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 七下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汇总三
五、课内文言文1、《伤仲永》一、需掌握的重点词解释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借旁近与之(邻居)(给)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此)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赡养(团结)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7、稍稍宾客其父(渐渐)8、或以钱币乞之(求取)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四处拜访)10、不使学(让)11、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2、复到舅家问焉(再,再次)13、泯然众人矣(消失)14、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15、贤于材人远矣(有才能的人)16、卒之为众人(最终)17、且为众人(尚且)18、固众人(本来)19、得为众人而已耶(停止)二、需掌握的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三、需掌握的词类活用。1、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用作动词)2、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用作动词)3、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名词用作动词)4、父利其然也(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用作动词)四、需掌握的一词多义1.闻余闻之也久(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2.或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有的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有的)3、书未尝识书具(书写)即书诗四句(写)乡书何处达(书信)4、就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就地取材(靠近)蒙乃始就学(从事)5、贤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如此其贤也(有才能)见贤思齐焉(贤人)6、观传一乡秀才观之(观赏)其文理皆由可观者(看)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观)7、宾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动词)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客人,名词)8、意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宾客意少舒(心情)二、重点句子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译: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答: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答: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扯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二、重点问答: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待了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答:“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2.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非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沦为常人(“泯然众人矣”)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4、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答:为了强调仲永的作诗才能确实是先天得到的,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对比,也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即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7、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8、“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9、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因为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议论的那样:“卒之为众人”,因“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10、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成才是至关重要的。2、《孙权劝学》一、需掌握的重点词解释1、卿今当涂掌事(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事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研究儒家经典)4、但当涉猎(只)(精略地阅读)5、见往事耳(了解)(历史)6、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7、蒙乃始就学(于是)8、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9、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10、非复吴下阿蒙(再)11、即更刮目相看(重新)12、孰若孤(与……相比怎么样)13、肃遂拜蒙母(于是)二、本课的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三、重点句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答: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一些历史罢了。(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与人分别多日后,就要重新另眼看待,老兄你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答: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四、两个成语:1、吴下阿蒙:比喻人没有什么学问,学识粗浅。2、刮目相待:比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五、重点问答:1、结合原文,说说孙权是怎样劝学的?1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2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国主的身份。2、人物形象分析:1孙权:重视学习、关爱部分、善劝。2吕蒙:性格直率、知错能改。3鲁肃:敬才、爱才。3、学习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1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人的发展和提高。(从吕蒙的角度)2向人提建议,要注意用合理的方法。(从孙权的角度)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从鲁肃的角度)4、写鲁肃的惊叹有什么作用?答:从侧面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4、《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答:《孙》用了正面的例子,吕蒙后天努力学习,学有所成,令人刮目相待。告诉人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伤》用了反面的例子,仲永天资过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庸人,告诉人们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意义。六、名著阅读—《童年》《童年》知识要点1、作者: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2、主要内容:本书通过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3、一句话评价:在苦难中长大4、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典型情节如捡破烂补贴家用、同情小茨冈、帮助格里戈里度过难关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典型情节如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镇定指挥大家救火、外祖父把她的衣物卖掉也不计较。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典型情节如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阿廖沙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小茨冈:善良、勤劳、能干乐观纯朴。格里戈里:正直的老工人。“好事情”: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5、艺术手法:①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经历。②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③语言简洁生动、活泼非常口语化、描写栩栩如生,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6、问题整理:(1)从《童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廖沙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童年?他又是怎样逐渐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并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坚强而善良的人?苦难的童年;在残酷的现实磨难中,阿廖沙早早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幸亏有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的关心爱护。外祖母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她如一盏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2)阿廖沙经历了哪些苦难?1.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2.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3.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4.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5.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6.母亲的再婚,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7.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8.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9.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10.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人间”去谋生。(3)你从阿廖沙的成长中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答:面对逆境和苦难,我们要做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要勇敢的面对黑暗;学会分辨善恶;懂得感恩;学会自立。)前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和语言运用《成长的烦恼》1.请给“成长的烦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拟一个80字左右的开场白,至少用上两种修辞。__同学们,大家好!生活中充满了七色阳光,但难免会有短暂的乌云密布。成长中的少年总会有挥之不去的烦恼。烦恼来了,“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让我们走进综合性活动“成长的烦恼”,一起清除烦恼,拨开乌云,带着多彩的梦走向成熟。2.“烦恼”,不是我们中学生的专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曾慨叹过,请你写出一首有关“烦恼”的诗歌或名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3.请你仿照例句,运用一种修辞写出你对烦恼的感觉。示例: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个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_烦恼是一场倾盆大雨,它可以让我们在风雨中学会坚强。烦恼是一盏指路灯,它可以让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烦恼是人生的加油站,它可以给我们前进的动力4、在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中,如果让你作为学生代表,针对“烦恼”这一话题采访初一级刘级长,请你设计几个问题(2-3个):刘级长您好,我是初一级学生代表XXX,请问您在初中时代遇到过那些烦恼呢?最困扰你的烦恼是什么呢?您是如何战胜这些烦恼从而走向成功的呢?您现在从中年人的角度回想起这些烦恼,又是如何看待成长中的烦恼的呢?《黄河,母亲河》1.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诗人们对她的吟咏很多:“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关黄河的诗句你能再写出两句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标语:黄河母亲遭污染,炎黄子孙共治理;献你我一份爱,还黄河一份清;保护母亲河,爱护大自然;黄河清,天下平;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护黄河非传人;黄河已入青天去,空余九曲万里沙;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保护水资源,珍惜生命,不要让水生物哭泣。3.班里举行“黄河,母亲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颂黄河”这个环节,请你设计三个活动。“我爱黄河”诗歌朗诵会、“我爱黄河”诗歌背诵比赛、“歌颂黄河”演讲比赛、“我心中的黄河”征文比赛。《我也追星》1.你如何看待追星?是赞成还是反对,请亮出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我赞成追星因为:1)我方所学的星是我们心中所崇敬的名人,不只是体育名星和影视名星;2)青少年心中应该有崇拜的对象,并以他们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名人也是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
本文标题:七下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汇总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7240 .html