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题型:1、辨析题(先判断,再分析,不论正误都要说明理由)2、材料分析题3、论述()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大脑兴奋和抑制机能的发展。儿童大脑兴奋机能的增强,可以从儿童醒着的时间多这一事实看出来。与青少年或成人相比,小学儿童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差,兴奋强于抑制,要求儿童过分的兴奋或抑制都会产生不良后果。过分的兴奋容易诱发疲劳。过分的抑制会引发不必要的兴奋。由于大脑兴奋性功能较强,小学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在30分钟左右。二、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心理学关于人的发展的两种理论,都是片面的。通过研究发现,先天的条件(智力等)只是给学生在后天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学生后天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个体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接受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认知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小学生的观察从缺乏系统性、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精确的知觉。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l)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4)注意范围较小。3、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4、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有意想像增强、想像更富于现实性、想像的创造成分增多。(二)思维发展的特点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四年级2、思维缺乏批判性和灵活性(三)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1、情感内容不断丰富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4、高级情感逐渐发展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1)道德评价标准由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2)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理解和感受美与丑、善与恶等(3)理智感较多地与具体、直观的事物相联系。四、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道德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服从权威,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一个假日的下午,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们沿着罗纳河散步。4点钟时,母亲分给每个孩子一个卷饼。当孩子们开始吃卷饼时,最小的孩子不小心把他的卷饼掉到河里去了。母亲该怎么办?要不要再给他一个?其他的孩子有什么想法?”“不再给他”——主张惩罚“再给他一个,每人都有一个”—主张平等“因为他小,所以再给他一个”—主张公道,体谅年龄的差别和具体情境五、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2.情绪适中情绪适中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3.意志健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4.人格统一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六、心理健康的状态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亚健康状态)和不健康状态(病态或变态)。1、正常状态指个体的认识、情感和行为表现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要求,也与其本人的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2、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是指由于个体遇到的某些“生活事件”使个体心理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危机状态”,从而引起个体的不适应行为。3、不健康状态其特征是个体的认识、情感、行为表现等经常性地与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相矛盾或相冲突。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发生可能既无确切的原因,也难以预防和预测。变态行为,强迫症状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个体处于何种心理状态六、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一阶段:婴儿期(出生—2岁)信任感—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岁—4岁)自主感—羞怯第三阶段:学前期(4岁—7岁)主动感—内疚第四阶段:学龄期(7岁—12岁)勤奋感—自卑感第五阶段:青年期(12岁—22岁)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混乱第六阶段:成年早期(22岁—30岁)亲密感—孤独感第七阶段:成年中期(30岁—50岁)繁殖感—停滞感第八阶段:老年期(50岁—死亡)完善感—失望感七、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的强弱与学习效率的高低呈倒“U”型曲线。动机过低和动机过强都不适于取得高的学习动机,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取得好的学校效率。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最佳的学习动机也会有所变化,往往学习任务越难,最佳动机会相应降低。八、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往往会根据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形成对一个人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交往对象的看法,如果是不好的第一印象势必为影响到之后的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注意给交往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九、合理宣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合理宣泄我们的不良情绪。切忌将坏脾气和坏脾气传给其他人。宣泄不良情绪有很多方法,例如:听音乐、运动、写日记、找人倾诉等。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十、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与父母的关系权威——逆反2、与教师的关系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和评价能力的提高,师生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中学生对教师产生叛逆心理。3、与同伴的关系问题十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2)总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3)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稳定,遗忘的速度渐渐缓慢;(4)遗忘会受到识记的目的、识记材料的内容、性质、数量等因素的影响。遗忘速度最快的通常是无意识记的、或是没有意义的内容。要取得好的记忆效果就要遵循记忆规律,学习之后应该马上复习,然后不断复习,复习周期可以按照学习之后的1天、3天、一周、一个月,十二、过失行为是中小学生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过失行为校园暴力行为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主要有:(1)由青春期叛逆心理决定的;(2)教师对学生之间矛盾的忽视也造成冲突升级;(3)家长的鼓励和纵容也不容忽视;(4)社会的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亦很大。2、说谎行为3、偷窃行为十三、中小学生常见的情绪、情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抑郁主要表现①自我评价较低,容易自责。②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活动少。③动作迟缓,疲乏无力。④情绪起伏大,爱哭,易恼。2、焦虑3、羞怯4、嫉妒5、恐惧6、早恋7、畸恋十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一)自我意识发展教育(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三)学习心理辅导教育者依据现代学习理论,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四)智力训练(五)人际关系教育(六)青春期教育(七)生活与职业辅导十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一)活动性原则活动是心理素质生成和发展的机制,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是心理素质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三化三性)�生活化�活动化�操作化�养成性�互动性�针对性(二)情境性原则1、创设三个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活动的活动情境能触动学生内心世界的心理情境。2、情境的来源从日常生活中现象中创设情境实验创设情境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内容的不协调(认知矛盾)设置问题情境;利用某一故事或生活现象的悬念设置情境;利用现实与未来的巨大反差设置情境;利用事物或问题的多种可能解决办法或多种答案来设置情境。(三)体验性原则体验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创设的活动与情境,其实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参与心向,在活动和情境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并通过自己的心智加工形成自己的内在品质。
本文标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3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