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发展战略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区位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以综合性改革试验和开放式发展探索为动力,以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为战略目标,以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制度创新等全面创新为核心内容,以平台经济建设为主要手段,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高端服务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和优质安全农产品发展的新突破,打造全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先行区。紧跟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吸纳国内外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和领军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孵化、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努力在农业种质资源创新、生物技术、精准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设现代农业研究院、农业特色良种创制中心、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基地,打造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高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最新定位,大力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农业,把传统的农业一产延伸到农产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再扩张至物流配送、餐饮业、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依靠信息公共平台和文化公共平台,实现一二三产系统化、集成化融合,激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巨大溢出效应;培育发展“第六产业”,以农产品高值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塑造以农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共生的全新经济结构;构建信息公共平台和文化创意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保税物流、金融服务等农业高端服务业,实现现代农业的品牌化专业化发展与全链条增值。——食品安全保障先行区。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为手段,围绕粮食制品、畜禽水产、瓜果蔬菜,从标准研制、专业化生产基地、质量监管三个环节入手,探索建立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区域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形成我国食品安全生产的科技创新示范、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经营模式示范的先行区。——盐碱地利用改造样板区。以解决“地少水缺”问题为导向,大力开展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水土资源保护,围绕土体改碱、节水灌溉、地力培肥等关键环节,创新配套集“暗管排碱、水肥一体化、立体配方施肥”于一体的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4000万亩中低产田及1000万亩盐碱地改良治理,努力提高区域水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填补我国在依靠高新技术引领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上的“空白”,为全国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增粮增效提供示范借鉴。——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样板区。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资源、要素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体系,推进生产标准化、过程低碳化、产业生态化、链条循环化、产品品牌化、装备智能化,促进现代农业、生物产业和农业高端服务业融合共生,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引领示范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化田园城市样板区。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发挥农业园区“四化”要素齐全的先天优势,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和聚集众多职业农民,就地建设田园城市。坚持以高科技为支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城市,构建城田相融的田园城市形态;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入现代科技要素,构建信息化与城市化相协调、产学研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形态。实现城乡贯通、配置均衡、功能完善、田园生态与创新智慧有机结合,为新型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到2020年,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0个、省级20个,累计研发、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1000项以上,研发、收储专利1万项,实现商业模式创新20项;创业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培育3-5家市场化的专业孵化机构,形成10-15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引进和培育50家以上骨干企业,产业规模达到600亿以上,产值达到1000亿元,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生产经营不断优化;辐射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粮食增产20亿公斤,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30年,形成科技水平领先、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生态环境良好、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二、园区发展思路、目标和总体布局发展思路: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题,以全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综合开发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设计农业、用工业化方略建设农业、用科技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农业,着力构建国家级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科研开发体系和形态高端、链条完善、复合共生、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建立“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创建生态智慧、高端高效、宜居宜业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全市“低碳园区、绿色城镇、城南花园”;全国“一城两区百园”战略布局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典范区;“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先行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基地。GDP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50%;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40%;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5:3.5:4;城镇化水平达到100%;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部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管理服务信息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按照“一城、四园”布局,即生态科技城、现代循环农业国际博览园、现代种业产业园、高效林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重点发展“6+1”产业,即循环乳业、有机果蔬、耐盐苗木、食药用菌、设施渔业、水稻种业,在六大产业基础上复合开发生态科普观光旅游业。