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东平县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及战略研究
东平县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及战略研究我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将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上升到战略高度,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速度推进产业项目,全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取得较大成果。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成为县级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典范。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刻分析我县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的现状,探讨研究我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路径、新办法,对打造东平文化旅游业2.0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一、东平文化资源概述悠久的历史,必然形成丰富的文化积淀。漫漫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给东平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遗存和历史文化名人。(一)历史源远流长。东平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4000余年,历为国(诸侯国)、郡、路、府、州、县,是我国古代北方文化发祥地之一,与海岱文化圈和黄河文化带有着密切的联系,曾是中国北方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考证,境内的遗址遗存有丁坞、虹桥、井仓、沟坝、朱桥、屯村铺、旧县村以及东平国故城、无盐故城等,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不曾中断。(二)遗迹遗存众多。全县文物古迹数量众多、范围宽广、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影响较大,属于山东省“重点文物大县”。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发现的重要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等文物古迹500余处,登记文物点487处,其中石窟石刻202处、古建筑92处、古墓葬73处、古遗址86处、近现代34处。同时,我县是革命老区,境内遗存有许多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设施等。(三)文物价值珍贵。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77处,位居全市前列,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白佛山石窟造像、洪顶山北朝摩崖刻经、棘梁山摩崖造像、京杭运河东平段),省级8处,市级22处,县级47处。野外珍贵文物以石刻和古建筑为代表,共有造像30余处,大小千余尊,其中白佛山石窟造像中的释迦牟尼主佛像被誉为“齐鲁隋代第一佛”,棘梁山摩崖造像中的北朝主佛像被称为“中原北齐第一佛”,洪顶山摩崖刻经中的“大空王佛”四字是国内发现最大、年代最早的佛教摩崖刻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戴村坝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县馆藏各类文物3万余件,在级珍贵文物上百件。(四)名人资源丰富。从秦汉到新中国成立名扬全国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医学家乃至天文、地理、书法、绘画等专家,灿若星汉,光照史册。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有,战国时的女政治家齐国王后钟离春;西汉时的“大夏侯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夏侯建;东汉时有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文学家刘桢;唐代有绘图凌烟阁的开国功勋卢国公程咬金,五代有宰相、文学家和凝及枢密使兼东京留守、音律学家王朴;北宋有父子状元梁灏、梁固,集贤殿大学士、宰相梁适,儿科医学家钱乙,画家梁楷;元代有状元霍希贤、农学家王祯、魏国公王士熙、戏曲作家高文秀;明代有政治家兵部尚书王宪、大理卿杜三策、御史王彬、医生高洞阳;清末有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者进士侯延爽,早年参加同盟会并曾参加刺杀清摄政王载沣的尹沺;民国时期有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同时,有许多历史名人曾宦居或隐居于东平,曹刿、阮藉、高适、韩愈、柳宗元、李商隐、苏源明、司马光、寇准、辛弃疾、元好问等。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平又涌现出一批英才志士。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张庆黎,各级领导孟子明、林茵如、吴震、王心前、侯固、梁昌武、徐延东、孙长印等;作家李束为,书法家周君廉和其他专家学者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东平县蕴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整理由10大类别308个项目,其中民间文学148项,传统音乐3项,传统舞蹈1项,传统戏剧2项,曲艺3项,杂技与竞技15项,传统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51项,传统医药33项,民俗55项。拥有国家级名录2项:腊山道教音乐、端鼓腔;山省级名录6项:腊山道教音乐、端鼓腔、四音戏、东平硪号子、子午门、水浒传说;市级名录17项:县级名录58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平人民千百年来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凝聚的智慧结晶,大有潜力可挖。二、东平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现状(一)政府主导推动,形成发展合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资源利用发展,把其作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重点培植,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出台《东平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东平县文化发展“顶天立地”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强县建设的意见》、《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东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政策措施;成立了东平县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均成立建设指挥部,现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二)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明确开发利用范围。我县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凝练总结出了水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餐饮文化等八大特色文化。围绕八大文化资源,重点打造了水浒文化产业园、运河文化产业园、白佛山文化产业园三大产业项目园区,建设了水浒影视城、东平古城、戴村坝景区、洪顶山景区、文化发展中心等一批“大块头”文化产业项目,初步将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变成产业优势。(三)找准资源融合突破口,确立主打开发产业。县委、县政府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资源利用的突破口和主打产业,坚持高标准规划,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具有较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初步形成了以总规划为龙头,集单体规划、详细规划、景点控制规划为一体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同时,确立了“水浒故里、度假东平”的主题定位和“水浒东平、水上东平”的品牌战略,精心策划了水上东平游、水浒文化游、东原文化游、湿地生态休闲游、百里运河风情游等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四)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资源开发基础。