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特研究复习(14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思路导论一、关于如何看待和坚持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严谨科学的,它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有了科学依据:唯心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大机器的广泛使用带来了社会化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而伴随着资本的扩张以及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交换关系,这个主要矛盾被日益放大与深化,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激烈冲突,在客观上提出了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要求,使人们有可能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去认识其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私有制条件下大工业造就的无产阶级的地位和阶级特性不仅赋予他们解放的内在要求,也赋予了他们推翻资本主义压迫的力量)。2、关于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的论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说明经济因素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条件。经济因素固然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条件,但资产阶级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建立起来。这说明经济因素不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唯一条件,它还需要有革命的形势和成熟的革命政党。马克思晚年也根据情况的变化提出了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认为东方社会(主要是俄国)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可能另辟蹊径。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能制定和执行符合生产力状况的政策,不能使原来不发达的经济得到持续迅速发展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历史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其中前者的完成是实现后者的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使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完成了第一项历史任务,更为第二项历史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正在进行的这场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使得当代中国有了发展进步的明确方向。从现实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实践中依然存在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恰恰说明了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解决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新矛盾和新问题。三、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与前景?1、怎样看待现实中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起点低、基础差;社会主义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面临来自资本主义的压制和挑战;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短,经验不足,探索中难免失误。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这些自我调节和改良只能延缓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而使之积累和加深,这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它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经验可遵循,也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3、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并积极地加入到研究和思考解决现存问题方法的行列中来。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不畏惧风险,不被任何干扰所迷惑,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只有专心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3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三个没有变”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这一判断说明我国总的国情并没有变化,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但是,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又同时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说明我们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战略机遇期10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人们在怀疑,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国际看,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美国虽然不希望中国成为自己强劲的对手,但又已经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并希望中国在亚洲发挥作用;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但是,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我们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4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关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所有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即效率问题);二是所有制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即公平问题)。1、马克思首先从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角度分析,认为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的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得出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其次,马克思从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认为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竞争和压力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能挖掘人的潜能;公平也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思路:根据不同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都可以是高效率的所有制。由此也可以推论,随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化,任何一种所有制都不可能永远是高效率的所有制。所有制效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才能够成立。2、西方经济学从市场竞争关系,即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否具有经营的自主权,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即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是否责任明确,即有压力)等两方面,分析论证所有制是否具有高效率。认为: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因此,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有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权利和地位上看,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状况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资本的组织形式看,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从经济利益关系看,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现代公有制除了所有权之5外,它与私有制已经没有太大区别。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弱点。因此,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单化做出结论。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平等关系奠定制度基础,从而为整个社会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基本保证。利益关系的和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充分的动力。事实证明:私有化并非当今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根本原因。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无法复制少数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找到发展的捷径,相反,一些国家由于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市场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结果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导致经济严重衰退、社会分化、人民贫困,甚至出现社会动荡。惨痛的事实警醒人们,搞私有化绝不是实现经济发达的捷径,更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这一体制,不仅要使公有制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也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即要按公有制经济要求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意味着首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解决长期以来政府“越位”、“缺位”等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和不足,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服务市场、服务企业,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以保证机会的公平;通过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防止和解决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分配结果不公平。如政府应该解决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问题;解决好地区和城乡差距问题等。三、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体现在两方面: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体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极大丰富物质财富,把蛋糕做大;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分好财富的蛋糕,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无论只重做大蛋糕而轻分好蛋糕,还是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都是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那么两者能否统一?怎样统一?(怎样做大蛋糕?如何才叫分好蛋糕?)公平正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才能6为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绝对的公平正义是没有的,纯粹的起点平等做不到,只能求得大致公平、相对公平。要通过制度改革为公平正义护航。重点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教育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权利公平;拆除制度“藩篱”,取消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实现个人拼搏奋斗、展现自己的机
本文标题:中特研究复习(14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4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