位于海岸线上。这一阶段,城市的盐运业刚刚发展,受资源条件、劳动力及交通的限制,城镇的数量集中在这两个县增加。随着历朝历代海堤的修筑,城市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市域内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多。新形成的小城镇不在局限于海岸、白蒲两个镇,而是沿海岸线和运盐河呈斜“T”型分布。因主导型产业仍为海边的煮盐业,因而因煮盐而聚集在沿海的聚落越来越多。城镇的空间分布也随海岸线向东南推移,不断在海堤内侧形成。2.2.1.1工业化前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进一步发展。城镇、工业厂房的分布不再局限于海岸沿线,转向沿运河边聚集。如新起的唐闸镇,就是典型的因运河而起的交通型城镇。这一时期,工业的类型不再局限于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如盐、棉花的加工制造,转向因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吸引来的资本投资,工厂新建。主要的工业类型受生产力限制,多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聚集,带动了城市配套的完善,解决了居民就业问题,促进城镇内人口增长,吸引了外来人口流入,今儿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以唐闸镇为例,见右表。工业化前期的唐闸镇功能分区明确,唐闸区以工业企业为主,并辅以工房、公共生活设施以及教育、慈善等机构。功能区的分界以通扬运河为天然界限,河西主要是工厂和工房,辅以商业设施,河东风景和环境俱佳地段作为教育慈善等用地。功能配套齐全的工业城镇在这一时期已初步形成。2.2.2城市对空间的需求由南通市工业的发展可知,在早期工业化的形成阶段,城市对自然的依赖度仍较高,自然资源与地理优势成为城市空间的集聚点;到工业化早期,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形成以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轻型”产业结构,密集的劳动力成为工业聚集的主导选择。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开始向心分区发展,围绕工业区域发展形成的居住区及各类配套完善了城市的职能,促进了城市进一步集聚发展。2.3工业化中期——城市对空间需求2.3.1工业化中期南通的城市发展2.3.1.1工业化中期南通市城市空间形态如右图所示,至2009年,南通市人均GDP尚未突破1120美元,因而这一时期,南通市的工业化进程仍处在中期阶段。但经过前期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前期发展产业的各项附属产业(产业链逐步形成)、配套服务业随之产生。这一时期,南通市的产业类型从单一的盐业、棉纺织业,向以以纺织业为龙头的多样化的制造业转变,建筑业、信息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进一步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南通市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支撑,以轻型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纺织业遍布全市域各县市。其中以通州数量多,达185个,启东最少,73个,其余几县市均在100一120之间。这些纺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所在地城镇的经济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城镇建设。因南通市多为小型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所以企业分布相对而言较为分散,可以灵活分散到市域各城镇。具体见右表。虽然收传统产业、资源优势的影响,南通市轻工业比重较高,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南通市工业结构在工业化中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轻、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解放初期的97.4%:2.6%,变为1983年的72.3%:27.7%至2005年的59%:41%。小结:总体而言,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南通市的传统产业链进一步扩展,轻纺工业类小型工厂集聚增多,但并未在一个特地区域形成规模性集中,而是在各集中区范围内进一步密集化;重工业、服务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较快发展,在总GDP中所占比重提高。从工业点集中区域来看,相对于工业化前期,选址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资源密集区域,这一时期的选址更偏重于交通可达性与劳动力密集度,对资源的依赖性减弱。2.3.1.2工业化中后期南通的城市发展南通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期,开始向工业化后期即发达的工业化阶段过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业为主导,转移一般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3.2城市对空间的需求在工业化中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轻工业的发展,资本需求的巨大增长,市场的需求和生产条件发生改变,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重型”产业在产业结构比例中逐渐增大。这一时期,产业的集聚效应增强,规模和数量相比早期都有较大发展,工业区分布不再局限于市中心劳动密集地带,转向租金更低、交通配套完善的郊区。并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由中期向后期发展,轻重工业比重均会下降,三产、服务性行业将取代原来二产行业在市中心位置,实现功能的更新与置换,市中心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将进一步提高。2.4南通市农业—工业化前期、中期、中后期空间形态变迁2.4.1隋唐之前零散分布期到沿运河与海岸线呈“T”型分布期。2.4.2通州建城后城镇呈“一点一轴一弧线”分布。一点:通州县城;一轴:一是沿西北一东南向的通扬运河沿线分布;一弧线即沿海岸线呈不规则的弧线型分布。2.4.3通州建城后至近代之前南通城镇分布格局是“一点一轴沿海三圈层”。一点:通州县城。一轴仍然是沿运河,只是随着运河的全面贯通,沿运河分布的市镇密度加大。由于沿海岸线进一步向海洋的推进,盐场不断发生位移。在推进过程中形成由内陆向沿海的二个煮盐圈层。一是中心城市通州城外围的灶地。如秦灶、姜灶、袁灶。二是沿范公堤内侧的“场地”,它们均是煮盐场。三是沿范公堤外侧的垦牧地分布。这一时期主导性因素是对海边盐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充分。2.4.4近代的城市建设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呈现“一点三沿线”的格局,中心城市实力的增强,区域极化出现。中心城市的点状扩散——城镇沿运河、沿海岸线、沿串扬河的发展——长江与港口地位的提升使沿江城镇发展。2.4.5现代城镇由沿海向沿江演变(建国后至2005年)第一阶段:缓慢的内部填补期(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1978年至1998年“一点四沿线”发展期;一点是指南通城,它是市域范围内最大的一个一级生长极,四条轴线分别是:沿江轴线,沿路轴线,沿河轴线和沿海轴线。第三阶段:“一、六、三”分布格局;1998年至2008年,城镇空间结构的格局是“一个一级生长极”,“六个二级生长极”,“三个沿线”。一个一级生长极是指南通城区,城区由于重心的南移,进一步向东南延伸。六个二级生长极是指六个县城,其中也出现了南北的分异。三个沿线是指沿江、沿路、沿边。沿江的开发主要是沿南通城东西沿江港口带,沿江产业带形成。总体而言,南通市的城市空间形态随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集约、紧凑。点、线的延伸扩展业随着交通条件、经济区位的改变而变化。由农业时期与工业化早期对自然地理条件及区位的依赖,向交通条件的发展创造转变。城市的产业发展也由轻工业、制造业——重工业——服务业发展转变,城市空间也在产业的发展变迁下发生置换。城市用地也由用地的逐步集约化——外围延伸——城市集聚区的辐射——更新与置换转变。2.5工业化后期——城市对空间需求2.5.1工业化后期城市空间发展随着重工业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改变,服务的需求大量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力过剩。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进入后期,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型”产业结构。2.5.2城市对空间的需求工业化后期,城市中心区开始发生功能区置换,各类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的兴起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6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对空间需求2.6.1后工业化城市空间发展依据人均GDP、人口城市化率和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等指标计算的工业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中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新型工业化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导向。2.6.2城市对空间的需求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发展更加依托人才与信息。城市对空间品质要求很高,三产服务业成为城市的主导职能,城市文化与信息化的建设,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成为主要需求。第三章总结城市的空间形态随产业发展变迁经历了由农业——工业早期的依托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优势的集约化,向心结构;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工业多元化、配套逐步完善的外延至向外辐射结构;到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的内向完善建设,逐渐在中心区实现的功能置换与信息文化产品升级。总体而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由集约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是城市空间结构变迁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参考文献【1】赵亚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期:75-81.【2】姜爱萍.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
本文标题:东南大学大四经济学作业-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对城市空间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3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