三、全区经济发展情况今年以来,我们抢抓省部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坚持“规划引领、体制先行、夯实基础、项目突破”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东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全面拉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框架。2012年上半年,示范区实现GDP3.5亿元,同比增长57.2%;财政收入5670万元,同比增长372.5%,园区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均超额完成规划发展目标。一、着力提升园区发展层次为加快农高区“二次创业”、实现转型发展,我们坚持突破一般农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积极抢抓科技部建设“一城两区百园”的重大机遇,确定在国家层面上高点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园区。具体发展思路上,充分立足区域特色、土地优势、机制优势,确立“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农林畜业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规划了“省级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高区”三步走的创建路径,同时加大对规划的修改完善及园区申报力度,去年11月,省政府批复农高区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月份,科技部批复农高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期完成了前两步创建目标,标志着农高区正式跨入“国家队”序列、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全国“一城两区百园”建设的重要一极。二、着力深化体制改革一是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制定出台了《土地经营改革意见》,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采取职工内退、发放最低保障金等有偿置换的办法,买断农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工生活田2.38万亩、村集体土地1.38万亩,收回长期承包土地2688亩,扭转了25年来“包田到人、分散经营”的状况,有效解决了土地随意转包、无序争地、优地不优价等问题,为实施土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创造了条件。二是创新公司化运作机制。结合农高区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布局,分别成立了森林生态旅游公司、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菁华现代林业公司等经营主体,统筹负责产业的规划、建设和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管委会代表政府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总体运营效率,实现了由农场传统生产管理转变为专业化、市场化公司运营。三是建立社区化管理机制。在健全完善内设机构、派驻机构的基础上,撤销原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分场建制,将社会事务与生产经营彻底剥离,分区域组建了中心社区、菁华社区、绿洲社区、花苑社区等四个社区,全面负责区域内党建、计生、综治、优抚、便民服务等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四是改革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原有人员身份界限,通过公开招聘等多种途径,为农高区建设选拔了10名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推动人事管理向岗位管理和人才服务转变,初步建立了一级聘一级、一级管一级、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五是创新干部职工分配制度。以实行基本工资制度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基础,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和考核奖惩制,将激励约束机制融入园区经济效益和个人工作业绩,形成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分配机制,极大地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着力搭建支撑平台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依托园区自筹资金建设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院、省耐盐碱绿化树种工程技术中心及5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大院大所建立起紧密型产学研同盟,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已建成李宁院士工作站1处、农业科技综合试验基地5处,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9项,获得资金支持200万元。二是投融资平台有效运行。目前,鑫立方农业投资公司已融资1.5亿元,初步解决了农高区融资难的问题;出资1500万元,成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投资管理公司股东,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园区产业发展;先后引进东营民间总商会投资基金、广饶农商银行、莱商村镇银行在农高区设置分支机构和营业部,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三是科技交流平台建设顺利。中乌、中以、中德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我们已与乌克兰波尔塔瓦国立农业科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与以色列中国项目合作推进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与德国联合实施了生物质发电项目。四是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在经过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投资1500万元,以物联网和感知、传输技术为依托,以多网融合为基础,实施了智慧农场科技示范“116”工程,即建成1个门户网站、1个综合数据库和视频监控与安全防范、农产品质量追溯、智能化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服务6个应用系统。目前,4个系统已全部投入使用,近日将与国家“一城两区”信息资源进行对接,真正实现视频交流互动、信息资源共享。四、着力推进产业项目突破(1)大地乳业种养加一体化项目已完成投资5.6亿元,引进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5800头,种植有机牧草6000亩,乳制品加工厂、生物有机肥项目已投产运营,沼气发电项目预计明年投入运营,生物制药综合实验基地项目正在规划中,大地乳业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2)高效能现代化温室项目已完成投资4700万元,建成智能连栋温室6栋,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全部投入使用,6栋温室分别定植了红掌、竹芋等花卉苗株11.17万株,引进了美国红枫小苗、红豆杉等8个品种18万株,完成了4500箱韭菜的养根管理和1000盆观赏型盆栽生椒及盆栽草莓定植,以及定植生产了各类蔬菜5万株、建设立体栽培架6座,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实现日发电量150度。(3)1500亩有机蔬菜基地已全部完成激光整平、深松翻耕及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室建设和智能化设备安装。(4)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已完成投资0.75亿元,育苗233.8万株,营林造林34.9万株,建成耐盐碱树种种质基地300亩和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5000亩。(5)支脉河森林公园已完成投资0.88亿元,植树29.5万株,育苗64.5万株,循环道路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2%,水利配套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4%。(6)新海路景观绿化工程已完成投资2745万元,土方及节点工程和拆迁任务全部完成。五、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去年投资1.03亿元,实施四干十四支恢复工程、城市饮水工程、1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1.6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基础上,今年投资1.3亿元,实施8条园区道路建设工程45公里,目前已开工4条;投资1.2亿
本文标题: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4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