一是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双线串珠”发展框架,围绕沿湖沿河20个景点组团,规划建设了水浒文化主题公园、水上东平游、文化发展线、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东平古城、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投资过10亿元的景点组团项目,铺开了上百项单体工程,夯实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硬件基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恢复历史人文元素,建设了东平古城十里宋街、县工委纪念馆、万里故居、罗贯中纪念馆、戴村坝博物馆、文秀大剧院、游客服务中心等工程。二是加快文化事业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了东平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农家书屋实现村村有,文体小广场基本实现村村通。同时,组织成立了11个文艺工作协会,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业务培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城乡。通过“群众点戏、政府买单”的形式,排练一批文艺节目,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送文艺到农村,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现文化馆、图书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被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走在了全市前列。三、东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东平县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工作手段和方式上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现实和传统的因素,开发利用工作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缺乏整体规划。全县尚没有文化资源开发保护整体规划,哪些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哪些资源应以保护传承为主,哪些资源应该进行深入挖掘,缺乏明确的规划指导。比如我县文化资源虽多,但都较为分散,整合不够,如何充分地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使零散分布的资源得以点成线、线成圈、圈成面,如何将文化资源有机结合打捆发展,使之发挥最大效益等等都没有规划引领。(二)管理机制体制不畅。东平历史文化资源分散于县域各地,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许多资源由旅游、景区管委、文化、住建等各管一块,主体利益不清晰,所有者与获利者不一致,投入者与收益者不一致。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导致对文化资源利用无法形成合力。比如,在领导机构上,虽然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办(隶属县委宣传部),但是由于人员缺乏等原因,开展工作难度大。(三)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我县虽然下大力气推出水浒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等8大文化品牌,但是缺乏真正有内涵有影响力的品牌,现有品牌只是概念性的、模糊化的,缺乏文化内涵支撑。比如,对运河文化打造上,现只有戴村坝博物馆孤零零屹立在大清河畔,如何围绕戴村坝打造大遗址公园一直没有提上日程。(四)文化与旅游融合差,有核心景点无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县虽然加大了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但主要集中在对三大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加之财力有限,对其配套的文化内涵较深的项目投入仍然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备,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一是表现在影响力上,缺乏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核心景区。现有的景区、景点过于分散,还没有形成火爆的卖点,即便是水浒影视城也难以与同期建设的台儿庄古城景区相比;有的景区、景点利用率不高,发挥作用不强,游客少、管理不规范。二是表现在对文化内涵的开发上,在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中,存在景点与文化、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给游人以景区缺文化、名胜少史实的印象。三是表现在旅游六要素配置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链条不完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快,但与其配套的有较深文化内涵的项目发展较为缓慢,缺乏与休闲度假游配套的参与性、互动性娱乐项目,致使游客停留时间短。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特色不鲜明、包装档次低、拿不出手的问题。(五)忽视对小项目的引导支持。缺乏对小项目、小景点的精心打扮以及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目录项目的传承发展、民俗传统项目的扶持,缺乏对发展文化产业全面的比较系统的思考,难以调动全社会开发文化资源的积极性。(六)支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不明。一是现有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分散不集中,无集聚效应。没有出台发展文化产业比较系统的优惠政策;二是县内各文化产业公司虽然成立了,但由于政策不明,扶持不够,各公司运作艰难。(七)文化人才匮乏。我县精英文化人才知名度不高,创作出的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较少,特别是一些文化专业人才奇缺,比如如缺乏文物考古专家、剧本创作家、群众文化辅导专家、大型广场文化的执导谋划人员等。四、现阶段东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思考(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快制定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领导,健全完善领导机构,组建高规格的发展领导协调小组,由分工县委常委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宣传、发改、文化、旅游、经贸、经合、住建、景区管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发展规划、政策的制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前来我县实地考查,结合我县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现有的自然资源,紧紧抓住“一区一圈一带”的政策叠加机遇,尽快编制我县《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制定时,要突出“一线、一圈、一基地、一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合理确立我县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一线”,即文化发展中轴线,突出白佛山景区、画家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罗贯中纪念馆、体育会展中心的平台作用,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大力发展书画艺术、文化创意、体育会展、娱乐演出等产业,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一圈”,即东平湖文化旅游圈,合理整合东平湖湿地、黄石悬崖、洪顶山、六工山水浒大寨、湖心岛、腊山、昆山、司里山、商老庄渔家风情园等各景区景点资源,坚持水浒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美食文化协调发展。“一基地”,即东平影视拍摄基地,以水浒影视城和影视拍摄服务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优秀山水人文的资源吸引影视剧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视对外宣传推介,切实做大做强影视产业。“一市场”,即,宋城古玩市场,充分利用千年宋城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引导各地文物古玩爱好者到宋城交流交易,着力把宋城打造成鲁西南最大的古玩市场。(二)加大挖掘文化资源内在价值
本文标题:东平县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及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3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